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据了解英国剑桥大学向内蒙古部分高校和博物馆赠送了记录80多年前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1.6万张照片和13部纪录片。这些少数民族历史影像资料主要由剑桥大学学者埃塞尔·琳达格林博士与其丈夫奥斯卡·玛门于1927年至1933年间拍摄和收集,此前一直保存于剑桥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影像资料记录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呼伦贝尔地区重要的民族志资料和社会历史数据,内容包括敖包祭祀、寺庙、集市、三少民族的游猎生活、传统蒙古族村庄和定居点的日常生活等方面。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中国的俄罗斯移民由来已久,大规模的移民始于20世纪初,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俄罗斯学者关注这一群体,其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十月革命前后移居中国,后又陆续返回前苏联或迁往其他国家的俄罗斯人(即我们所说的苏侨)的命运,而俄罗斯移民中的一支特殊群体——留在中国并与中国人通婚的俄罗斯人及其后代,则几乎不被俄罗斯学者所了解和关注。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正式确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左岸归俄罗斯,右岸归中国。但条约中也规定,“从前我国所有俄罗斯族之人及俄罗斯所有我国之人,仍留如旧,不必遣回。”就这样,两岸居民的各种往来并未因条约的签订而终止,俄罗斯人向中国的迁移也仍在继续。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清政府为了防止俄罗斯人越界,从1727年起,陆续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设立了12座边防卡伦,而俄罗斯人也于1728年在额尔古纳河岸边建立了一个哨卡,作为贸易站点,后又增建了一个哥萨克哨卡。俄罗斯商人们每年夏天从尼布楚及其他城市赶来,和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换。由于中方无人监管,后贝加尔的哥萨克士兵常将自己的牲畜赶到额尔古纳河右岸,放牧、打草、狩猎,许多哥萨克在这里都有自己固定的土地。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俄罗斯人向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始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1898-1903年中东铁路修建之时,特别是修建初期,铁路沿线有组织地迁来大批俄罗斯移民,沙俄推行的各种优惠政策,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铁路沿线俄罗斯人的聚集。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又有许多俄罗斯人流入中国境内。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人向中国的移民达到高潮。这次移民与俄国国内战争有关:1919年鄂木斯克政权覆灭,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军战败,苏维埃政权于1920年在后贝加尔取得了胜利,致使大批俄罗斯难民外逃,仅从西伯利亚逃往外蒙的就有数万白军士兵、哥萨克和普通居民,除少数人外,这些移民大多以外蒙为跳板,逃往中国的满洲里和东北地区,一部分逃往新疆和西藏。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1922年10月—11月,俄国国内战争在远东结束,出现了向中国的新一轮大规模移民,俄罗斯人从邻近的阿穆尔河流域成批迁往满洲里,其中许多人落户额尔古纳。据《呼伦贝尔志略》记载,1922年在额尔古纳市定居的俄罗斯人共1855户,9883人。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从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向中国的移民再次达到新的高潮,成千上万的俄罗斯难民定居在中国的哈尔滨、上海、天津等地,与此同时,大批被没收了土地的农民从哈萨克斯坦迁往新疆。30年代初,由于饥饿,又有大批难民逃往中国。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从影像和一些资料上记载,额尔古纳地区的俄罗斯移民按地区来源大致可分为几部分: 1.来自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各类人员,他们占移民的大多数; 2.西伯利亚哥萨克驻军; 3.来自俄罗斯中部及其他地区的人员。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我国第一代华俄后裔大多出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就是说,其父母中的俄罗斯人一方,应该属于十月革命前后迁居中国的俄罗斯移民,这些移民中的绝大多数都来自西伯利亚和远东,换言之,与汉族通婚的俄罗斯人极有可能使用的是西伯利亚地区的俄语方言。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首批俄罗斯西伯利亚移民形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主要为沙俄政府派去的军役人员、农民和被流放者,此外还有哥萨克和工商业者。这些移民中的大部分人来自俄罗斯的北部及东北部,正是从那里,俄罗斯人迈出了走向西伯利亚的第一步。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恩和”的蒙语意为“和平”。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三四十年间,中国以山东、河北为主的“闯关东”移民流与沙俄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奉行“边区俄罗斯化”的移民流在额尔古纳河畔相遇,两个不同种族的流民不断往来,继而联姻、繁衍、定居,形成了中国最大的俄罗斯族聚集群。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众所周知,俄罗斯族分布在新疆、呼伦贝尔,恩和(内蒙呼伦贝尔市下辖额尔古纳县级市境内的俄罗斯族乡)、室韦、以及黑龙江境内有零星分布。长久以来因为与汉族通婚问题,书面资料说与汉族通婚70%以上,其实还要略多一些。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1989年,“华俄后裔”被确定为“俄罗斯族”,也是我国低于1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总人口4000余人,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据近半数。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是蒙古族发祥地,主要由室韦蒙古族发祥地区域和恩河俄罗斯民族村区域组成,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现行最北部的乡(镇)之一。恩河村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室韦镇的一个村,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俄罗斯文化和生活习俗。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站在村里,环顾四周,家家窗台上都有鲜花,每户都有用木栅栏围成的大院子,院里有花有草,还有粗绳捆制木头做的秋千在风中微微摇荡。抬眼望去,不远处的村中心有一个教堂,正是标准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建筑格局。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额尔古纳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地处大兴安岭西麓,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是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他们的房屋大多是俄式“木刻楞”,饮食为俄式风味。俄罗斯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豪放,具有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文化。

呼伦贝尔80年前生活的俄罗斯人,后代是讲东北话的华俄后裔

额尔古纳的俄罗斯族绝大多数为俄罗斯移民与中国汉族结合的后代。俄罗斯语是历史上迁入该地区的俄罗斯人及其后代所使用的语言,它与俄罗斯联邦的官方语-俄语同出一源,衍生额尔古纳第一代华俄后裔的俄罗斯人产生在十月革命前后迁居中国的俄罗斯移民当中,应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西伯利亚俄语方言的使用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呼伦贝尔   额尔古纳市   俄罗斯族   哥萨克   额尔古纳   沙俄   蒙古族   西伯利亚   俄语   汉族   俄罗斯人   民族乡   俄罗斯   后裔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