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IPO故事讲的好吗?

滴滴的IPO故事讲的好吗?

近日,滴滴出行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IPO申请,拟于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全球15个国家400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平台全球年活跃用户达到4.93亿。

数据显示,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其中,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国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拥有1.56亿月活用户,中国出行业务日均交易量为2500万次。

滴滴提供的服务包括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服务。

从单量和交易额来看,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全平台总交易额为3410亿元人民币。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3年时间内,平台司机总收入约6000亿元人民币。

在IPO之前,滴滴创始人、CEO程维持股7%,联合创始人、总裁柳青持股1.7%。根据中概股常规同股不同权安排,程维柳青合计拥有超过48%的投票权,包括程维柳青在内的滴滴管理层拥有超过50%的投票权,其中软银退出董事会。

滴滴的IPO故事讲的好吗?

业务方面,2020年,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是1336亿元、23亿元和58亿元人民币。其中,2018年-2020年间,其中国出行业务和国际化业务的平台收入分别实现了187亿元人民币、242亿元人民币以及347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另外,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台收入中,93.4%来自于中国,6.6%来自于国际。

烧钱,烧钱,还是烧钱

2012年,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创办小桔科技,在北京推出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随后更名为滴滴打车)。同一年,快智科技在杭州成立,并推出快的打车为用户提供出租车在线叫车服务。

初期,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对司机和乘客进行了大量补贴。2014年1月10日,滴滴打车与微信支付联合推出活动,乘客使用滴滴叫车后通过微信支付立减10块钱,司机立即获得10块钱奖励;2014年2月17日,快的打车表示,其打车奖励金额永远会比同行高出一元钱。经过三年的疯狂“烧钱”,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一跃成为中国两大龙头打车软件。

但是,长期通过“烧钱”补贴客户换取市场份额的模式在双寡头时代难以为继。在双方投资者的斡旋下,2015年2月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成功合并,新网约车平台被命名为滴滴出行。根据中国资讯服务商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4季度》,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合并后将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

彼时,国际网约车巨头优步(Uber)经进入中国市场,滴滴出行没有放松警惕,选择将价格战继续到底。直到2015年,滴滴已是一家独大,滴滴出行宣布将维持此前的各类补贴,而已经“入侵”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七个大城市的优步只能加入“补贴大战”中。优步创始人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曾表示,2015年优步在中国的亏损超过10亿美元。

2016年,力不从心的优步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将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出售给滴滴出行,并换取滴滴出行部分股权。根据滴滴出行的IPO文件,目前优步仍持有滴滴出行12.8%的股权。

行业亏损严重,盈利不可持续

数据显示,中国出行业务2019年实现调整息税前利润38.4亿元人民币,2020年39.6亿元人民币,2021年一季度36.2亿元人民币。此外,2020年中国网约车业务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3.1%。

尽管已经几乎垄断了中国的网约车业务,但是滴滴出行还在持续亏损。滴滴出行的IPO文件显示,2018年至2020年,滴滴出行分别录得150亿元人民币、97亿元人民币和106亿元人民币的亏损。2021年一季度滴滴出行盈利超过54亿元人民币,但是同期滴滴出行录得123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收入,因此该盈利或许不具备持续性。

行业人士表示,滴滴的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正处在‘烧钱’扩张的阶段,特别是国际业务还面临着国外疫情的压力,难以迅速摊薄成本,仍需外部持续‘输血’。而国内网约车业务2020年利润率仅为3.1%,利润微薄。中短期之内,滴滴要想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并非易事。

根据招股书,中国出行业务交易量2019年为86.69亿,同比下降1.36%,2020年为77.5亿,同比下降10.8%。在交易量连续两年下跌的情况下,该业务整体收入水平却表现良好。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出行业务收入为1336.54亿元,虽低于2019年的1479.4亿元,但仍高于2018年。

同样,亏损的还有Uber,数据显示,Uber2021年一季度季营收29亿美元,市场预期32.75亿美元,每股亏损0.06美元,市场预期亏损0.54美元;另一家巨头Lyft其实问题更严重,Lyft一季度调整后每股亏损1.31美元,市场预期亏损0.97美元,净亏损4.273亿美元,市场预期净亏损3.16亿美元。

战略出海,故事还要讲

滴滴在此次招股书中披露了此次募资的用途,滴滴计划将约30% 的募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如果出海的话,第一大竞争对手是Uber。

据行业人士透露,但凡Uber还未涉足的市场,要么无利可图,要么存在着企业难以逾越的壁垒,比如日本,政府对出租车司机资质审查严格,要求10年车龄且5年未违章,网约车却几乎不设司机门槛,因此一直不受监管允许。

可但凡有利可图又容易进入的市场,Uber又都已留下了足迹,比如出行需求巨大但公共交通落后的东南亚、拉美和印度。

以往来看,滴滴的战略是直接投资当地公司,以利润空间换入场时间,即烧钱找代理人。比如在巴西,滴滴先是投资了1亿美元取得巴西网约车公司99taxi10%的股份,后来又以6亿美元进行了全资收购。自2015年开始,滴滴已经陆续投资了北美的Lyft、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中东的Careem以及欧洲和非洲的Bolt(Taxify)等多家网约车平台。目前看,在海外,滴滴和Uber打的有来有回。

去年年底,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公开场合表示,该公司在拉美地区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50%。不过,继续烧钱打下去,滴滴也可能很快又要会面临在国内已经遇到过的老问题:未来当补贴减少甚至取消,到时滴滴又要靠什么留住司机和用户呢?

启动造车,继续烧钱

此外,在IPO文件中,滴滴出行表示,约30% 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 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从营收增长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快速开拓全球市场,滴滴出行在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增长已经陷入停滞,利润水平也很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滴滴出行只能向产业链上游挺进,一方面制造电动汽车,另一方面投资自动驾驶技术。然而,这种持续的资本支出必然会增加滴滴出行继续亏损的可能性。

时至今日,从“烧钱”模式发展而来的滴滴出行还是没能探索出盈利之道,被市场看好的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业务又是两头“吞金巨兽”。如此看来,滴滴出行从IPO获得融资后,或将继续自己的“烧钱”大业。

2018年4月,滴滴出行就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联合成立行业服务平台“洪流联盟”。当时,程维表示,滴滴不造车,也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滴滴的核心能力就是服务好用户,服务好车主,在大数据和技术上面不断投入和突破。”

而此次,招股书中募资用途有“约30% 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实际上,滴滴一直在研究自动驾驶技术,企图扩大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滴滴自2016年起开始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美国加州、北京、上海和苏州获得了公路测试许可。2019年,滴滴将自动驾驶业务拆分为独立公司。2017年5月,滴滴完成了业务拆分后的首轮融资,规模达5亿美元,并在今年1月宣布完成3亿美元的第二轮融资。该公司目标是在2030年前,让超过100万辆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路。

此前传言,曾任蔚来汽车用户发展副总裁的朱江可能会加入滴滴。不过,朱江自己否认了,表示“这消息太假。”

2020年11月16日滴滴发布了首款网约车定制车型“滴滴D1”,该车率先在长沙投入试用,逐渐会遍布更多城市。此次“滴滴D1”车型是滴滴联手比亚迪共同打造。此前有媒体报道,4月19日,滴滴自动驾驶在上海车展发布全新硬件平台——滴滴双子星。至于未来滴滴是继续参与技术环节、寻找跟传统车企的合作代工,还是亲自造车,如今,关于滴滴造成的事已众说纷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中国   创始人   电动汽车   活跃   司机   利润   人民币   美元   业务   故事   数据   用户   全球   国际   市场   平台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