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和后量子密码融合可用性的现网验证

本报讯 (记者 戈清平) 近日记者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获悉,园区企业国盾量子公司和中国科大、上海交大等单位联合团队完成了国际首次量子密钥分发(QKD)和后量子密码(PQC)融合可用性的现网验证。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作为编辑推荐文章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光学通讯》上。

量子计算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全世界的研究热点,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有QKD和PQC两种。国际上比较普遍的观点是,QKD具有长效安全性,但缺少认证手段、应用成本相对较高;PQC具有功能和应用体系与传统密码兼容的优势,但缺少安全性证明。相对于在两种技术路线间“二选一”,融合两者优势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方法。今年5月,上述联合团队已经在实验室中对“QKD+PQC”融合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近日,上述团队又在现网实际业务中进一步验证了融合方案的可行性,不仅将PQC认证协议集成到QKD设备内部,还在多用户、现网通信条件下进行了长时间运行测试。

实验采用了国盾量子自主研制的QKD产品,在真实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中运行,包括14个用户节点、5个光交换节点49条光纤链路,网络线路均为中国联通正常运营的商业线路;整个测试系统持续运行36天,采用PQC认证后的成码率与原成码率相比误差在2%范围内,证明了融合方案对QKD性能并未产生明显影响。

审稿人认为,其解决了网络安全方面的一个长期问题。该研究证明了“PQC+QKD”的融合方案能够有效适应规模网络的交互通信条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为QKD设备大规模认证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新型手段,也为融合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本实验是科研和产业结合的探索。中国科大的研究人员包括潘建伟院士、张强教授等知名量子信息学者、来自上海交大计算机系的郁昱教授,常年从事密码学和后量子密码学研究。国盾量子的技术人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各方共同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产业优势,推动量子安全技术的融合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量子   审稿人   中国联通   密码学   密钥   可用性   上海交大   节点   可行性   中国   安全性   近日   手段   团队   优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