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陶渊明懂得点儿人类学,他一定不会写《桃花源记》


如果陶渊明懂得点儿人类学,他一定不会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壹·灭绝之殇,塔斯马尼亚人的世外桃源

1642年,今巴斯海峡附近海域,因为天气太冷,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决定向北改变航线,无意中发现了与澳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塔斯马尼亚岛。该岛上的原著民塔斯马尼亚人自那时候开始进入欧洲殖民者们的视野。大约160余年后的1803年,殖民者在这座岛屿上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定居点,自此拉开了塔斯马尼亚人彻底走向灭绝的序幕。接着,仅仅73年之后,最后一位名叫加特鲁尼尼(又译称楚格尼尼)的纯种塔斯马尼亚妇女亡故。到此为止,在这颗名曰地球的蓝色星球上,再无塔斯马尼亚人这一族群——这确实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

如果陶渊明懂得点儿人类学,他一定不会写《桃花源记》

加特鲁尼尼(楚格尼尼)丨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站在道德审判者的角度,我们必须应该批判欧洲殖民者的残忍与贪婪,正是因为他们的强盗行径、因为他们无休止的掠夺、奴役、欺凌与屠杀,才导致塔斯马尼亚人最终走向灭绝。但站在人类学家的角度上来看这场悲剧,却又能得出另一种令人细思极恐、甚至是关乎全人类未来命运的可怕结论……

如果陶渊明懂得点儿人类学,他一定不会写《桃花源记》

荷兰航海家亚伯·塔斯曼丨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早在塔斯曼的帆船靠近塔斯马尼亚岛之前,塔斯马尼亚人就已经是这个星球上最孤独的族群。

有考古证据显示,至少在65000余年之前,人类的足迹都已经到达澳洲;距今约45000余年之前,塔斯马尼亚人的祖先就已经到达该岛,并在这座岛屿上繁衍生息。那时候,海平面并没有如今这么高,巴斯海峡还未形成,塔斯马尼亚岛还是与澳洲大陆有陆桥连接的半岛。

如果陶渊明懂得点儿人类学,他一定不会写《桃花源记》

塔斯马尼亚岛曾与澳洲大陆有陆桥连接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陆桥的存在为两地人提供了联系与交流的通道。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表明,那时候的塔斯马尼亚人并不落后,甚至,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史前人类族群,早期的塔斯马尼亚人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他们会制造和使用相对复杂的石器、会狩猎并获取兽皮,还会磨制骨针缝制御寒的衣物……但这一切都因为海平面的快速上升而彻底消失了。

根据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于8月20日发表的最新研究论文,欧洲科学家团队报告称,大约在14650年前,因为欧亚冰盖局部发生崩塌,全球海平面在不到400年的时间里明显上升了12米至14米!

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导致连接澳洲大陆与塔斯马尼亚岛的陆桥下沉到海平面以下,形成最窄处宽约240公里,平均约50米深的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半岛由此成为孤悬于澳洲大陆南端的半岛,可能有数千或者数万早期塔斯马尼亚人因此被困在岛上,与澳洲大陆彻底失去了联系——区区两百余公里的距离对现代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万余年前的土著人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如果陶渊明懂得点儿人类学,他一定不会写《桃花源记》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但这孤独于世界的现实对于早期的塔斯马尼亚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塔斯马尼亚岛大概有接近两个台湾省那么大,岛上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足以保障所有人衣食无忧。而没有交流的同时也远离了纷争,所以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做如是猜想:早期的塔斯马尼亚人很有可能就像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中一样,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

但问题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中,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真的就很好么?

现实的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当欧洲殖民者第一次登陆到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时候,他们就被塔斯马尼亚人极端落后的文明水平和生存状态给彻底惊呆了!

早有考古证据表明,65000余年之前,在冰河期海平面还比较低的时候,原始人类是通过乘坐最简单的木筏,利用海洋中大量可做中继站使用的岛屿,一点点向澳洲大陆靠近并成功登陆的。

直到欧洲殖民者发现澳洲大陆大陆之前,大多数生活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群中的土著人都还保留有制作石器、船只、渔猎获取肉食与皮毛、磨制骨针并使用骨针缝制衣物的技术——尽管相对于欧洲殖民者的水平来说,那些技术都很落后,但却足以用来评价一个族群的文明发展水平——再落后的文明也是文明,再原始的人类族群也还是人类族群。

但将评价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准(服装、工具、武器等的复杂程度)套用在当时的塔斯马尼亚人族群上时,欧洲殖民者们就有些瞠目结舌,不知该如何下结论了。

从外观相貌上来说,塔斯马尼亚人与其他人类族群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天生的智力水平也并不比其他人类族群更差。站在生物学分类的角度,即便是与当时最先进的欧洲殖民者相比较,塔斯马尼亚人也还是属于智人而非动物。

如果陶渊明懂得点儿人类学,他一定不会写《桃花源记》

穿上欧洲服装的塔斯马尼亚人丨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可问题是,塔斯马尼亚人的文明发展水平实在是太低了。

他们只会使用最初级最简单的石器,除此之外最“先进”的工具就是用来敲击和投掷的木棒,甚至没有将石头绑在木棒上的技术,连弓箭、石斧都没有;

他们没有骨针,甚至不会使用兽皮缝制衣物,所以他们在天热的季节选择直接赤身,在天冷的季节就直接披上未经任何处理的兽皮,裸露的皮肤则直接用动物的油脂擦拭。

他们不会造船,不会织网,守着海洋却连捕鱼都不会,日常食物的获取,只会狩猎采集,靠岛上的植物、动物以及海滩上的贝类为生;

后来的考古证据显示,他们大概在大约5000年前开始减少捕鱼的,直到大约3800年前,他们彻底放弃了捕鱼。自那以后,直到欧洲殖民者登上塔斯马尼亚岛之前,他们大概都没再没品尝过海洋鱼类到底是什么味道。

在欧洲殖民者们看来,塔斯马尼亚人的生存及文明状态比其他所有的原始人族群都更加原始,殖民者们甚至一度认为他们是一种介于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中间状态”的生物,还因此差点将他们彻底“开除人籍”……殖民者的傲慢固然不可取,但站在塔斯马尼亚人自己的角度,他们的生存状态事实上确实并不比隐藏在巴西塞拉达卡瓦瓦拉国家公园中的那群会使用石器工具砸开坚果获取果仁的卷尾猴先进多少。

如果陶渊明懂得点儿人类学,他一定不会写《桃花源记》

会使用石器的卷尾猴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原本还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塔斯马尼亚人最终却失去了文明,不仅远不如45000余年前的祖先,甚至还差点“沦落为动物”?

是的,这里要提及的就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名词:塔斯马尼亚效应。

即:在没有外部技术输入,且人口过低的情况下,某些地区的技术水平不但会被锁死在某一水平,甚至还会发生倒退!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如是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般来说,读者都是这样理解这篇文章的: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为一篇被后人广为传颂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超脱现实、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的幸福梦想。

但若是结合“塔斯马尼亚效应”来看,在人数本来就极少的前提下,桃花源那样的村庄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存在,它也一定会因为封闭而失去交流发展的可能,再因为没有发展而趋向于退步。

《桃花源记》中如是写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自先秦到东晋太元年间,大概六百余年的时间。如果东晋时真有武陵的捕鱼人误打误撞的闯入了桃花园,他所能看到的一定不是一座井然有序、与世无争、人人生活幸福无忧无虑的村庄,大概率只能看到一群全面落后于时代、文明倒退、甚至是衣不蔽体不知礼仪廉耻的土著!

以塔斯马尼亚效应为基础,我们再来提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剔除“人口过低”这条件,将“没有外部技术输入”的条件改为“没有足够的外部技术输入”,那么某些地区的技术水平会不会被锁死在“某一水平”,甚至是发生倒退呢?

下一篇,敬请等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桃花源记   陆桥   殖民者   澳洲   兽皮   海平面   人类学   欧洲   族群   石器   岛上   岛屿   落后   人类   水平   大陆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