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揭开谜底的时候

文/刘晓博

最近几天,大戏不断上演。

主要有两部大片:

一是货币政策突然发生了微妙的调整。上周三(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突然提“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而自2020年5月15日以来,央行已经有近14个月没有降准了。

2天后的7月9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释放1万亿元的基础货币。

二是对以滴滴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平台,监管不断加强。滴滴旗下的20多款APP全军覆没,都被下架以接受“网络安全审查”;另外,还有8起涉及滴滴的“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被处理。与此同时,腾讯主导的虎牙斗鱼合并案被政府叫停。

今天想重点说一下降准和货币政策走向,这个问题跟大家的投资密切相关。

降准,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好消息。然而,就在国务院会议提及降准的第二天,也就是上周四,上证指数出现了显著下跌,而且是银行股领跌。

周五(7月9日)傍晚,谜底揭晓,央行宣布的是全面降准,而不是定向降准。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惊喜,但到了今天(7月12日),虽然新加坡的A50指数表现不错,但A股仍然“不给力”。

上证指数先是高开低走,后在周期类股票的带动下涨了38个点,然后又出现了乏力的迹象。

那么:为什么此次降准频繁出现“出人意料”的情况?先是全面降准,力度出人意料;然后是A股表现不给力,疲弱的出人意料?

原因很简单:货币政策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仍然没有看清楚。

央行宣布降准的时候,在答记者问中有如下的表述:

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也就是说,降准释放的钱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抵消“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的。

所谓“中期借贷便利”,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拿着较高等级的债券或者票据,到央行抵押获得融资。一般来说,时间是1年,当前的利率是2.95%。

目前央行每月15日(节假日顺延)搞一次MLF,一方面给市场“补水”,另一方面给当月20日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调。

于是,MLF就成为:

第一,当前央行最重要的印钞方式之一。截至2021年5月末,MLF的余额为5.4万亿人民币,如果乘以当前7.1的货币乘数,理论上可以产生38.34万亿元的广义货币M2。

5月末的M2余额是227.6万亿元,MLF及其衍生的货币,理论上占了其中的17%左右。

央行还有其他的印钞方式,比如PSL贷款,是给政策性银行的;此外,还有常备借贷便利、逆回购等。当然,降准也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视作是印钞。

第二,MLF的中标利率,是央行最重要的政策利率。它已经成为LPR利率的锚,或者是最重要的坐标。

7月15日,揭开谜底的时候

上图是6月央行操作MLF的情况,释放了2000亿的资金,中标利率维持2.95%不变。

为什么7月15日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7月15日有4000亿的MLF到期。央行如何操作7月的MLF,就成为观察降准真正意图、真实力度的重要窗口。

如果到了这一天,央行只发起100亿的逆回购,而没有1分钱的MLF,那么降准释放的1万亿资金,一下子就被抵消了4000亿。其力度,当然会大打折扣。

如果央行续作了4000亿MLF,那么就意味着降准力度真的很大。

但从央行答记者问来看,后者的可能性非常小。

至于MLF的中标利率,99%不可能有任何变化,不会降低、更不会提高。

除了7月15日央行做什么之外,还要看它接下来做什么,比如会不会在年内第二次降准。

7月15日,揭开谜底的时候

上图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从2014年8月到2021年5月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通过不断降准,当前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大致相当于2014年8月的一半左右,所以我们看到,货币乘数大幅提升了。

也就是说,2014年8月的时候,央行每“印钞”1元钱,最多衍生出4.3元的广义货币M2;现在每印钞1元钱,最多可以衍生出7.1元的M2。

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杠杆效应”。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杠杆效应越强。

为什么很少听到欧美央行降准?因为他们已经不太使用这个工具了,其准备金率长期保持稳定。

第二,过去近7年里,中国的广义货币M2几乎翻倍,但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不太明显,基础货币增长也不太多。这是为什么?也是因为频繁使用降准的工具,降准产生“缩表”效应,但其实是货币扩张。

所以,中国央行的扩表、缩表,跟欧美含义不同,因为前者喜欢使用准备金率的工具,后者基本不用。

第三,在外汇占款基本见顶之后,中国的印钞方式主要是MLF和PSL等,表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从1.55万亿大增到了12.92万亿。

未来央行会继续降准吗?看起来会,因为MLF的“印钞”方式代价偏高。

商业银行一般从两个地方借钱。一个是从储户、企业那里借钱,也就是家庭和企业的存款,银行要支付利息,以工行为例去年平均利率为1.61%。另外是从央行借钱,主要是MLF,每年利率是2.95%。

存款准备金率高,意味着银行从储户、企业借的钱,要被央行冻结得比较多,比如此次降准之后平均还有8.9%的存款要被央行冻结。央行冻结这部分钱,要给商业银行支付利息,这叫存款准备金利率,目前是1.62%(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35%)。

很显然,商业银行被央行冻结的钱要么是打平成本,要么是亏本的,因为央行给的利率不高(1.62%)。而商业银行缺钱的时候,还要向央行借,1年期的钱利率是2.95%。其间的差额在1.33%左右。

所以,央行每降准0.5个百分点,可以释放1万亿资金,就可以给银行节省133亿元左右的成本。

如果把当前5.4万亿MLF全部替换完毕(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最多可以给银行每年节省720亿元左右的成本。

降准5到6次,才给全社会每年减负720亿元?这显然有问题。

问题在哪里?这只计算了银行理论上可以节省的利息,其实如果再降准释放5万亿的资金,市场里的钱会非常充裕,价格就会自然下降,最终产生降息效应。这产生的价值,将远远大于720亿元。

所以我的观点是:

第一,此次降准释放的1万亿资金,最终的确可能有一大半被替换MLF和弥补“纳税缺口”。

即便如此,此次降准意义还是非常巨大的,意味着货币政策方向发生了变化。虽然暂时不能说“宽松”,至少可以说走向了“微宽松”。这就好比:车速当然很重要,但方向更重要。

第二,降准还会持续,进一步替换MLF,以降低银行融资成本,压低中长端的利率。在2021年内,至少还会有一次降准。

第三,由于疫情爆发之后,中国印钞远比欧美少,货币政策比较矜持。所以,经济下行压力会先显现,货币政策也会跟欧美不同。欧美即将收紧,中国正在走向“微宽松”。

如果两次降准还不够,那么不排除中国央行明年1季度降息。

在这种情况下,股市想再跌破3300点,难度会非常大。反过来,向上的空间正在被打开。或许在今年年内,我们就可以看到4000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中间有一次美股的剧烈波动,需要A股来承受,时间在美联储启动Taper(缩减QE)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商业银行   央行   谜底   广义   金融机构   货币政策   中国   利率   存款   货币   效应   力度   成本   资金   欧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