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

无限的清洁能源?

自由的星际航行?

这一说法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不是过于玄幻了?

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拥有了这种能源我们真的就能实现星际旅行吗?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今年2月份时,我国对火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天问一号绕落巡一气呵成,成功登陆了火星。而在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之后,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在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公开表示中国载人登陆火星项目要实现三步走:

第一步:机器人火星探测

第二步:初级载人探测 并进行基地建设

第三步:航班化探测 建立地球-火星经济圈

这乍看起来跟可控核聚变没什么关系,但其实关系大了,因为我国航天一院的院长王小军在演讲中提到,由于火星探测任务需要的运输系统更为复杂,所以火星探测器的推进系统可能会放弃化学推进,而转变为热核推进乃至核聚变推进。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

这其中的核聚变推进指的就是可控核聚变。

核聚变这个名词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空中的太阳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就是因为它无时无刻都在进行聚变反应。

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几个质量较轻的原子,在超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三三两两地聚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较重的全新原子核,并且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反应就叫做核聚变反应。

我们人类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掌握了核聚变技术并制造出了氢弹。

而面对着地上突然出现的“小太阳”,科学家们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能不能发明一种装置,人为控制住氢弹爆炸的过程,并且持续稳定地输出聚变产生的能量呢?

而这,就是可控核聚变的原理。

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科学家们突然发现这个想法其实非常具有应用前景。因为跟现在普遍使用的核裂变技术相比,核聚变在反应过程中一不产生长期和高水平的辐射,二不产生难以处理的核废料。更不会有温室气体之类的东西,反应剩下的产物还是具有多种用途的氦,可以说是非常清洁了。

而且因核聚变反应需要极高温度,一旦反应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应所需的高温无法维持聚变反应就会立刻停止。所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将不会在核聚变的反应堆中重演。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

切尔诺贝利

在安全性上,可谓是吊打现在一切核电站了。

而更令人们心动的实际上是可控核聚变的另一个优势“原材料”。

我们现在的核电站所需的核燃料来源于储量稀少的矿藏,而核聚变所需要的燃料却是氢的同位素 。氘在海水中储量巨大,足足有40万亿吨,以现在人类的能量消耗水平来说,用到天荒地老太阳爆炸都用不完,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对于氘,氚的获取则要麻烦一些,因为氚的半衰期很短,只有12年。所以天然存在的氚很少,但是含量少没关系,人类已经掌握了制造氚的方法,没有的话制造就行了。

可控核聚变的能源清洁、安全还无限,只要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那么人类的能源将不再短缺,物质也将变得更为充沛,甚至就连社会制度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了可控核聚变,人类将会有更多余裕去攀登科技树,到了那时,兴许科幻小说里的歼星舰宇宙飞船之类的东西就会出现,星际旅行将不再只停留在纸面。

可控核聚变的能量清洁 、安全、 无限,完全就是不折不扣的人类之光,那为什么不现在就研究出来让世界上所有人都受益呢?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

可控核聚变之所以到现在都没走进人们的生活,不是因为科学家们不想,实在是因为可控核聚变要实现的难度是真的有一点点高。

单单是材料问题就让科学家头痛不已,因为可控核聚变需要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进行,在几千万甚至几亿度的高温面前,任何材料都会灰飞烟灭,就连金属中熔点最高的钨也做不到。

为了规避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惯性约束与磁约束两个方向。

并且制造了磁镜仿星器 托卡马克等装置。

在1954年苏联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托卡马克,让世界各国看到了可控核聚变实用的希望。于是各国纷纷建造托卡马克装置,并在1985年时,苏联 、美国 、日本和欧洲共同提出了建造第一个试验反应堆的计划。

这一国际合作项目被定名为“ITER”,在拉丁语中的含义为“道路”。

由此可见 ,对于达成可控核聚变世界各国到底抱有了多大期望。然而ITER项目的命运可谓是波折到了极致,先是苏联解体凭空没了一个发起国,后来美国又在半道退出。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

ITER

好不容易2005年正式立了项,参与各国又为了各自的出资份额争吵不休,到目前为止,参与各国当中,除了中途加入的中国,保质保量在去年5月按时完成杜瓦底座吊装之外,几乎所有的参与国都在拖后腿,当年科学家语预言的“五十年实现可控核聚变"似乎变成了“永远的五十年”。

面对拖拖拉拉的世界各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手里当然还有第二套计划,其他国家干不成,那我们就自己单干

回顾我国建造托卡马克装置的历史,可谓是充满了艰辛,在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台托卡马克之后,我们也开始着手建造自己的托卡马克装置。

中国环流器一号在1984年建成,而且成功让等离子体出现并存在了4秒,但和当时世界水平相比,我们实在是太落后了。

转机就出现在1990年,在苏联解体前夕,由于经济困难,苏联把他们破破烂烂的T-7给了我们,而我们也没白拿,反手就送了几车皮羽绒服过去,缓解缓解老大哥生活上的困难。

在收到T-7之后,我国科学家对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5年之后,成功将其重建,这一托卡马克装置坐落于合肥,因此又称为合肥超环。在合肥超环的基础上,我国又建造了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名称缩写为EAST,所以又叫东方超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参加完ITER项目建造完东方超环后,看到世界各国不靠谱的现状,我国决定在2009年启动自己的环流器二号项目,而凝结着我国科学家无数科学家心血的中国环流器二号,也不负众望。

在今年5月成功实现可重复的在1.2亿度条件下,等离子体运行101秒与1.6亿度条件下20秒的等离子体运行,将时间变成了原有世界记录的5倍

而就在今年,我国还成功立项了新一代的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

这一项目预计在2035年竣工,2050年实现核聚变商业化的目标。而原计划在2020年竣工的ITER试验堆,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目前预计在2035年建成,和中国自己建造的试验堆同年完工。

但是以其他各国拖拉的进度来看,恐怕这个命途多舛的国际项目,还要继续不停延期下去。

现在我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位于世界前列,并且放出豪言,将在2050年实现核聚变商业化。同时还要将火星探测器的运输系统改成核推进,那么必然是在核子科技上有了重大突破。因为我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爱说空话的国家,既然说了出来就一定会做到。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离人间的太阳有距离,那么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 ,一定是离太阳最近的那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可控   苏联   人类   火星   环流   聚变   等离子体   马克   世界各国   中国   科学家   装置   能量   能源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