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互联网金融服务潜藏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金融服务创新步伐的加快,互联网金融服务迅速发展,触角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伴生了种类和形态各异的互联网金融风险。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线下交易活动陷入停滞,同时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新的土壤,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安全性提出了新挑战。

具体到互联网金融渠道涉及的洗钱案件风险,笔者结合疫情期间的典型案例,剖析互联网交易中支付双方的身份识别、交易方式、交易风险等变化带来的风控新挑战,探索堵截交易漏洞、保障资金安全的措施,为防范新形势下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更多思路。

警惕互联网金融服务潜藏的风险



▼案例回顾:疫情期间的典型案例

案例1:POS机交易套现。疫情期间,河南省新乡市卫生建材之乡长垣查处了多起违法套现案件。究其原因,在这一特殊时期,各地卫生建材采购商聚集于长垣丁栾镇,防疫物资的供不应求为不法分子提供了诈骗的温床。由于口罩的稀缺和政府的统一调配,部分采购商只能通过地下交易市场通过现金结算购买口罩。而由于采购商并未携带充足的现金,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倒爷”利用POS机“换现”的骗局。这些专门提供套现服务的“倒爷”对每笔交易收取1%~2%不等的手续费,部分“倒爷”疫情期间交易额达上千万元。

案例2:空手套白狼。在口罩能当“硬通货”的时期,借助网购口罩诈骗的套路层层升级,“钱收了,没有货;钱收了,待发货;钱收了,发次货;不收钱,收邮费”,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疫情期间上海警方曾发布通报,上海的杨女士通过网络渠道预订价值40万元的口罩,并支付定金10.7万元。但在收货时,杨女士一直无法准确找到销售商所说的提货地点,于是杨女士选择了报警。后来警方发现,所谓的口罩销售商实际上并无口罩可供交货。这笔口罩交易实际上是一起“空手套白狼”的网络诈骗案件。

上述案例对于金融从业者在新形势下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风险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但目前部分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的相关法律意识仍显淡薄,机构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力度仍显不够。例如,上述POS机交易套现案例中的POS机收单机构和“空手套白狼”案例中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由于在交易中未能严格审核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使得不法分子得以利用监管盲区进行套现、空买空卖等操作获取不当利益,危害线上交易渠道的稳定运行。

▼案例分析:网络金融服务中隐藏的风险信号

网络支付交易中客户身份识别成难点。互联网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打通一方面极大地便利了交易结算的开展,另一方面也导致在支付环节出现客户的真实身份信息难以准确收集、判断和追溯的现象。不论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开展线上业务的传统金融机构,在这一领域都将面临新挑战。而客户信息底数不清将加大交易双方身份识别工作的难度,不利于反洗钱工作者甄别客户行为、堵截洗钱案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市场环境复杂,交易背景难以梳理。当前各行各业的销售渠道不断延伸、相互交叉,交易形式复杂多样,特别是近期流量激增的直播带货、微商务、朋友圈营销等新型销售手段,业态发展已经走到了监管法规之前。疫情期间,全民主流消费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数字经济快速涌现出大量应用场景。这一倾向虽然在后疫情时代有所减弱,但较之前倾斜明显,所涉及人群也从新一代公民发展到全民。网络交易市场中的供需双方都急速扩容,交易体量进一步增大,交易脉络更加复杂,使得反洗钱工作者识别交易背景、判断洗钱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互联网系统的不稳定运行将影响风险因素判别。电子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一旦发生系统崩盘、瘫痪、故障等事件,将导致互联网渠道交易双方和第三方仲裁机构因信息缺失而难以准确判别交易风险的具体来源和责任划分。从后果来看,对于购买者而言,可能因此对网络交易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对于销售者而言,可能就此对购买者的信用产生质疑。此外,更有可能导致交易中在技术上暂时占据主动地位的一方借机投机取巧、侵害另一方利益。

案例启示:网络金融案件风险何以应对



研发科技系统,准确识别网络交易参与者身份。网络支付往往不便于交易双方识别交易对手身份,更不便于反洗钱工作者监测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合规性。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需要功能更加强大的客户身份识别系统,以便开展必要的客户身份信息、交易背景信息等资料的收集,便于后续进一步核实客户身份真伪、保留客户身份资料、追踪客户身份资料变更,同时有助于提升涉恐名单监控、客户洗钱风险分类定级、客户分级管理等传统反洗钱工作的质效。

借鉴互联网支付经验,优化线上交易结算模式。近年来,互联网支付平台逐渐发展成熟,在交易结算环节,由平台通过物流监督的方式,基于信用积累充当支付中介,在购买者确认商品已收货后,将资金转给销售方,完成整个交易结算流程。此类C2C交易模式有助于保障交易双方的资金和商品安全。建议资金清算机构借鉴这一支付模式,探索构建统一的线上支付中介,优化交易纠纷处置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形势,避免虚假交易类案件。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反洗钱工作本身是一个涉及庞大数据量、冗杂信息线索的工作。随着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的洗钱手段日趋多样,对反洗钱工作的信息处理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监管机构和各类金融机构应不断优化反洗钱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加强相关理论及实践培训,切实提升反洗钱岗位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全行业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长垣   倒爷   风险   口罩   疫情   金融机构   案件   身份   案例   客户   机构   金融   工作   科技   信息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