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需要跨越道道鸿沟,15年够吗?

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心里咯噔一下。不是这个目标不伟大不具体,而是对设定这么短时间实现如此宏伟目标感到非常焦虑:文化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距离文化强国距离有多远?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跨越哪些阻碍?十五年时间我们能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吗?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谈点思考。

思考: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需要跨越道道鸿沟,15年够吗?

先谈谈文化强国的标准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公论。作者认为,文化强国首先不是自封的,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多数国家或主要国家的认同。

如果以此为基础,作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指标:一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内容,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认同,也可以说文化软实力。二是国际认可或追捧的文化创作者和文化作品。这个当然不单单指文学领域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在文史哲、电影、音乐、动漫等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门类当中,我们都有国际公认的大师及作品。三是与国际接轨的发达的文化产业。通过市场规范运作的发达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繁荣和国际流通的基础。除了这三个因素,这个单子还可以继续列下去,比如文化的先进性、创新性等等,但恰恰是因为文化的先进、创新、创意才达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等最终结果。

实现这些标准的任意一个,都需要进行系统周密的筹划和执行。一旦被写进中央文件,就属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非常严肃的事情,不是学者的学术讨论或老百姓开玩笑喊口号。但是在短短15时间之内完成这一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跨越一道道历史和现实的鸿沟,克服很多障碍,尽管很多障碍就是西方国家强加给中国的。

一是意识形态的鸿沟。本来在中国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早已结束并有定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影响我们实行市场经济从而解放生产力。但很多西方国家并不买账,依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持有很深的偏见,对中国持有审慎、排斥甚至敌对态度。

二是身份认同的鸿沟。这个问题与意识形态有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许多西方人出于价值观、东西方文化、宗教等原因,认为没有共同的身份认同,说通俗点就是认为你跟他们不是一伙儿的,当然也不是在所有领域都是这样。而身份认同问题恰恰直接影响到跨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是国民素质的鸿沟。提高本国的国民素质,让每一个国民在文化上精神上都成为具有通识的文化创造和享受主体,是文化走出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功。我们国家这些年来一直在做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物质上脱贫了不等于精神上脱贫,物质上富有的人不一定具有通识和理性,暴发户的心态和格局并不鲜见,实现文化上精神上脱贫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另一场“扶贫攻坚战”。

四是大国竞争的鸿沟。美国特朗普政府任内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分别出台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明确将国家战略调整为大国竞争战略,把中国列为竞争对手。这些战略文件的出台有跨党派的共识具有政策延续性,即使拜登上台也不会改变,美国推行中美竞争战略,在国家层面有组织有系统的开展全政府全领域的对华策略,必然包括在文化领域对中国的“围堵追剿”,这是美国强加给中国的文化传播障碍。

五是汉语语言的鸿沟。同英语相比,由于汉语语言客观上不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尽管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客观上阻碍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克服以上鸿沟,需要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周密筹划、扎实推进,以效果为导向不断检验评估“回头看”,十五年时间来完成这一文化精神领域的“扶贫攻坚战”,任重而道远,复杂而艰巨。

思考: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需要跨越道道鸿沟,15年够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鸿沟   强国   汉语   文化   攻坚战   美国   中国   层面   影响力   障碍   领域   语言   战略   国家   国际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