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当1839年的虎门升起了滚滚浓烟时,预示着清朝,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即将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这股浓烟,带来的不仅仅是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长达百年的战争。但与此同时也成就了中国的崛起。

说起中国近代史,想必每个中国人都痛心疾首。这是一篇不堪入目、落后挨打的屈辱章节,是一条中华民族的救国之路。为了实现中国人的自由和民主,先辈们英勇奋起,不惧生死,抵抗外来侵略,这就是一部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的斗争史。

百年来,我们从不屈服,顽强抵抗,为的就是驱逐那些闯入家园的豺狼。哪怕是再凶狠的豺狼,我们也会提起手中的武器,毫不犹豫地砍向它。但是随着豺狼数量的增多,我们手中落后的武器使得我们依旧处于被欺压的一方。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但是:物极必反,逆境翻盘。当团结反抗的第一面旗子飘扬在战火的硝烟中时,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曾经看不到的未来。在先辈们的领导下,我们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推翻了压迫群众的帝国、封建、官僚三座资本主义大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天安门广场时,透过空中的红色,仿佛先辈们的面孔就在眼前,那段惨不忍睹的历史浮现在脑海。

少林寺出身的开国上将

很多人对少林寺的印象,可能是电影中无所不能的扫地僧,也可能是山涧练功的小和尚。整天打坐念经、扫地练功,无聊平淡,普普通通。可是就在这么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却培养出了一位开国大将。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1905年2月28日,许世友出生在湖北一个贫苦农民家中。由于家中过于贫穷,许世友经常吃不饱,饿着肚子是他儿时每天要度过的生活,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8岁的许世友便去到了少林寺。

初入少林寺,8岁的许世友什么都不会,只能从当一名小小的杂役开始,扫地打杂成了他的日常。虽然枯燥乏味,但是他从不抱怨反而很感激,在少林寺既可以吃饱饭也能为家里减轻负担。那个小小的孩子开始了他的少林寺之旅。

来少林寺当然不是全为了温饱,结束工作之余,许世友就会跟着寺庙里的老师傅学习武功。小孩子聪明伶俐,学什么都很快,老师傅也很愿意教他。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就这样一边打杂一边学武,在少林寺度过了整整八年之后,16岁的许世友学到了一身的本领下山参军了。

有道:猛虎下山,势不可挡。许世友的一身武艺,是个当将军的好料子,但不是所有有武艺的人都可以当将军。

这主要归功于少林寺,少林寺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了这个农村出身的孩子,不管是从思想深度还是行为高度都彻底改变了他。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如果没有少林寺的这段经历,他说不定还在农村为了吃饱而发愁,也说不定早早饿死在了那个贫困的家庭。如果没有少林寺的经历,中国的开国上将,可能会少一位。

戎马一生

自许世友参军以来,战功赫赫,一路晋升。

1933年,就已经是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长征时,他奉命与敌鏖战两天两夜,将敌人全部歼灭。三次过草地,带领军队沿途进行了多次战斗,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道路。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此后在抗日战争期间,奋勇杀敌,拿着一把大刀永远冲在战争最前线,从不畏惧从不胆怯。带领军民打响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武装,粉碎日军核心,打得敌人心惊胆寒。

如果说抗日战争期间的许世友一身功绩,那么接下来这件事就成了许世友军事生涯中,最辉煌和骄傲的勋章。

1948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许世友作为司令员,带领部队攻克济南城,许世友指挥部署,经过八天昼夜激战,最终不负众望,攻克济南城,解放了山东省。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赋予上将军衔,最后以南京区司令员的职位,常驻南京。

许世友将军一生戎马为了祖国山河,虽然他出生贫寒,文化水平也不高,但可以从无数的枪林弹雨中杀出,靠的绝不止一个猛字。有勇有谋,骁勇善战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谁不怕死,谁不想安稳地活着,但总得有人负重前行,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固的堡垒,挡下漫天的炮火和子弹。只有这样才不愧对于祖国和人民。

尽孝于坟前

自古忠孝难两全,许世友将军自参军以来,可谓是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带领部队执行任务路过自家门口,看到74岁的老母一个人打柴、喂猪,不禁泪流满面,但任务在身不能耽搁,便擦干了眼泪继续启程。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许世友将军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之后参军便离开母亲身边,很久才能回家一趟。

一次回家探望母亲,一进门便长跪不起。直到有人上前扶起将军,这才作罢。就是这么一位忠孝两全之人,最后却因为公事繁忙,都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许世友生前便说过死后要土葬,葬在母亲身边,以便自己死后尽孝。但那时中央刚刚提出领导人实行火葬,毛泽东主席觉得他之后会改变想法,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但是许世友土葬的想法并没有改变,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也越来越强烈,甚至让长子为自己准备棺木以便死后使用。

1985年元旦,许世友将军的身体每况愈下,便再次提出要土葬在母亲身边,为母亲守坟尽孝。

然而,直到临终前都没有得到中央的答复。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就这样在南京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面对死亡,我们没有反抗之力,哪怕一世伟人,亦是如此。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苍天不负有心人,报告被送到了邓公那里,最后由邓公决定,并批示到:只此一次,下不为例。许世友将军最后也完成了自己的遗愿,土葬在老母身边,终生尽孝。至此,一代枭雄的故事才画上了句号。

忠孝本就难以取舍,许世友将军既做到了忠于上级,也做到尽孝终身。这番孝心打动了众人,纷纷前来瞻仰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为了方便众人祭拜,书画大师范曾亲自题写墓碑立于坟前。

英雄,值得被万人敬仰。

茅台堆满墓碑前

如果你有机会去许世友将军的陵墓前瞻仰的话,远远的地方就能看到类似一堵墙一样的大学,走近看,就会发现哪是什么“墙”。这些是几十年间,自发去祭拜的人民群众送的茅台酒,原因是:许世友将军爱喝酒。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许世友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身先士卒,让他去哪里打仗都行,但唯独不能戒酒。他不是个惜命的人,却是个爱酒的人,尤其独爱茅台酒。

常人喝酒是品,而将军喝酒是喝。拿起酒瓶仰头一饮而尽,烈酒下肚,只剩下满脸的享受。虽然嗜酒如命,但将军却有一个原则:不在指挥作战时喝酒而且不喝公家酒

将军不拘小节是出了名的,但是他却公私分明,公家的酒只用来招待外宾或举行宴会时喝。自己在家小酌时,只喝自家的酒。很多人说不就是一瓶酒,喝就喝了,但是将军却不这么认为,如果连公私都不分,那岂不是乱套了。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之后将军爱酒的名声就传遍了军营,然后不知怎么,人民群众对于将军爱酒这件事也人尽皆知。哪怕将军过世之后,依然有人自发为将军斟酒于坟前

世间几乎没有人做到了忠孝两全,而将军做到了,他既成为了优秀的共和国将领,也当好了一个儿子。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用忠肝义胆形容将军毫不为过。

许世友将军少时从军,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这片河山。而我们处于在这个和平年代,唯一能做的只有不忘却先辈的功绩,守护好用鲜血拼搏下来的家园。

许世友将军要求死后土葬,望为母尽孝,邓公: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世界上最后一个人忘记你的时候,你才算是真正的死亡。而对于革命先辈来说,他们是永世长存的,他们的事迹流芳千古,将会被万人称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土葬   抗日战争   将军   戎马   老师傅   茅台酒   下不为例   司令员   豺狼   先辈   南京   少林寺   上将   中国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