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拜相、六次罢相的大唐杠精,吵起架来李世民都劝不了

大唐盛世,群星璀璨。然而,在这些功臣名士中,有一位性格耿直、六次拜相又六次罢相的传奇人物,他就是萧瑀。萧瑀虽然身居高位,却常因言语犀利得罪权贵。他与唐太宗的关系更是跌宕起伏,时而亲密无间,时而针锋相对。这个敢与皇帝叫板的"杠精",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与唐太宗之间,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大唐名臣的传奇人生。

一、显赫家世,才华横溢

萧瑀出身于南朝梁国皇族,他的高祖父正是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萧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三次舍身入庙。受祖父影响,萧瑀自幼也笃信佛法。

萧瑀的父亲萧岿是西梁明帝,在梁朝灭亡后,萧岿举家迁往长安,成为北周的臣子。萧瑀的姐姐萧皇后,更是嫁给了隋朝皇帝杨广,成为隋朝的皇后。萧瑀也因此与隋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萧瑀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儒家经典和佛教义理。他的文章洋洋洒洒,笔锋犀利,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时弊。他的才华很快引起了隋文帝杨坚的注意,被授予黄门侍郎的高官。

然而,政治的险恶远非萧瑀所能想象。隋文帝去世后,杨广继位为隋炀帝。萧瑀眼看着这个昔日的好姐夫变得荒淫无度,穷奢极欲,不禁直言劝谏。隋炀帝大怒之下,将萧瑀贬为河池太守,发配到偏远的南方。

就在萧瑀准备启程赴任之际,大唐的故事悄然展开。公元617年,隋朝名将李渊在太原起兵,很快占领了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率军南下,路过河池郡。

李世民久仰萧瑀的大名,特意登门拜访。萧瑀见这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顿生好感。在促膝长谈中,萧瑀敏锐地察觉到,这位唐王的儿子,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他当即决定归附大唐,助李氏父子平定天下。

萧瑀不仅自己投靠了大唐,还说服河池郡的将士一同归顺。他将郡中的钱粮、兵马悉数交给李世民,然后带着家小,浩浩荡荡来到长安。唐高祖李渊对萧瑀的归顺大为赞赏,亲自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光禄大夫的高官,封为宋国公。

自此,萧瑀成为了大唐的开国功臣。他协助李世民平定各地的叛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每次出征,萧瑀都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他的勇敢和智谋,为大唐的天下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萧瑀虽然武艺精湛,骑射却是一窍不通。每年重阳节,唐太宗都会设宴射箭,以考校群臣的骑射技艺。轮到萧瑀射箭时,他连射数箭,无一中的。大臣欧阳询看到萧瑀笨拙的射箭姿势,忍不住写了一首打油诗取笑他。

尽管射箭不行,但萧瑀的才华和功绩,却无人能及。他虽出身皇族,却从不恃宠而骄。他常常身着布衣,蹬着一双草鞋,与百姓打成一片。他的为人谦逊有礼,对朋友讲义气,对敌人讲原则,是一位真性情的汉子。

萧瑀的家世显赫,才华横溢,但他从不仗势欺人。相反,他常常为百姓请命,为朝廷出谋划策。他敢于当面指出隋炀帝的错误,也敢于在朝堂上与权贵叫板。这样一位性格耿直、才华出众的名臣,注定要在大唐的政坛掀起一番波澜。

二、归附大唐,建功立业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地豪强纷纷称王称帝。萧瑀身在河池郡,眼见隋朝行将就木,心中早有归附之意。

公元617年,李渊之子李世民率军西征,路过河池。萧瑀闻讯大喜,连夜赶到李世民军中,表示愿率河池郡归顺大唐。李世民对这位才华横溢的世家子弟印象深刻,当即表示欢迎。

萧瑀回到河池,召集属下将士,宣布归顺大唐的决定。他慷慨陈词道:"隋室衰微,天下纷争。唐王李渊仁德天授,其子世民更是文武双全,定能一统天下。我等若能及早归顺,必能保全家国,建功立业!"

将士们听罢,无不踊跃响应。萧瑀将河池郡的钱粮、兵马一应上缴,然后率领家小,浩浩荡荡来到长安。唐高祖李渊对萧瑀的归顺大加赞赏,亲自接见了他,授予光禄大夫的高官,封为宋国公。

自此,萧瑀成为了大唐的开国功臣。他协助李世民平定四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每次出征,萧瑀都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

贞观元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万大军直逼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军迎战。萧瑀力劝李世民勿轻敌,但李世民胸有成竹,只带了六个骑兵,径直来到渭水南岸,与颉利隔河对峙。

萧瑀惊慌失措,拉住李世民的马缰,苦苦相劝。李世民却笑道:"我早有计较,你无须担心。我军严阵以待,粮草充足,正好一举歼灭来犯之敌。这叫'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且看好了!"

果然,突厥军见唐军如此从容不迫,都认为这必是诱敌之计,于是纷纷退兵。颉利也只得讪讪而归。事后,李世民对萧瑀解释道:"突厥人悬兵深入,其实已是强弩之末。我料定他们不敢恋战,适时退兵,就能避免一场恶战。这叫'以逸待劳',是兵家常用的策略,你记住了。"

萧瑀连连称是,由衷佩服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此后,他多次随军征战,立下赫赫战功。贞观十一年,萧瑀率军征讨吐谷浑,大获全胜。唐太宗亲自为他赐宴庆功,赏赐金银财宝无数。

然而,萧瑀虽然武艺精湛,骑射却是一窍不通。每年重阳节,唐太宗都会设宴射箭,以考校群臣的骑射技艺。轮到萧瑀射箭时,他连射数箭,无一中的。

大臣欧阳询看到萧瑀笨拙的射箭姿势,忍不住写了一首打油诗取笑他:"急风吹缓箭,弱臂挽强弓。欲上翻垂下,应西还向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多应是宋公。"

唐太宗见状,笑着安慰萧瑀道:"射箭之技,岂能强求?卿以谋略治国,文章济世,自有过人之处,何必与人争短长?"

萧瑀听罢,连忙拜谢道:"臣才疏学浅,惶恐万分。陛下教诲,铭感五内。臣誓以死报国,决不负陛下厚望!"

唐太宗拍案叫好,当即赐诗一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以示褒奖和激励。

萧瑀受宠若惊,当即跪拜谢恩。他暗自发誓,一定要为大唐的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后数年,萧瑀随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他的谋略和勇武,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对他也是赏识有加,屡次升迁,最终封他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

然而,萧瑀虽然功高权重,却从不恃宠而骄。他常常身着布衣,蹬着草鞋,深入民间,体察民瘼。他体恤百姓疾苦,为政清廉,是当时少有的好官。

萧瑀在朝中也颇有威望,常常直言进谏,不避权贵。他曾多次上书唐太宗,劝谏分封诸王,以稳固江山。虽然最终没被采纳,但也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总之,萧瑀归附大唐后,以其非凡的才干和功绩,成为了开国功臣。他戮力王室,鞠躬尽瘁,为大唐的统一和强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直言进谏,屡次得罪权贵

萧瑀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阿谀奉承,对皇帝的过错也敢于直言不讳。他常常在朝堂上针砭时弊,对权贵们更是毫不留情。

早在隋朝时,萧瑀就曾当面指出隋炀帝的错误决策。隋炀帝为了修建东都洛阳,征发了大量民夫,搜刮民财,引起民怨沸腾。萧瑀多次上书劝谏,指出这样做会导致天下大乱。

然而,骄奢淫逸的隋炀帝根本不听劝告,反而将萧瑀贬为河池太守。萧瑀临行前,又上书力陈利弊,言辞恳切。隋炀帝大怒之下,命人将萧瑀押解出城,不许停留。

在大唐朝堂之上,萧瑀更是直言不讳。他曾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与大臣陈叔达大吵一架。陈叔达出身陈朝皇族,是陈国末帝陈叔宝的弟弟,在朝中颇有势力。

萧瑀与陈叔达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把朝堂吵得鸡犬不宁。唐太宗勃然大怒,当即将二人革职查办。后来念及萧瑀忠直无私,才慢慢又起用他为相。

贞观四年,大将军李靖灭东突厥有功,迎接隋朝萧皇后回长安。但他在攻打突厥时,纵容士兵抢掠百姓。萧瑀得知此事,立即上表弹劾李靖。

唐太宗虽然斥责了李靖,但念其军功卓著,并未严惩。萧瑀对此十分不满,再次上疏请求严办李靖。唐太宗不悦,认为萧瑀言辞过激,又将他罢免。

萧瑀在朝中还多次指责宰相房玄龄拉帮结派,谋权篡位。房玄龄是唐太宗的心腹谋臣,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汗马功劳。唐太宗对他十分信任,闻言勃然大怒。

唐太宗当面斥责萧瑀道:"房玄龄忠心为国,岂会做出谋逆之事?你这样诬陷忠良,是要挑拨离间,动摇朝廷吗?"

萧瑀并不退缩,据理力争道:"房玄龄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早晚会酿成大祸。陛下若不及早防范,恐怕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啊!"

唐太宗被激怒了,拍案而起:"你胡言乱语,简直是荒唐!房玄龄忠心耿耿,朕岂会看不清?再敢口出狂言,休怪朕不客气!"

萧瑀见唐太宗盛怒,也不再多言,当即告退。此后,他又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屡遭贬谪。

萧瑀虽然屡遭贬斥,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每当朝政出现问题,他必定直言不讳,哪怕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萧瑀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严厉指责宰相李纲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李纲是唐太宗的表弟,位高权重。他听了萧瑀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当即跪下请罪。

唐太宗见状,也是勃然大怒。他斥责萧瑀道:"李纲是朕的亲信,你竟敢当众诽谤,意欲何为?是不是存心要挑拨离间,动摇朝廷?"

萧瑀正色道:"微臣不敢欺君,只是实话实说。李纲确实有贪赃枉法之罪,若不严惩,恐怕会坏了陛下的声誉啊。"

唐太宗闻言,更加恼火,当即下令将萧瑀革职查办。此事虽然不了了之,但也让萧瑀再一次失去了宰相之位。

就这样,萧瑀因为耿直敢言,屡次得罪权贵,六次被贬为地方官。他虽然位高权重,却从不恃宠而骄,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为百姓请命,为朝廷分忧。

萧瑀的耿直个性,虽然让他屡遭贬谪,但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每当他被贬谪,百姓们都会自发来为他送行,甚至跪在马前,苦苦哀求他留下。

萧瑀总是含泪安慰百姓说:"我虽然要离开,但你们要好好生活,不要因为我而伤心。我一定会再回来的,到时候,还要为你们做更多好事!"

百姓们听了,无不感动得痛哭流涕。他们纷纷跪拜在地,连连祝福萧瑀早日归来,再造福一方百姓。

四、佛法因缘,晚年生活

萧瑀自幼笃信佛法,他的高祖父梁武帝萧衍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经三次舍身入庙。受祖父的影响,萧瑀对佛教也有着深厚的信仰。

贞观年间,大臣傅奕上书唐太宗,建议废除佛教。傅奕认为,佛教是外来宗教,与儒家伦理不符,会败坏社会风气。他指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却违背人伦,出家修行,这是对父母和君王的大不敬。

萧瑀对傅奕的观点十分不满,他认为佛陀是圣人,不应该诋毁。于是,他在朝堂之上与傅奕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萧瑀据理力争道:"佛陀虽然出家,但他是为了追求真理,解救众生,这是伟大的慈悲之举,岂能说是不孝不忠?佛法能够净化人心,使人向善,对于社会的安定大有裨益。"

傅奕针锋相对地反驳道:"佛教主张出家修行,鼓励人们远离尘世,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完全相悖。而且,寺院占地广阔,僧人不事生产,这对国家和百姓都是一种负担。"

萧瑀与傅奕唇枪舌剑,争执不下。最后,萧瑀甚至愤怒地诅咒傅奕死后会堕入地狱。这场辩论虽然没有定论,但也让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有所动摇。

贞观二十年,萧瑀因为与房玄龄不和,再次被罢免宰相。他心灰意冷,决定弃官出家,以佛法修身养性。

萧瑀来到佛寺,剃度为僧,法名慧云。他每日诵经礼佛,参禅打坐,潜心修行。寺中的僧人都对这位前朝宰相十分敬重,常来向他请教佛法义理。

萧瑀在佛寺中写下了许多佛教论著,阐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他的著作文笔优美,义理深邃,在佛教界广为流传。

然而,萧瑀出家不久,便遭遇了人生的另一个打击。他最亲爱的姐姐萧皇后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萧瑀闻讯赶回京城,悲痛欲绝。他跪在姐姐的灵柩前,泣不成声。唐太宗也十分悲伤,亲自为萧皇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姐姐的去世,让萧瑀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他意识到,生命无常,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即使是身居高位的皇后,也难逃生死的束缚。

萧瑀决定重新出山,协助唐太宗治理天下。唐太宗念及旧情,恢复了萧瑀的官职和爵位,并请他到玉华宫一起养病修身。

在玉华宫中,萧瑀与唐太宗经常谈经论道,讨论佛法义理。唐太宗虽然没有皈依佛门,但也对佛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萧瑀晚年潜心佛法,著书立说,广结善缘。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几经沉浮,但始终保持着一颗向善向上的心。

贞观二十四年,萧瑀在玉华宫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四岁。唐太宗亲自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追赠他司空、太傅的称号。

萧瑀虽然去世,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后人的心中。他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他虽然屡遭贬谪,但从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和节操。

萧瑀的一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他出身显赫,才华横溢,却甘愿放下一切,追求心中的真理。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心系百姓,为民请命。

萧瑀的故事,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他告诉我们,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与不公抗争。即使遭受打击和挫折,也要始终保持一颗向善向上的心。

萧瑀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的故事,必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大唐   河池   贞观   佛教   隋朝   长安   权贵   宰相   佛法   百姓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