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欺骗”中国消费者多年,工厂早已停产,靠卖商标一年赚13亿

最近几年,在国潮崛起的大背景下,大批传统国货品牌表现出了新的勃勃生机,然而,亦有一些国货品牌却选择发展“吊牌经济”——如果你上网搜索“南极人”,会发现南极人现在不仅卖内衣,还卖起了食品、男装、女装、家纺以及居家日用品等等。对此有的网友调侃:只要商家愿意支付授权费,万物皆可“南极人”。

它“欺骗”中国消费者多年,工厂早已停产,靠卖商标一年赚13亿

但是有一点你或许想不到,现在几乎什么产品都在“卖”的南极人,实际上却基本上不进行任何产品的生产,它只是将关注点放于品牌的授权上,也就是卖商标,一年就能豪赚13亿。

根据南极人2019年年报,公司在2019年的营业收入达39.07亿元,而在其构成中,有31.76%属于品牌综合服务业务,1.68%属于经销商品牌授权业务,合算下来,品牌授权相关营业收入一共有13亿元之多。对此,有人说南极人是靠“卖商标”一年收入13亿。

它“欺骗”中国消费者多年,工厂早已停产,靠卖商标一年赚13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其实,南极人工厂早在几年前便已经停产,无需付出太多成本费用,对于南极人而言,品牌授权不可不说是一个“好生意”,可以让它一本万利。

南极人卖出的商标遍布一众领域

“我妈前段时间买了一个烧水壶,看了一下是南极人的,南极人怎么什么都卖啊?”

前两天,有微博用户吐槽引起很多人围观,大家发现,“南极人”这个品牌好像早已经跳出了内衣的“舒适圈”,现在堪称在“大杀四方”。

通常,一个品牌在一个电商平台上只会有一家官方店铺。然而,如果你在某宝搜索“南极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旗舰店、专卖店、直营店……真是拉都拉不到底;至于在经营的范围上,更加是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真真是最让人“眼花缭乱”的品牌。

它“欺骗”中国消费者多年,工厂早已停产,靠卖商标一年赚13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但是这些店铺,究竟是李逵还是李鬼?

其实,要想说这些店铺是真的,也不为过,而要想说是假的,也情有可原。说它们“真”,是因为这些店铺确实获得了南极人的官方授权,而说它们“假”,又是由于它们都不是最初的南极人“本人”。

从保暖衣向卖商标的转型

要对南极人的历史进行回顾的话,1997年,上海南极人纺织品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自此,那个靠着保暖内衣发家的知名“南极人”品牌得以创立。

借助自身比较好的产品质量以及疯狂的电视广告,南极人发展成为我国的驰名品牌。就算是到了现在,若要问问70后、80后、90后印象最深的保暖内衣品牌,相信还会有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南极人”。

2008年,南极人进入发展的转折阶段,在10周年生日之际,金融危机将纺织业的黄金十年终结了。在这一背景下,南极人创始人当机立断做出转型的决策,开始进行品牌授权。

简单地说,南极人不再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是当起了商标的搬运工。

它“欺骗”中国消费者多年,工厂早已停产,靠卖商标一年赚13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2008年一年的时间里,南极人把生产和销售两个重资产环节统统砍掉,卖掉经营十多年的全部工厂,仅将“南极人”这一品牌保留了下来,推出南极人共同体(NGTT)商业模式。

到了2015年,南极人进一步更名为“南极电商”,且在当年年底“借壳”新民科技登陆中小板,自此之后,靠着品牌授权模式,南极电商财报披露的业绩不断地增长。

2015年至2019年的5年时间里,南极电商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2.3%、33.85%、89.22%、240.12%与16.51%。而这一增长态势在2020年也得到延续,2020年的前三个季度,南极电商营业收入达27.72亿元,同比增长4.73%。

在醒目的财报业绩下,南极电商的股价也大幅度地上涨,从2020年年初的12元涨到7月10日的24.41元,而后半年由于受到业绩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南极电商的股价不断下跌。

它“欺骗”中国消费者多年,工厂早已停产,靠卖商标一年赚13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饮鸩止渴,到底能挺多久?

与自身的盲目授权相伴随,南极电商背后隐藏的问题逐渐显现。近年来,南极电商多次登上国家质检部门与地方消费者协会不合格产品名单,从电推剪、卷发器、按摩棒到蚕丝被、棉服、冲锋衣等等,都有产品被列入黑榜。

而不仅仅是授权的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2019年以来,多个明星将南极电商告上法庭,案由都是“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另外,南极电商还涉及侵害商标权纠纷、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等不少案件。

不仅如此,最近这段时间南极电商还陷入财务造假传闻,起初南极电商并未对此做出正面回应,直到2021年开年以来,南极电商股价连连下跌,创始人张玉祥才否认造假。尽管如此,依旧无法救世,现如今,南极电商市值和巅峰时期相比足足蒸发288亿。

它“欺骗”中国消费者多年,工厂早已停产,靠卖商标一年赚13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尾声‍

经济学家表示,南极人这种“卖商标”的玩法虽然有“生意头脑”,甚至一年豪赚13亿,但并不可持续。现如今的消费者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忽悠”了,“国货驰名商标这种割自己韭菜的做法无异于自砸招牌,难以长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国货品牌的出路是创新,用好口碑将消费者征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李逵   南极   商标   国货   现如今   保暖   股价   创始人   中国消费者   纠纷   店铺   业绩   对此   多年   工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