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如果说仰望星空、苍穹星流涌动,表现的是相对论,那么进入微观、原子中子电子的数学意识流世界,就是量子力学的绝对领域,而在这个绝对领域,中国就是大佬。

十月末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来了一个重磅消息,“祖冲之二号”与“九章二号”,打破了量子计算机纪录,中国成为世界上,有且仅有的在双物理体系上,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又又又成为了世界第一!

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但外行的我们想要真正明白这个消息的分量,还得先了解一点量子力学知识,不同于大众对量子力学神秘的认知。实际上,量子力学是现代应用得最普遍的物理学,电脑、芯片、电话、光纤电缆,都是在量子力学的摇篮中成熟的。

真正让量子力学背负“玄学”虚名的,其实是量子力学“三大奥义”:叠加、测量、纠缠。

它们完全颠覆了宏观世界的常识,以至于爱因斯坦听到这样的理论,说出了那句“上帝不会掷色子”的名言,理解了“三大奥义”,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量子力学是真正的未来科学。

中国取得的成就到底有多么重大?

重难点多,赶紧上车。

经典力学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状态是确定的,就像猫一样,要么是生,要么是死,然而量子力学却告诉我们,物质的存在是状态的线性叠加,也就是说,猫既生又死,这被称为薛定猫态。

听说过薛定谔的猫吗?

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那一只猫,被封在装有毒药和食物的密室里,密室里有放射性原子、若原子核衰变,猫就会被释放的毒药毒死,衰变的概率为50%。

也就是说,在我们没有打开盒子观测猫的状态之前,猫处于的既生又死的状态,就是叠加态,薛定谔的思想实验,反驳了爱因斯坦的“上帝不掷色子”,海森堡的思想实验则将告诉我们,微观世界的月亮,不能乱看,看了说不定就变了。

给你一个绝对真空的室内,可以发射任意波长和数目光子的光源,可以发射单个电子的电子枪,一个高倍数显微镜,请问,观测电子总共花几步?

很简单,你会告诉我,第一,发射电子,第二 发射光子,第三,光子照射到粒子,观测电子。

但海森堡告诉你,你永远不可能准确地观测到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在宏观世界中,我们可以随便观测月亮的位置和动量,因为光子的能量相对于月亮来说,真的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别忘了,我们是在观测电子,光子顿时就变成一个庞然大物,照射到电子上的能量会反冲而改变电子速度,相反,若将光子的波长增大到不足以影响电子的程度,你又会发现,光的衍射现象,又让我们无法观测到电子的准确位置。

这是一个只会发生在微观世界的死局,在量子力学中,任何测量都会参与到事物演变的过程中,看不看月亮,很重要,而每次测量都必须对应某个基组,基组是什么我们暂时不需要了解,只需要知道,测量过程中采用基组,会直接导致粒子状态从不确定变为唯一确定。

举个形象的例子,你的面前有一杯浓度很低的盐水或者糖水,你无法靠品尝来得知水的属性,但是你身边有两根筷子,分别掺杂了一定浓度的盐和糖,你知道,用筷子搅拌水,如果水的属性和筷子一样,水的味道就会变浓,浓到恰好你可以尝出是盐水还是糖水。

但如果你猜错了,比如用盐筷搅拌了糖水,你就只能尝出盐水的味道。

你能怎么办,答案是无解。

投射到量子力学,事情就变成了这样:

我们不知道这个粒子的“态”是怎么样的,但是我们可以“蒙”,如果用了恰好包含粒子的“态”的基组,那测量过程就不会改变粒子状态,反之,粒子被不匹配的基组测量了,态就会向这个基组滑落,颇有点嫁鸡随鸡的味道。

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在量子力学中,这被称为“坍缩”,坍缩是无法避免的。

这反映了量子力学的一个本质特征,内在随机性。

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奥义,纠缠,也是外界眼中最神秘的一部分。在星际穿越中,纠缠被用来空间传送,可是在现实世界中,人这样的庞然大物,可以实现空间传送吗?

以人类的伴侣关系打比方,有的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有的却是合则生、分则死,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中,彼此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就是纠缠态,可以分离的状态,被称为直积态。

处于纠缠态的多个粒子 变化一致,爱因斯坦并不愿意承认纠缠态,于是他和波多尔斯基 罗森做了一个思想实验,这个实验被称为“EPR”实验,让两个粒子A与B处于|β00>态,称为EPR对。

A和B被分开很远,现在你对A进行观测,根据刚刚学会的“测不准”原理,我们知道 A的状态被改变了,如果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B在没有被观测的情况下,也会随着A的改变而改变,但是爱因斯坦们认为,粒子之间产生了“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过了光速,违反了相对论,于是纠缠态被证伪。

但是在1964年,贝尔设计出“贝尔不等式”来验证EPR实验。

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1980年开始,阿斯佩克特等一系列研究组的实验,在很高的置信度上,违背了贝尔不等式,量子力学被验证为正确,现代量子力学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是一体的,它们的变化并不是依靠信息传输来实现的,因此不违反相对论。

说到这里,叠加、测量、纠缠,三大奥义大家都清楚了,漫长的铺垫是值得的,中国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墨子号,将在这里起航。

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量子卫星在新疆南山成功发射,中国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星地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三大科学目标提前并圆满实现。

新疆南山的山与月,不会明白这个实验是怎么成功的,但对于知道了三大奥义的我们,可以明白,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量子信息中,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命题:有没有一种密码体系,可以实现理论上的不可破解。

量子力学给出了答案:不对称密码体系。

现在应用得最广的密码术,是以因数分解为基础的RSA对称密码系统,但在1994年,肖尔就发明了一种量子算法,将本来是指数增长难度的因数分解,降低到了多项式级别,尽管在现实世界中,技术的种种阻碍,还不能实现量子计算的最大潜能,但是从理论上说,RSA密码术已经不安全了。

毫无疑问,未来的战争是信息的战争,信息的泄露将带来巨大的灾难。

为此,美国国家安全局设立了“穿透硬目标”项目,计划建造一台专用于破解密码的量子计算机,用于破解国外政府密电,这项绝密的项目,在斯诺登出逃美国后被爆出。

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由此可知,密码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占有多么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我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尝试利用量子力学,打通密码术任督二脉,为我所用。

对称密码制的缺陷在于,需要信使传递密钥,在这个过程中,信使可能会叛变,也可能被杀死,密钥就落入敌手,而量子密码术就是要去掉信使这个中介,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双方,共享密钥。

还记得三大奥义吗?

现在让我们把它们用起来,假设小明想要用量子密码术传递一条信息给小红,他应该怎么做,现在,我们需要两个基组,数字0和1,以及一枚硬币,小明用抛硬币的办法,产生一个随机数0或1,随机数决定在基组A或B中对粒子进行测量。

选定基组后,小明再抛硬币产生随机数,再根据新的随机数选择在基组中的状态,小明将两个随机数记录下来,假设为01,双重选择后,他用选定的基组和转态,改变了粒子的状态,再将粒子传输给小红。

小红重复小明的动作,假设得到随机数00,双方重复两次,最后小明得到0110,小红得到0011,这个随机数有什么用呢?

选对了基组,粒子状态不变,选错了基组,粒子状态改变,而选对选错的概率,各为一半,当实验重复多次后,这个50%的概率,就会固定下来,小明和小红打电话对一下随机数,他们就可以将不一致的数字去掉,剩下的一致的部分就是密钥。

量子密码术不仅将密钥泄露的概率降低到无限逼近于0,还杜绝了敌人窃听的可能,假如窃听者截获了粒子后进行观测,粒子的状态就会改变,新状态的粒子回到小红手中,小红与小明的随机数的重合度就会低于50%,这就说明有窃听者动了粒子,小红就可以及时止损。

反之,如果窃听者不观测粒子,在避免暴露的同时,也无法得到秘钥,这就实现了绝对安全的信息传递,理想很完美,但将理论应用于现实,需要克服的阻困难不是一星半点儿。

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而潘建伟团队,就是做这个的,潘建伟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尽量提升单光子源的安全传输距离,对此,团队计划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用传统的光纤进行传输,每隔一两百公里,就增加一个安全中继器;而第二个想法可谓石破天惊,潘建伟团队,竟然把主意打到了卫星上。

众所周知,卫星与地面处于高速的相对运动中,想将传输与接收方的探测器对准,按照袁岚峰博士的话说,相当于在五十公里以外,把一枚硬币扔进全速行驶的高铁上的一个矿泉水瓶里。

就是在这样地狱级的开局难度中,潘建伟团队于2012年,在青海湖的湖心小岛上,实现了百公里级的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验证了量子通信卫星的可行性。

时隔4年 2016年8月16日,潘建伟团队又在新疆南山发射了墨子号量子卫星,墨子号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实验,使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实现一星三发实验的国家。

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提前完成目标,按照预定计划,到2025年,中国将构建起全球首座由中国主导的量子星群,15年后,中国的量子互联网,有可能代替美国主导的光纤互联网,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我想不必多说。

在光纤中继站的线路上,中国也遥遥领先,量子保密通信的“京沪干线”

于2013年7月立项,于2017年9月29日开通,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的内部量子网络,通过几十个中继站连接起来,2000公里的长度,成功实现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不仅如此,量子通信还能开拓金融业务,工商银行等机构已经开始试用,只能说,中国在量子通信上实在跑得太快了,美国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

于2016年7月22日,发布了《先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挑战和机遇》,报告中提到,在未来的5-10年,美国将开发出可靠的光子源及相关技术,实现远距离量子信息传输。

2018年,美国颁布了《国家量子倡议法案》,宣称决不能容忍在量子科技领域落后,而美国不甘落后的主要发力点,则巧妙避开了中国优势尽占的量子通信,选择了中国步调稍慢的量子计算跑道。

2019年10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的论文,谷歌研发的量子计算机悬铃木,计算量超过当前最先进的经典计算机,200秒可以计算经典计算机一万年的计算量。于是美国宣称,这台包含54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悬铃木”,实现了“量子霸权”,“量子霸权”又称“量子优越性”。

指量子计算机可以在某些领域,做超出经典计算机能力的事情。

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什么意思呢?

跟田径赛马一样的道理,量子计算机在它的优势领域能赢过经典计算机,就算量子计算机赢,至于是否可编程,是否通用,都不重要,按照现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看,我们是不能指望拿它打游戏,看视频的。

量子计算机一般针对特定问题而设计,谷歌的悬铃木处理的问题就是随机路线取样,但是美国的IBM公司,却对悬铃木发出了质疑,IBM称,谷歌的算法只用到了内存,但实际上,只需要把一部分数据放到硬盘上,经典计算机的计算时间就可以缩短到2.5天。

但是无论怎么说,以200秒对阵2.5天,量子计算机的优势还是压倒性的,悬铃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量子计算机,然而这个压力,在一年后,就被中国的“祖冲之二号”刷新了。

2021年5月7日,新华网报道了一则消息:潘建伟的团队成功研制了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祖冲之”,它不仅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处理的计算复杂度还比悬铃木高出一百万倍。

2021年10月26日,潘建伟团队再次传来喜讯,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祖冲之二号,求解“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速度,比最快的经典计算机快1000万倍以上,完全可编程的能力和并行高保真度量子操控能力,还将泽被于各种实用领域。

如密码破译、大数据优化、药物分析、材料设计等,在世界为“祖冲之二号”瞠目结舌的时候,“九章”带着前无古人的智慧,来到了这个世界。

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万倍

在物理体系的选择上,悬铃木和祖冲之系列,都是在超导的赛道上竞争。

而九章却开拓了光学这条跑道,光子量子计算机“九章”,处理的问题叫做高斯玻色取样,就是计算一个光路的每个出口分别有多少光出去。

2020年12月份,“九章”在潘建伟团队手中诞生,这是一台有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机,它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高过超级计算机一百亿倍,是经典计算机一亿年的计算量。

2021年10月,在“祖冲之”迭代到二号之时,“九章”也迎来了二代,“九章二号”的光子增加到113个,模式增加到144个,计算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10的24次方倍,也就是亿亿亿倍,等效比悬铃木快一百亿倍。

九章的问世,使我国成功跻身量子计算的世界领先地位,打击了美国一直想要压我们一头的野心,九章系列和祖冲之系列的出现,使我国在两个物理体系上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做到了,而欧洲、美国、日本纷纷产生了危机感,欧盟在2016年推出“量子宣言”计划,预计在未来十年投资10亿欧元,支持量子、通信、模拟、传感的研究和推广。

日本文部科学部也成立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为量子技术投资400亿日元。

2020年,美国又宣布建设量子互联网蓝图,扬言美国将在量子信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以确保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和国家安全,世界永远在进步。

对手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我国一向不会阻碍别人的进步,而是将以他人的野心,化为自我的鞭策。

来吧,迎头赶上,尽管我们早已扬尘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量子   奥义   墨子   中国   可编程   悬铃木   计算机   随机数   量子力学   密钥   光子   美国   粒子   状态   密码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