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转型冲击严重:在华跨国企业率先裁员,汽车零部件陷‘生死劫’

电动化转型冲击严重:在华跨国企业率先裁员,汽车零部件陷‘生死劫’

“不赚钱了,部门直接砍掉了”。这是华东地区一家跨国零部件企业一名员工最近最深刻而直接的感受。他所在的部门,还有好几个人在酝酿离职。“这是可以预见的,业务都被抢光了,没办法了。”他说到。放在前两年汽车零部件,特别是国际零部件企业都还是香饽饽,但这两年,一些零部件企业受到的冲击十分剧烈。

他们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开始萎缩,而裁员也成为了暗中进行的事情——他们更多的是直接打包卖掉业务,将整个业务甩包以实现转身。这种动作在这两年并不少见,而在未来,将会更多的出现。今年9月,宝马i 新作 Vision iNEXT 跨界休旅概念车亮相,宝马集团董事彼得博士(Dr. Nicolas Peter)直接说,宝马未来的汽车生产的合作对象可能是宜家这类公司,而不再是现在零部件企业。

毫无疑问,在未来汽车品牌们会建立一条新的供应链,这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尽管从目前电动车的制造来看,除了更换了核心部件之外,材料都似乎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不管是宝马还是奔驰,又或者是其他的企业,他们在未来的车辆展示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已经足以颠覆整个产业链。未来零部件更多的角色,将在一些具有技术壁垒的环节出现,当然零部件和主机厂捆绑的趋势也会更加明显。

电动化转型冲击严重:在华跨国企业率先裁员,汽车零部件陷‘生死劫’

在今年这样的交易不胜枚举。

11月13日,全球著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江森自控宣布将旗下电池业务打包出售,江森自控成为继霍尼韦尔之后又一家正式退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科技巨头。早在4~5年前,江森集团便预测汽车行业将整体逐步进入低利润时代,而且未来发展风向飘忽不定。因此便前瞻性地开始剥离旗下汽车相关业务,首当其冲的便是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仅为7%的座椅和内饰业务。

9月20日,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国际宣布其动力系统部门已签订协议,准备将旗下液压和控制部门以12.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几个月前的6月14日,霍尼韦尔集团宣布将于今年9月底之前正式剥离旗下的非核心业务——涡轮增压系统。在这剥离之后的涡轮增压业务将成立新公司并命名为Garrett。据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意味着霍尼韦尔正式退出低利润附加值的汽车零部件行业。

不管是霍尼韦尔还是麦格纳,又或者是江森自控,这些在汽车行业都是响当当的名号。如今他们都在忙着抛售累赘,而菲亚特克莱斯则更干脆,直接将旗下的林哪个部件打包出售给日本财团。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淘汰已经来到,而裁员只是这个行业巨变的开始。一个小部门的裁撤,不是企业竞争力的衰退,而是时代大潮整滚滚而来,他们不过是“江水寒,鸭先知”而已。

电动化转型冲击严重:在华跨国企业率先裁员,汽车零部件陷‘生死劫’

未来汽车畅想

电动化转型冲击严重:在华跨国企业率先裁员,汽车零部件陷‘生死劫’

未来汽车畅想

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有一个悲观的预测,根据2017年一份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时汽车行业中前100名的供应商有75家会被淘汰,除非它们能够开发自己的电动汽车相关业务。针对未来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包括霍尼韦尔在内的国际零部件巨头们早已着手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硬件。这些硬件包括了48V电动压缩机以及氢燃料电池两级电动压缩机等等。

对零部件企业冲击最大的恐怕是发动机和变速器企业。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发动机制造商开始慌了,变速箱制造商也慌了。其中国际变速器大佬,采埃孚已经开始变革,其针对驱动给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混合动力驱动,该驱动将采埃孚混合动力模块,基于现有的系统在8挡自动变速器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第二种纯电驱,对于纯电动车,采埃孚提供了轻巧、紧凑的电驱桥系统。该系统包括了电机、两级减速机和一体化的功率电子系统。

电动化转型冲击严重:在华跨国企业率先裁员,汽车零部件陷‘生死劫’

而未来,虽然不少混动和电动汽车将需要大量来自供应商的专业硬件,但有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利润的增长点将是相关的软件。德尔福工程副总裁玛丽认为,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控制汽车在电动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之间切换的软件。实际上,包括ESP等核心部件目前依然是零部件最赚钱的部分。原因在于存在技术壁垒,比如ESP,中国企业还米有能够生产的。而中国汽车的零部件,目前在还停在一些不赚钱的部分。

但对于中国零部件企业来说,这种转型的大浪潮也正在渐行渐近。从发展来看,国际零部件是最显感受到转型压力的,而基本只配套国内自主车企的本土零部件。还停留在初次消费阶段,转型似乎还能遥远,但实际上,时代大浪潮前,几乎转眼就至。零部件中,轮胎是最显感受到寒意的。

在全球轮胎市场,中国企业有着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全球轮胎 75 强排行榜显示,中国轮胎企业不断壮大。2000年,中国大陆16家企业入围,销售额仅为25.3亿美元,占世界轮胎销售额的比例为3.63%;2017年,入围75强的中国大陆企业有33家,合计销售额217.20亿美元,占世界销售额的14.38%。而在2017年2018年,中国轮胎经历了转型痛处。

电动化转型冲击严重:在华跨国企业率先裁员,汽车零部件陷‘生死劫’

今年8月2日,山东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永泰集团清算一案,并于2018年7月16日指定北京大成(济南)律师事务所担任永泰集团管理人。”永泰集团是以生产轮胎、车身板件为主的企业。而公告的发布,意味着永泰集团被申请破产清算,正式在官方意义上宣告倒闭。曾进入了全球轮胎行业75强排行榜,并在2016年入选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榜单,排名第70位。

而来自行业媒体报道,这两年每个月都有轮胎企业倒闭。截至2017年底,全国淘汰退出轮胎工厂10家。仅山东某一地区就先后约有10家企业完成兼并重组,还有一些正在落实。从2017年截至目前已经有35家轮胎企业倒闭破产清算。这种剧烈的淘汰,可以说是空前的。技术升级跟不上,环保压力大,是轮胎也倒闭的直接原因,而在背后,国际轮胎已经架起技术壁垒,中国本土车企无法资金对抗,淘汰已经难以避免。

电动化转型冲击严重:在华跨国企业率先裁员,汽车零部件陷‘生死劫’

在最近两年,也有不少中小零部件开始倒闭。比如,7月,台州雄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破产;11月,湖北屹豪汽车零配件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破产等案例,这些例子整在不断出现,并将继续上演。汽车零部件多而杂,大而不强是中国零部件的现实,而未来,在时代的浪潮下,当国际零部件企业开始纷纷“求生”,中国企业应该怎么办?

时代要淘汰你,连句“再见”都不会说。转型已经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最大难题。这两年,项目基本都还可以再撑两三年。这是早就已经订好的。当下一代产品出来之后,怎么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永泰   汽车零部件   宝马   中国   零部件   轮胎   旗下   未来   业务   零部件企业   集团   生死劫   汽车   行业   国际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