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的那些事之三“拉煤炭”

小雪节气了,冰封雪飘的,对于农村人来说,一年的农活都做完了,辛苦一年了,不管收成如何,也该歇歇了。

然而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做呢,那就是准备过冬的燃料。

我们村虽然位于煤炭大省,但是我们这里却没有煤炭,要到东乡的韩北公社的杨辿、前沟、后沟等煤窑去拉,不是不去其它地方拉煤,只是因为去这几个地方路顺、近。

每年的这个时候,大路(那时对公路的叫法)上都是三五成群,一伙一伙的拉煤牛车,大路沿途的大部分村镇都顺应时代要求,有车马店,以供拉煤客们住宿、歇脚。

车马店其实很简陋,一般只有炉火,水,大通铺(没有铺盖哦),简单的灶具,有牛槽的牛圈而已。

拉煤客们来了自带被褥,自己家拿了米面自己做饭,喂牛的草料也是自带的,住一宿的住宿费也就几毛钱,这样的条件也是迫于无奈,凑和一下吧。

我们队的社员也和大家一样,也是赶着牛车要去拉煤炭的,社员们提前就开始为拉煤做准备了,车是木头做的,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车胎都要扒开检查一遍,看看内胎漏不漏气,有没有老化变形,车厢围挡是用晒干的草编织的,和车厢很搭,看着编的时候就下足了功夫的(后来才有了铁皮围挡)。

家里也要做准备的,要带个被子,要带米面,还有身上也要穿暖和了。

我们村距离煤窑大概有35公里左右,但是牛车拉一趟煤,来回要三天的时间,去程一天、装车一天、返程一天,而且一车煤也就能装三四百斤的样子。这现在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太夸张的吧?但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队里就七八头牛,谁家先拉,谁家后去,都是提前抓阄排好队的,每家可以拉两趟,一次煤,一次炭。

这拉煤也是看谁去做的,机灵的人拉回来的是煤炭,老实人拉回来的可能矸石的成分就很大了,具体去了煤窑怎么做,我就不知道了,没有实践过。

拉回来的炭要码好,盖严,防止风吹日晒了就不着火了。煤面子要和烧土(有油性的红颜色的泥土,有粘性,可以防止煤在还没有完全燃烧完的情况就漏出炉膛等等的作用)和水拌匀,做成煤积子(煤糕)晒干备用,或者煤泥现烧现用(家家户户的灶台边都有一个硕大的煤池,用来存放煤泥)。

你可能会问,三四百斤煤够一冬天烧火吗?肯定是不够的,那当然是有替代品的。

冬天不干农活的人们,经常性的会扛把镢头去山野里刨柴火,什么乔木树枝呀,灌木丛呀,通通刨回来当柴火烧,你看看吧,谁家的院墙不是用柴火一垛一垛磊出来的,煤炭平时都不舍得烧,只有过年的时候,或者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出来用的,来之不易呀!

码字不易,记得点个赞哦。

如果你感兴趣,就请关注我吧,我会带你回忆从前,品味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东乡   牛槽   镢头   煤炭   大路   红白喜事   煤窑   米面   牛车   柴火   农活   社员   车马   车厢   晒干   年代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