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灰房”现象透视“死不起”的民生之痛与破局之路 - 时评

每逢清明倍思亲,思亲请到“骨灰房”。据报道,近年来多地出现了个人购买商品房用于专门放置骨灰盒的情况,有受访者称,其所住小区存在一定比例的“骨灰房”,有的楼层甚至“住的死人比活人多”。选择将房子变为“骨灰房”的业主,大多生活在一、二线大城市,而大城市存在着墓地价格高、管理费用贵、租期短等现实问题,于是在位置比较偏僻、单价便宜的小区购房用于安置骨灰盒进行祭奠。

商品房内的“骨灰房”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争议。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痛点与社会治理挑战。当生者安居乐业的愿望与逝者安息的诉求在高昂的墓地费用面前形成冲突,人们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于是“骨灰房”现象便悄然兴起。

一方面,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墓地资源紧张,价格飙升至令不少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这有市场供需失衡的因素,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而政府批地量相对有限,供给端未能及时跟上需求步伐。另一方面,墓地维护成本高企、租期短暂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墓葬方式的经济压力,让民众转而寻求更为经济可行的方式安置亲人骨灰。

“骨灰房”现象的涌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催生的一种应对策略。租买偏远或者低价的商品房,作为长期安置骨灰之地,既满足了亲人的安息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可见,购买商品房安置骨灰盒的做法,是人们面对传统殡葬模式价格高企的无奈之举。

然而,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社区和谐与法律边界的双重底线。不少居民对于“骨灰房”存在心理抵触,对其安全隐患以及对正常生活秩序的影响表达了不满,同时也引发了法律界对于擅自改变商品房用途、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的深度探讨。

诚然,法律并未明文禁止将商品房用作安置骨灰盒,但此种用途显然与房地产规划初衷和社会共识相悖。《殡葬管理条例》强调,丧葬活动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从民法角度看,这种做法有可能触及到相邻权和公共利益,对其他业主造成精神困扰和权益受损,从而触发法律纠纷。

面对“骨灰房”现象,解决之道不应止于简单的禁绝或谴责,而应关注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寻求系统性的改革路径。首先,政府部门首要任务在于重塑殡葬服务体系,建立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殡葬制度。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殡葬行业的监管力度,打击市场投机炒作行为,合理调配和增加墓地资源,尤其注重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墓地,适当控制商业墓地价格,确保殡葬服务回归公益本质,切实降低民众的丧葬成本。

同时,探索推广生态葬、壁葬、树葬等新型环保丧葬模式,倡导移风易俗,减轻对传统墓地资源的依赖。

另外,立法机构应及时跟进,填补法律空白,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商品房的使用性质及其变更程序,确保任何改变用途的行为均需符合法律规定,并充分尊重相邻权和公众的合理期待。对于已有“骨灰房”现象,应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诉讼等途径妥善处理,依法保障各方权益。

此外,构建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和民众观念的更新。提倡文明、科学、节约的殡葬观,鼓励公民在尊重生命尊严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私权的平衡,共同创造既能体恤逝者,又能关爱生者的良好人文环境。

破解围绕“骨灰房”现象所呈现的“死不起”民生困境,是一项涉及民生改善、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多维度的综合工程。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策引导、法律约束、价值教育等多个层面着手,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通往全民共享殡葬公平,彰显生命尊严的道路。如此,才能更好地化解这一民生之痛,让每一个生命无论生前死后,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关怀。(作者是知名财经评论员)

文|毕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骨灰   民生   现象   丧葬   骨灰盒   时评   墓地   殡葬   商品房   透视   法律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