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非要告老还乡?留在京城养老不好吗?

在古代,加官进爵、权倾天下,是无数寒门士子一生不懈追求的梦想,最令人熟知的就是《范进中举》的范进,多年努力获得成功,一夜之间的地位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所以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放在如今,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工作几十年,到了退休的年纪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留在这里,但是古代在这一点上与现代不同。

在古代,官员们到了退休的年纪后都会选择告老还乡,也就是“致仕”,但是明明京城更加繁华,大多数能在京城工作的官员家人也在京城,但是为什么他们在致仕后会选择回到老家,留在京城养老不是更好吗?

古代的退休政策

在搞清楚为什么古代官员不选择在京城养老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退休”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

其实古代时期不像现代,社会有一个规定的退休年龄,在古代有一个说法,就是官职越小,退休越早。

早在周朝的《礼记》中曾经有相关的记载“七十而致仕”,而七十岁是当时社会规定的最晚退休年龄,因为七十岁的官员精力和体力都跟不上了,所以让他们在这个年纪退休。

当然如果有些官员劳苦功高的话,在国家富强时,君主会允许他们提前退休。

“七十而致仕”也一直被后世所沿用,但是由于古代医疗条件和医学发展并不如现代,就导致许多官员还没到退休的年纪就累死在了岗位上。

在宋朝时期,为了人才的能够为国家发挥其最大力量,文官需要到七十多岁才能退休,武官甚至比文官还要多上十年时间,如果皇帝需要,他们甚至一辈子都得奉献给朝堂。

所以直到明朝时期,君主发现许多官员到了六十多岁时已经无法支撑他们上朝议事了,因为官员们一般需要从凌晨三点一直站到早上七点,期间还不能乱动,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根本支撑不住如此折磨。

所以在明清时期,官员们的退休年龄被提前到了六十岁,特别是官阶较低的官员,清朝更是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退休后的官员会被朝廷“表彰”,就和上学发奖状一样,周朝时,那些退休的士大夫会被封为国老,表达对这些老臣的尊敬。

到了唐朝时期,官员退休时朝廷会为其举办专门的欢送仪式,三品以上的官员如果愿意,在退休之后依旧可以上朝议事,明朝则会允许这些退休的官员参加祭祀等活动。

而那些官员在退休后甚至还拥有一笔不菲的退休金,在汉朝时期,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在退休后可以领到原本俸禄的三分之一。

到了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员基本上可以给到原本俸禄的一半,一些劳苦功高的大臣甚至得到的俸禄和做官时一样,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会根据官职给予一定数量的土地供其耕种。

在我们了解到了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后,我们就会出现一个疑问,明明那些高官退休后待遇依旧很高,为什么不选择留在京城这个经济中心,反而选择回到家乡呢?

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

在汉朝以前,大多数绝大多数官员终其一生都只会为自己家乡的诸侯王效力,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家乡效力的观念才逐渐被改善,而秦朝也是最为人熟知使用其他国家人才的诸侯国,像是商鞅、李斯,他们都不是秦国之人。

从西汉时期开始,社会开始趋于稳定,这时候全国的优秀官员基本上都汇聚到了长安,这时候全国上下都开始风行儒学,而儒学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就是孝。

在古代,大多数人们的家乡都会有自己一族的祖坟,他们的兄弟、父母、祖先的灵魂都长埋于祖坟之下,所以秉承对于家族的孝,他们都希望在死后可以埋葬在祖坟,灵魂陪伴自己父母以及祖先。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三国时期,我们常能听到那些武将会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加上家乡,像是“常山赵子龙、谯郡许褚、西凉马孟起”。

可惜到了晋朝时期,五胡乱华,汉族人民险些被屠戮殆尽,这时候的人们对于魂归故里的思想由于常年战乱也变得薄弱了起来。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再次迎来了安定和谐的统一,在这一时代落叶归根的感情尤为强烈。

当时的隋朝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度成为了隋朝选拔人才最有效的办法,等到了唐朝时期,科举更是成为了想要做官的寒门士子的必经道路。

那时古代官员一年的假期只有10天左右,而古代的交通工具没有如今这样便捷,所以10天时间他们根本无法返回家乡,所以一般人除了为父母守孝,可能在退休之前都不会回到家乡一次。

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他自己年少时胸怀报效祖国的志向,直到两鬓斑白才回到家乡,这时候家乡中的小孩子们没有一个认识自己,通过淳朴的手法,表现自己落叶归根之情。

他一生官运亨通,他一生都在京都为官,直到86岁告老还乡,这首诗表达了五十多年离乡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家乡。

除了落叶归根之情,还有他们的身份地位可以给当地带来丰厚的资源待遇,这些致仕官员是古代乡绅阶层的核心力量。

古代之所以有“土皇帝”这一称号,就是因为这些致仕官员给自己家族带来了权势和地位,使得他们间接地就控制了家乡的治安以及基层政权。

像是明朝时期斗倒大奸臣严嵩的内阁首辅徐阶,在他致仕之后,他的家族就在当地拥有着滔天的权势,家族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而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并不少见。

羁鸟终究会向往旧林,池鱼总会想念故渊。官场沉浮多年,英雄末路还乡园。

虽然落叶归根的思想占据绝大部分原因,但其实还有一部分官员选择落叶归根并不是因为思乡,而是因为不敢还有住不起。

没钱,也没胆子留在京城

我们都知道,古代有许多功高震主的名人名仕最后都被皇帝所诛杀,像是韩信、岳飞、李善长等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猜忌。

秦朝扫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就是秦朝的王翦,六个国家中,他和他的儿子就消灭了其中的五个国家,在当时的功绩没人可以盖过,甚至遭到了秦始皇的猜忌。

在征讨他国的王翦只能靠不断向始皇帝索要财物,让始皇帝认为自己只是贪图蝇头小利之人,而在平定六国后,王翦也是第一时间选择交出兵权告老还乡,这也让他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汉初三杰的张良身上,在刘邦统一天下后,他并没有选择留在刘邦身边接受高官厚禄,反而极力要求刘邦让自己告老还乡,这样才没有步了萧何和韩信的后尘。

而在宋朝的宋神宗时期,朝堂内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和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直争斗不休,甚至于他们这些人即使退出了朝堂,也能通过自己在京城中的权势搅动时局。

于是后世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些退休的官员如果赖在京城不走,就会遭到皇帝的猜忌和敌对派系的污蔑,随时都会丢了性命。

所以,退休了的官员选择告老还乡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除了留在京城会遭到皇帝的猜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京城的房价太贵了!

像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当年他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俸禄只够在长安东郊租几间茅屋居住,他节衣缩食到了五十岁时,才在长安附近的渭南县买了一处小宅子。

还有苏轼苏辙兄弟,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被贬,在边远地区买房都得向弟弟借钱,另一位用其一生的积蓄才在开封南边的许昌改了一套自己的宅子。

这些人可都是当时朝堂上有鼻子有眼的人,就连他们都无法在京城买下一套自己的房产,就更别提其他低级官员了。

结语

其实对于这些告老还乡的官员们来说,功臣名就后回到家乡可能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因为荣归故乡颐养天年,总要好过在权力的中心勾心斗角。

古代官员退休后回到故乡,既有深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经济和家庭因素影响,直到如今,衣锦还乡都是如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毕生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告老还乡   京城   士子   官员   致仕   古代   俸禄   落叶归根   家乡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