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培育社会结构“稳定剂”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也成为2035年远景目标。

西方中产阶级被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充当着社会结构的“稳定剂”、社会矛盾的“缓冲层”及社会行为的“指示器”。[2]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具有与西方中产阶级相类似的功能,未来我们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并加以引导使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逐步实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进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中等收入群体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中等收入群体能够带动国内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中等收入群体的勤奋努力可以为底层人民带来向上流动的良好示范作用。

第四,中等收入群体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此进行解读说,目前,发达国家的门槛是人均收入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大概是3万到4万美元,从静态来来看,15年以后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要翻一番,超过2万美元,这需要在15年中维持4.7%的增速。维持4.7%的增速并不容易,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实际经济增速;第二,每年的通胀水平;第三,汇率水平的变化。今后15年,既要考虑实际增速,也要考虑通胀和汇率的变化,其中通胀可能每年大致维持在2%左右,所以汇率水平的变化将成为关键。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从长期来看,最根本的还是全要素生产率。他表示,所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三口之家收入在10万到50万元人民币的人群。目前我国这一群体的规模大约为4亿人左右。中国应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中等收入群体将增长到8亿—9亿人,占总人口60%以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重点要放到2.8亿进城农民工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经济委员会   全国政协   进阶   群体   收入   稳定剂   通胀   人均收入   中产阶级   远景   汇率   发达国家   中国   社会矛盾   水平   结构   我国   社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