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息不发达,谣言是怎样传播的,当政者如何惩治造谣者?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九鼎鉴史

编辑 |九鼎鉴史

前言

谣言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反映了民众的意愿与需求,还往往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由于其传播迅速,且极易被误解和歪曲,谣言往往会导致恐慌和社会动荡,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对谣言进行了严厉的打压。

最初是歌谣的谣言?

古代的“谣言”一词原本并不含贬义,《后汉书•杜诗传》中有一句“诗守南楚,民作谣言”,这里所提到的“谣言”实际上指的是歌谣、颂赞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创作。

尤其是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统治者常常需要依靠民间谣言,来了解人民对政事的诉求和反馈。

在《列子》中,有关尧微服大道、知谣听政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统治者,通过接触民间谣言来了解民情,以便更好地施政治理,这种方式可以帮助统治者更好地了解人民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更贴近民心的政策。

古代的谣言传播也存在着,被别有用心者利用的可能,慢慢的谣言的真实性,逐渐降低,甚至被一些人误导利用,成为了打击他人的攻击武器。

时间流逝,它的含义发生了转变,渐渐地成为了含有贬低意义的词汇,这时的谣言常常含有恶意中伤他人的成分,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流言蜚语

作为最古老的大众传媒之一,它在信息的传播以及民意的表达方面,尤其在某些情境下,谣言很容易成为攻击个人、破坏团结的武器。

谣言惑众

尤其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乱世多谣”的现象十分常见,从最初的吉凶占卜到后来的政治利用,谣言始终充当着社会动荡的一颗微妙的催化剂。

在东汉末年,“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这样的谣言传播开来,预示着天意已决,许多人因此深信汉朝将要衰落,这种谣言不仅仅是口耳相传的言论,更是一种象征和预兆,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信仰和行动。

在元朝末期,一句“石人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谣言导致了元朝的灭亡。这种谶语流传开来后,加剧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为政权的变迁埋下了伏笔,人们普遍相信这句谶语预示着祸乱即将降临,因而引发了更多人的不安和反抗情绪

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谣言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陈胜、吴广等人利用“丹书”和“鬼火”等手法成功地引起了群众的共鸣和恐慌心理,这种巧妙的宣传策略使得民心渐渐转变,最终促使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抗行动。

在公元581年,杨坚废黜了他的外孙周静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有趣的是,杨坚在登基之前曾通过“谣言”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让他最终得到了天下并成为皇帝,后来他开始采取禁谣措施,以限制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在朱元璋崛起的过程中,谣言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元史•五行志二》记载,在朱元璋的起义规模逐渐扩大,胜利在望之时。

河北一带突然传开了一则童谣:“塔儿黑,北人做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翁。”这则童谣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暗示了未来天下格局的变化,将朱元璋的兴起与地域的标志相联系,引发了民众的共鸣和期待。

朱元璋巧妙地利用了这则谣言,将其作为宣传工具,激励士兵和民众的信心,并奠定了他日后建立明朝王朝的基础。

在宋太宗时代,益州流传着一则可怕的谣言:一个白头发的老头,据说在午后会吃掉人们的儿女。这个谣言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导致社会秩序严重受到影响,人们在白天都感到惶恐不安,到了晚上路上更是不见一个行人。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平息民众的恐慌情绪,知州张咏采取了果断行动,他派遣人员调查并找出了散布这一虚假谣言的元凶,将其绳之以法,以示严惩。

谣言传播治理手段

针对谣言的危害,古代统治者有各种不同的治理手段,如西周的巫师被赋予,监视百姓言行之责任,若有不当之谈则立刻处以惩罚

在周代,造谣行为被列为刑法中的八种重罪之一,可见当时人们对谣言问题的重视。周朝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对于诽谤、造谣等不良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

秦朝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来管控言论,清王朝则通过文字狱限制了文人的创作自由。这些手段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谣言,但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代实行着极其严苛的刑法制度,其中有关于诬谤和诽谤的处罚规定更是严厉至极。

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一旦有人被发现诽谤他人,不仅会面临严厉的惩罚,还会遭受“族诛”的刑罚

所谓的“族诛”不仅仅是处罚造谣者本人,还将连累其家人、血亲一同受到极端的惩罚,这种严厉的集体惩罚措施旨在警示社会成员不造谣、不诽谤、不戕害他人名誉。

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更为严苛的措施来控制舆论,他下令焚烧书籍,禁止民众私下议论政治,并对那些散布不利于国家信息的人施以严厉的刑罚。

秦代的刑法还规定了一项严厉的惩罚方式,即“诬告反坐”,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反诬告机制,意味着如果某人被发现捏造了某人犯罪的罪名。

一旦官府查实其诬告属实,就会反过来判定该人犯有同样的罪行,例如诬告者捏造了偷窃罪名,他反倒会被判定为偷窃罪

进入汉代后,政府对于谣言的控制更为严格,汉朝设立了被称为“妖言大狱”的法律,该法律的极端之处体现在它对造谣者的处罚上。

不仅造谣者自己会受到严刑峻法的惩处,其三族亲属也会受到牵连,体现出统治者对这些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的信息的极度恐惧

清朝统治者利用文字狱,这一手段来约束文人言论自由,通过设置文书审查机构和严厉惩处违规作品,实现控制舆论和维护统治的目的。

在这种严格审查制度下,文人们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不敢言辞犀利,也不敢挑战朝廷权威,纷纷进行自我审查,以避免遭受惩罚。

文字狱制度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这种严格审查制度扼杀了许多有益的客观批评和新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艺术的繁荣。

结语

谣言止于智者”,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谣言,只要经过仔细推敲、理智分析,就能够识破谣言的虚假性,让真相浮出水面,这种智慧和理性的态度,是破解谣言最有效的武器,也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品质。

古人认为应对谣言要“镇以静,绳以法”,这种智慧教诲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谣言时,应当学会保持冷静和清醒,不被谣言所蛊惑,避免情绪化的反应,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去看待和评判事实。

当遇到令人怀疑的信息时,不要轻信传闻,避免随意传播造成更大的误解和混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谣言   当政者   文字狱   统治者   刑法   动荡   恐慌   严厉   民众   古代   制度   社会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