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国军第一“悍将”黄百韬是如何败亡的?

许还山演黄百韬(右一)

黄百韬,是近两年网络常见也是军迷经常探讨评议的一个人物。

只不过,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即便是粉丝们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也同样逃脱不了颜值的压榨。在一切看脸的原则下,杂牌出身的秃顶大叔黄百韬,无论是颜值,还是知名度、还是所带部队的逼格,都远不如洋派的酷毙墨镜哥孙立人和北大肄业(也有人说是陕西第一师范)的高富帅张灵甫。

张灵甫、孙立人、黄百韬(按颜值高低排列)

只可惜历史不是娱乐圈,长得好看和打仗好使,从来不能划等号。论外型,孙立人比廖耀湘酷,但孙立人的新一军无论是印缅还是东北战场,表现都要逊于廖耀湘的新六军。黄百韬没张灵甫帅,但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还在局中起作用,并打出几乎是1947年7月-1948年7月国军最佳业绩的人是黄百韬,而不是张灵甫。

尽管肤浅的历史爱好者圈子坚持看脸,但近年来谈及讨议黄百韬的也颇不乏人。因为他在解放战争的华东战场实在是太有存在感,太抢戏了。

01.

让国民党元老何应钦拍大腿称赞的业绩:

“黄百韬真是英雄”!

此人的名字有两种常见的写法,一为黄百韬,一为黄伯涛,这两个名字当年与他打过交道的国共要人在提及他的时候都有人用。其实正确的写法应为黄百韬,伯字应该是百字的错读,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是习惯把百字读成bo的。

图:1948年黄百韬败亡时的佩章清楚显示他叫黄百韬

图:天津《民国日报》对淮海战役碾庄一战的报道

黄百韬这个人,出身杂牌,却凭借自身打拼,最终在派系林立的国军阵营,取得了相当的存在感。1947年从孟良崮、南麻、临朐,到胶东战役,黄参与硬仗无数,表现可圈可点。到了国共两军梭哈摊牌进行大决战的1948年,他带领的25军甚至取代在孟良崮被重创的74军,成为国军在关内战场上,最凶悍可靠的三支主力军之一(另外两个是第5军和18军)。


用黄百韬手下25军军长陈士章的话说:“内战中无论是在卖命程度上,还是在战果上,黄都是首屈一指的”

淮海战役时的25军军长陈士章

对国军阵营来说,如果说北伐打出了铁军第4军,抗日打出了74军,那么解放战争中可以说打出了一个新的主力部队,即黄百韬任军长的25军。


1947年黄百韬在重要战役中还主要打助攻,到了1948年,简直成了徐州剿总麾下的台柱了。国军元老何应钦(中央军三大派系之一,另外两个是汤恩伯,陈诚)就曾经在豫东一战(黄百韬此役凭借田花园和铁佛寺的疯狂表现赢得了国军中央社所谓的“黄泛区大捷”,并被蒋介石亲手戴上青天白日勋章)之后,拍腿大叫:“黄百韬真是英雄!”


这个人,前有皖南事变行凶(皖南事变中,黄百韬带领的25军是伤害新四军的主力),后有孟良崮一战的保守(孟良崮中虽然用力打了一下,但终未使出全力,如果他能拿出南麻救胡琏的决心,74师兴许就得救了),最后还有国共精锐大决战时碾庄一役的惨烈愚忠(坚持不突围,一个换一个的死打硬抗下去,最终兵败举枪自尽)。


一个非黄埔系出身的人,最终成为了国军序列里在国共生死对决的重要关头华东战场最大的主力兵团的司令官(类似于今日很多巨星民营集团的大区总监),黄百韬可以说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很深印记,也很有戏剧色彩的人物了。

02.

黄百韬到底是杂牌还是嫡系?

黄百韬墓(位于南京李文忠墓园后山)

黄百韬是广东人,1900年在天津出生。直系军阀李纯部当兵出身,后来在张宗昌部队当过旅长,很多人一直把黄百韬和25军看成是杂牌,但其实解放战争中他带的25军早已经中央化了。


孟良崮战役25师救74师不利,黄遭撤职留任处分。他去了南京谁都没找,只找了顾祝同一人。顾祝同是谁?辽沈战役蒋介石怕卫立煌抗命不遵,派顾以陆军总司令身份去卫跟前监督执行,可以说是蒋介石在国军高层嫡系的嫡系。黄百韬面临军法审判,面对性命之忧能抱到顾祝同的大腿,且被顾祝同一手关照,得免于死,被允许戴罪图功,这还不算中央系吗?黄在抗战中做过3战区参谋长,当时的三战区司令是顾祝同,这是二者的渊源所在。


胶东战役的时候,黄百韬整25师是进攻主力,54军,8军,这两个全美械中央军也只是替25师掩护侧后,充当下手。邱维达在写孟良崮战役回忆录的时候,说张灵甫当时不愿受李天霞指挥,更愿意受黄百韬指挥,因为一是对李天霞的指挥作风不满,另一方面也想借重黄百韬战力较强的25师。

李弥(左)和余程万

能在74军老人邱维达口中得来一句“战力较强”的评价,这不是容易的事,可见25师确属能打的部队。胶东战役结束后,黄百韬奉调去大别山战中野,中途去南京,蒙蒋介石接见,蒋对黄百韬在胶东的战绩很满意,鼓励他再接再励。


黄在后来豫东战役之中,毫无征兆突然出现在帝邱店附近,这给了粟裕一个很大的惊吓。粟裕在回忆录中谈到淮海战役前的形势时,说“派1、4、6纵队南下,过长江,固然可以调动一部分敌人的力量,但敌在中原的4个主力军不会回援江南。四个主力军当时是指5军,18军,25军,桂系7军”。


后来黄能以25军为基干,组成7兵团,可见也是众望所归,凭25军在解放战争时的战绩打出来的。因为这四个主力军,后来都是国军中原和华东战场国军主力机动兵团的骨干,5军是2兵团的基干,18军是12兵团的基干,7军是三兵团的基干。


要说8军经过临朐战役受过损耗,所以没被选为胶东进攻的箭头,那黄在南麻临朐战役中增援也是打了硬仗的,损失也不小。能在两大美械中央军主力部队的簇拥下,作进攻胶东的箭头,足可见25师战力已被高度认可。皮定均回忆录曾提到豫东战役:此战我们虽然歼灭敌人一个整师,但我们三兄弟(华野146纵队)基本算是残废了。此战国军对146纵队的创伤,黄伯韬是出力最大的。


由上可知,黄百韬虽然没有念过黄埔军校,但在国军系统里,从1941年的皖南事变开始,就不停地卖命求荣,拼死效力,争取信任,一直到1948年国共梭哈摊牌的大决战里,他早就是蒋介石,顾祝同,何应钦等人手下的得力打手,从骨血,到精神,已经彻底的中央化了。与之对比,黄埔军校出身的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带的是十六兵团,但这个兵团无论是从战斗力还是孙元良本人作战的坚决性,勇敢和卖命程度,都是比不过黄百韬的。


也就是说,在徐州剿总和蒋介石眼里,黄百韬的重要性要高于所谓的黄埔生孙元良。黄埔的学历和文凭并不能天然的区隔一个人的精神和政治属性。如果黄埔学历等于中央系,那共军的林彪,陈赓都是中央系吗?滑天下之大稽了。

晚年在台湾的孙元良

综上,黄是杂牌出身不假,但到了1948年国共生死对决的关头,黄百韬是彻头彻尾,从内往外的嫡系主力了。黄进总统府的特别通行证编号是17,领先于很多黄埔系将领。黄战死之后,国军高层对他的褒扬也称“黄埔精神不死”,可见高层对他也是倚为股肱,当作干城的。


03.

黄百韬的“三不解”,是否真的是低级错误?


后来的人,论及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的碾庄之战时,往往要说一下黄百韬被围后发出的三不解:第一,我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第二,等44军的两天中,我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多设浮桥?第三,李弥兵团既然后来要从徐州往东解围来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对我形成接应和掩护?

论者多有因此而否定黄的军事素养,认为黄在淮海战役中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简直是毫无军事常识!其实黄真的这么弱智吗?我们来看一下黄的三不解。

一是等44军,二是没架浮桥,三是不明白李弥既然后来要千辛万苦九牛二虎之力来解围,为啥当初不掩护?太多的人,在看到这三不解的时候,往往一下就代入到国军低能的刻板先见当中,捧腹自得不能自拔了。其实你冷静地看一下,这三不解,其实是一件事导致的。哪件事呢?就是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的起义。

图:冯治安部瓦解导致黄百韬被围后邱李解围形势

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当时镇守徐州东北,是徐州剿总和各机动兵团的藩篱和屏障,冯的部队虽然不是什么王牌主力,但冯是西北军的底子,部队一般来说,战斗力尚可。有冯治安的两个军,4-5万人在徐州东北保护,那么李弥在碾庄,黄百韬在新安镇,无论战况如何剧变,都有一个缓冲带和准备期。


这个战况前提和心理预设,是徐州剿总命令黄百韬等44军2天,也是黄百韬敢等44军2天,同时也是黄百韬不用考虑架浮桥的基本前提。换句话说,只要冯治安部没事儿,李弥部就不用往徐州急速回撤,这样的话,西北有冯治安,正西有李弥,四个军,十几万人接应掩护,黄自己还有十万之众,黄百韬就不急。即便等44军,也有充分的警戒、缓冲、措置的空间。

第三绥靖区起义是黄百韬被围的最大最直接原因

但人算不如天算,冯治安部的张克侠与何基沣阵前起义,直接给徐州剿总来了个火烧腚。当时冯部瓦解,徐州空虚,一个主力部队都没有。慌地刘峙把原本在碾庄据守,可以接应掩护黄百韬的李弥撤走了。等于冯部起义,不但自己的守区真空,连徐州正东,李弥的防地也成为真空。

此事直接导致黄百韬陷入万劫不复境地,也直接导致黄百韬发出了上面的“三不解”。

其实,黄百韬的三不解就是一不解,即:“第三绥靖区你们为什么要在决战关头阵前起义!?”(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何基沣张克侠,你们为什么要坑队友?)


04.

业绩最好,却甘为王朝陪葬


知乎上有个问题,问黄百韬是否忠诚善战,上面谈了不少黄的善战。至于忠诚,可参见豫东战役7兵团幕僚以及淮海战役中总统府战地视察官李以劻回忆录。豫东战役中,黄的幕僚回忆,黄初临战场,派伞兵部队去进攻田花园以利兵团后续行止,但伞兵部队遇伏,未战即溃,总队长张绪兹只身逃回。


黄大怒:“坏事就坏在这帮混球手里!我拼着兵团司令不干,也要枪毙张绪兹!”。当然后来没有枪毙成,但张绪兹多方找人疏通,托关系送礼,想让7兵团在作战损耗表上盖章,黄百韬终究不允。黄此后亲率一团人马,去攻田花园,副师长和参谋长都劝他不用亲自去,黄说“我不能总让别人去,而自己总是承受别人胜利的果实。”当时副师长和参谋长都哭着说“愿司令官早去早回,平安归来”。黄亦洒泪而别。


后来在铁佛寺疯狂救援72师余锦源,黄也曾流泪,表示对余非常关心。豫东战后,黄百韬被蒋介石亲手带上“青天白日勋章”,而另一嫡系将领邱清泉则撤职留任。两相对比,足见蒋介石对黄百韬的赞许。可以说,豫东战后黄百韬已经通天了,已正式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图:曾受黄百韬嘱托一定要将“临难不苟免”的决心转达给蒋介石的徐州剿总战地视察官李以劻在90年代接受采访时,详细回忆那天深夜与黄百韬的对话

淮海大战前,黄百韬在新安镇撤军,半夜睡不着,主动去蒋介石派来的视察官李以劻跟前说:“我黄百韬,受总统知遇之恩,我不会对他不起。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掷轻,这次大战关乎党国命运,请一定转告总统,我临难是不苟免的。”过了几秒钟,黄百韬又强调一遍:“请一定转达到啊!”。

然后,第7兵团碾庄圩被围,苦战两个星期全军覆没,黄自杀身亡。

05.

盖棺定论黄百韬,

一个一旦站了队就一站到底的

国军系统罕有的业务人才

黄这个人,性格上有四个特点,一是倔。二是能咬牙能坚持。三是受封建君臣道德影响甚深。四是性情中人。

从倔的方面来说,他和邱清泉不和,宁可在碾庄带着尊严战死,也不愿突围送狼狈样子给邱清泉看(这是他原话)。

从咬牙坚持死斗的勇气和狠劲儿来说,无论是南麻临朐,还是豫东碾庄,黄百韬的战场抵抗力,最后五分钟的凶悍和苦撑,都是让国共双方印象深刻的。

从君臣道德来说,他把蒋介石当皇上,把自己当忠臣,最终也选择了封神里的闻仲那样,为了王朝陪葬自杀。

黄百韬很像《封神演义》里的闻仲

关于性情中人,他在豫东战役里,因为伞兵部队张绪兹不战而溃,影响全兵团的行进和计划,极其恼火,下决心要枪毙这个朝中有靠山的废柴司令。很多人从中说项疏通,他都不肯,显示出一种黄维书呆子般的顽固和执拗。


以上特点,加上他当初选择了国军阵营,也就根本上导致了他既站了队,就一站到底,虽然已经成为1948年国军系统业绩最好的大区总监,终究还是为蒋家政权陪了葬的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国军   豫东   淮海战役   胶东   徐州   关内   国共   悍将   兵团   蒋介石   战役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