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交能力培养攻略——致所有家长(1)

说起社交能力,可能上一辈的父母都不觉得它很重要。

甚至有些父母,都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太过social。

他们会说,只要成绩好、人品好就够了,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过于圆滑。

而那些经商的父母,倒是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视野和交际技能。

他们带孩子进出各种社交场合,培养孩子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能力,而这些孩子,如果本身也对社交感兴趣,大多也都会成为那种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还会成为接大任而面不改色的人。

也许,过去只需要有好成绩,机会便会找上门来。

可是,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语。

即便孩子手握名校文凭,也照样需要去提高面试技巧,想办法获得面试官的芳心。

那么,有的家长可能会想了,既然社交能力对大学毕业找工作更有用,那我从孩子进入高中或大学时候,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就行了?

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习成绩又培养了社交能力,似乎就两不误了。

然而,接下来的这个国外研究例子就告诉你,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的社交能力,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年以后的发展。

幼儿园时的社交能力,足以决定一生成就

这个研究来自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论文发表于2015年,不过研究中的实验起始于1991年。

实验对象,是800名1991年时的幼儿园孩子,研究者通过孩子们在社交方面的行为表现,比如是否能自主解决同龄人之间的问题,是否倾听他人,是否能换位思考,是否分享物品,是否与他人合作,是否帮助他人等,为他们进行了综合评分。

在接下来的20年内,研究者继续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并记录他们积极或消极方向的发展,比如是否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是否获得全职工作,以及是否有犯罪记录、吸毒问题等。

一直到孩子们进入25岁。

最后的结果发现,在幼儿园时期就更喜欢分享、帮助和合作的孩子,在20年后,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全职工作和更少的犯罪记录。

而相反,缺乏这些能力的孩子,则更可能在25岁时,面对更多消极境况。

孩子社交能力培养攻略——致所有家长(1)

看到这些结果,那些还认为社交能力不重要,或者想等孩子长大再考虑培养社交能力的家长,是否有些意想不到?

其实,这个研究就是告诉我们,社交能力、情感处理能力,都是很重要的,而且从小都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

在美国,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进行系统的社交能力培训,而结果也证明,在幼儿园之前和之后,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由家长记录、监督孩子的行为,对于孩子发展,是很有用的。

所以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可以如何加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给所有家长的社交能力培养攻略

学龄前(6岁以前)

培养重任在家长,而不是孩子的同龄人

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社交能力,主要需要通过与同龄人玩耍获得,而家长单方面培养,效果不会很大。

这个认知,其实只正确了一半。

先说一个可以反驳此误区的结论。

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发现,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如果他们和同龄人度过的时间,超过与成年人一起的时间,比如过早送到日托班的孩子,那么这类孩子社交能力发展,就很容易受到阻碍。

而这种阻碍带来的社交问题,就包括语言退化、随意发脾气、拒绝合作、攻击性行为,以及行事鲁莽、故意破坏他人物品和随意打架。

孩子社交能力培养攻略——致所有家长(1)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在于,与成年人相处时间不够的孩子,比如婴儿期就进入日托班的孩子,他们白天大多受到忙碌的工作人员看管,而这些人员缺乏敏感、经常更换,并没有一个关系亲密、情感稳定的成年人照料。

而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个针对110名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就发现,有稳定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体内的皮质醇是稳定且健康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情绪稳定、没有紧张。

而过早进入日托班的孩子,他们在一天之内的皮质醇分泌水平,就是升高的。

所以,缺乏与亲密关系的成年人足够互动,孩子会紧张不安、缺乏安全感。而那些受到父母或祖父母、保姆长期固定照料的孩子,就很容易发展出稳定的依恋关系。

而研究也证明,有稳定依恋关系的孩子,尤其是照料者对孩子需求敏感、充满温暖,并理解孩子的情感变化的情况下, 孩子同理心、自控力更强,社交行为也更加积极。

原因之二就在于,学龄前儿童需要学会自控力、同理心、同情心、耐心、礼仪,以及面对社交问题时积极向上的态度。而学龄前儿童的同龄人,都属于冲动、缺乏同理心,且易怒、情绪化、缺乏社交技巧,很难照顾他人情绪的小孩子。

所以这些能力,孩子是无法从与同龄人玩耍的过程中习得的。

而且,孩子会从对彼此的模仿中,学到好习惯和坏习惯,如果缺乏成年人的随时引导,孩子很容易从同龄人那里学到坏习惯,而他们并不能判断孰好孰坏。

所以,以上两个原因都表明,对于学龄前的小孩子来说,同龄人并非最佳的社交能力练习者。相反,父母才能够给孩子更高质量的社交能力指导。

在这一点上,父母的作用在于:

1、理解孩子不同情绪的起因和后果;

2、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3、理解他人的情绪;

4、了解孩子的正常发展阶段;

5、用语言准确描述情绪;

6、管理他们自己的情绪;

7、预想到不同社交行为的长期结果。

孩子社交能力培养攻略——致所有家长(1)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就越应该在保证孩子与同龄人玩耍的基础上,引导和观察孩子的社交,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修正,并与孩子维持亲密、稳定、有爱的亲子关系。

而如果父母无法长期亲自照料幼儿,那么交给祖父母、保姆也是尚可的。只不过,照料人不应频繁更换,并且应该充满关爱、回应积极,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与孩子聊聊情绪

情感能力,是学龄前儿童很重要的社交能力。

孩子越能理解不同情感的内涵,他们就能在同龄人中受到欢迎。

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聊聊他们的情绪、感觉,并试图分析孩子不同情绪的起因,比如“当妈妈注意力不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感觉很沮丧”。然后,再告诉孩子,愤怒、沮丧的时候,可以如何管理情绪。

有研究表明,经常与孩子聊情感的家长,孩子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愤怒和失望。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更加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呢?

家长可以训练孩子理解情感、解读情绪。

因为拥有更强的情绪识别能力,孩子就能更加及时体察到别人的情绪状态,并给予正确、适当的回应,从而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孩子还不识字,家长可以准备一些代表不同情绪的图案贴纸,让孩子描述这些表情到底是喜是忧,并与孩子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在何种情境下,一个人会愤怒、伤心、失望、高兴。

然后,再延伸到孩子自己的生活经历,询问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时,他会如何处理。

而如果孩子已经开始认字,家长可以与孩子玩纸条游戏。在纸条上写下各种代表情绪的词语,让孩子抽出一张纸条,并表演上面的词语。

对于可以认字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带孩子玩配对游戏。也就是说,将写着情绪词语的纸条,与画着情绪图案的贴纸混合在一起,让孩子将两者进行配对。

长此以往,孩子识别情绪、解读表情的能力,会持续有所提高。

(未完)

后续,请看《孩子社交能力培养攻略——致所有家长(2)》

(本文素材、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社交   皮质醇   日托   贴纸   家长   能力   孩子   同龄人   成年人   幼儿园   情绪   父母   稳定   关系   攻略   情感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