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山西虎患:上千人命丧虎口,因美洲作物的传入而消失

相对于雄踞南方的华南虎,华北虎不仅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甚至在北方都很少有人提起。但它在历史上所造成的虎患,却丝毫不弱于前者。明清时期华北虎猖獗一时,食人事件频繁发生,直至出现村落人口凋零的惨况,这就是令康熙震惊的山西虎患事件。虎患为何偏偏在山西产生?而在没有现代武器的打击下,老虎又是怎么凭空消失的呢?

华北虎

虎患在山西产生的原因

其一:山西的地理环境是老虎生长的温床

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山西境内就有华北虎分布,孟子曾言“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而在经过2000年的繁衍生息后,华北虎族群在山西的分布,已然与境内山脉相契合了。

历史课本中经常提到,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这说明了山西地理形势的独特。山西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总体看来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高原内部起伏不平,西部多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处于700-2000米之间,而东部则为太行山系主导下的山地高原,最高海拔达到了3000米以上。纵观整个山西,不仅有3061米的东部五台山,还有500米左右的西部丘陵,更有180米的南部平原。地貌类型的复杂多样,为老虎的繁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清代山西老虎的分布范围

作为山中霸主,老虎素爱在高海拔山地与灌木丛中栖息,而山西境内的丘陵山地竟占到总面积的80%,可谓是庇护老虎的天然屏障。从老虎的分布范围来看,可以太原为分界点,呈现北少南多的态势。北部以太行山东部所在州县分布最多,南部以吕梁山南段火焰山地区分布较广。

尽管一段时间山西因为茂密的森林,虎患尚未成型,但在李自成与满清的战争中,森林中的树木被大量砍伐,这使得老虎的栖息空间骤减,转而踏入人类的生存区域。顺治年间的宋起凤在其所著的《稗说》中写道:

顺治初年,大同灵邱山中数多虎,相率十数成群,当昼噬人。灵邱驻褊帅,常牧放营马山下,虎时就群中残啮去。《稗说》

老虎作为独居动物,只有在生态变化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成群结队的现象,更何况这些老虎竟然冒险下山去攻击人类,这代表着虎患已正式来临。

其二:气候与战争因素

17世纪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大约在明清交替之际,全球的气温下降了2-3摄氏度,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作明清小冰期。在异常寒冷气候的影响之下,山西甚至出现了9月飞雪,接连数日冰雹的怪异现象。

而气温的骤降,首先就会造成干旱频发,接连带来河流水草干枯,致使食草动物大量死亡,食物链体系遭到冲击破坏。老虎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在没有猎物捕获的情形下,就只能将目标瞄向人类。

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也因干旱而受到严重影响。在众多产业中,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山西地区完全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内陆省份。所以当旱灾爆发时,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就导致了饥荒现象的出现。

这一时期,由于死亡人口过多,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就被抛至河边。随着尸体的腐烂发臭,饮水受到严重污染,还没等旱灾过去,瘟疫、天花等疾病就接踵而至。

更为悲惨的是,清军在山西与姜瓖作战时,不仅征用了当地民众的大量粮食,还进行了区域性的屠杀,这直接导致更多人口因饥荒或瘟疫死去。对于此时的山西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而据相关数据统计,明末清初山西的人口下降了约35%。

随着城内人口的日渐稀少,守备力量自然薄弱,使得虎群的数量竟比人群还多。如果没有三五人结伴,大家都不敢随意出门,即便是这样,仍有不少人命丧虎口。正如明朝末年的地方志记载:

大疫,冬无雪,城内猛虎食人,瘟疫大作……八年虎杀童妇无数。(《临晋县志》)

老虎肆意横行于大街小巷,进一步造成山西人口的锐减,而虎患就更加猖獗。仅明末清初交替之际,就有七八百人丧生虎口。

面对肆虐的虎患,政府与民众如何应对

其一:康熙带头射虎,官民合力清除虎患

来势汹涌的虎患,不仅使得普通民众命丧虎口,就连派驻到地方的官员都不能幸免于难,这惊动了远在京城的康熙帝。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特意来到五台山地区,在众人的凝视之下射杀了一只老虎。在康熙本人的亲自引领下,山西本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捕虎行动,到任官员所要执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捕杀老虎。在虎患最严重的晋中寿阳地区,当地的官员要求民众也参与到捕虎的行动中,并不惜采用毒杀的方式。

官吏气如铁,长有弓弩,短刀锯或者张弓毒矢,纠率吏民,誓将杀虎。《寿阳县志》

而民众在恢复生产的同时,也需要掌握捕杀老虎的技巧。具体而言,地方捕快需要将与老虎搏斗的经验传授给平民,并要求他们在实战中进行演练,重点是如何利用老虎的身体弱点,而对其进行绝地反击。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述了山西民众的捕虎技艺。

闻山西岢岚州在万山中,最多虎,故居民能以一人杀一虎。其法用枪一枝,高与眉齐,谓之齐眉枪。遇虎则嬲之,使发怒,辄腾起来扑,扑将及,则以枪柄拄于地,而人鞠躬一蹲,虎扑来正中枪尖,毙矣! 或徒手猝遇虎,则当其扑来,辄以首撞其喉,使不得噬,而两手抱虎腰同滚于地,虎力尽亦毙。

频繁的虎患,必然导致应对手段的日益成熟。山西民众不仅能以一人之力杀一虎,而且技艺还极为独特。首先是借助长枪,在老虎飞起扑食的过程将枪尖直立于地,让老虎在落地的瞬间正中枪尖;其次是在不借助武器的前提下,通过与老虎抱摔过程中的重力,将老虎活活的折腾死。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在农村赶集的日子里,许多民众既卖粮食蔬菜,又将卖虎皮虎骨拿出来叫卖。可以试想,经过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努力,山西的老虎数量逐渐减少,虎患得到了基本的治理。

其二:民众向高海拔地域开辟,直接导致了华北虎数量的减少

清代初年战乱频仍,人口的减少使得耕地退化为森林,老虎得益于生存空间的扩大,还不至于与人类产生正面冲突。但到了清代中期,统治者在全国范围推行摊丁入亩,号称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如此一来,为了养活爆炸式增长的人口,人们不得不向高海拔地区开拓。

据官方资料统计,山西全省山地共62480平方公里 ,约占总面积的40%;丘陵62960平方公里,占40.3%;平原30816平方公里,仅占19.7%。也就是说,人们要从平原向山地丘陵开拓,就势必要与13万平方公里内的华北虎直面相遇。

我们知道,古人都是从丘陵向地势低的平原转移,那山西民众为何要反其道而行呢?这都因为美洲作物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所致。

在玉米、土豆尚未传入中国以前,山西民众以稻米、小麦作为主要种植作物,但这两项农作物不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因此只能在平原或者低海拔的丘陵种植。相对于大米与小麦的生长脆弱性,玉米、土豆的耐寒耐旱能适应高海拔山地的种植环境,而且在单位面积产量上也远胜于前者,这就迎合了山西民众开拓土地的需要。

太行山脉

正是得益于美洲作物的种植,自乾隆中期开始,山西民众就逐渐转移至高海拔山地,与数百只华北虎争抢生存空间。据乾隆年代的县志记载,许多移民村庄遭到了虎群的袭击,死伤极为惨烈。

山中一处村庄,居民三十家被虎噬者过半,余十三户移徙去。《乡宁县志》

清代的农业家庭一般在5-8人左右,按每家6人来计算的话,有接近100人命丧虎口。如此多人口的伤亡,再一次引起了官民的合力捕虎。另一方面,农业开发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也间接导致了老虎无处可藏,只得四处退避。

从乾隆中期到嘉庆中期的短短30年,山西多处地区的林木被砍伐殆尽,像吕梁、忻州等地的森林都演化为了耕地,此时的华北虎再也没有藏匿空间可言,1932年12月5日,解州北部的白坊村,曾经猎杀过一只华北虎,而这已经是十几年没有遇到的事情了。

最后一只捕获的成年华北虎


结语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物志·兽纲》将我国境内的老虎分为六个亚种,其中华北虎为第三个亚种,而山西是华北虎分布最多的区域。但遗憾的是,早在1979年,一份关于山西省野生动物的调查报告就声称,调查中没有遇到老虎实体,已经20年没有取得活虎标本,山西境内的野生华北虎或许早已灭绝。

作为地球上最富有智慧的生物,人类在创造高度工业文明的同时,也该为这些“身边的朋友”做些什么。即使历史时期的山西曾发生过严重的虎患,但仔细去想,如果不是人类为了拓展生产范围,从而侵扰了它们长期生存的栖息地,那么二者也许能够和平相处。人类和老虎共同生存于自然界,本就没有高等低下之分,人类对自然的过渡掠夺招致了老虎疯狂报复的警示,只有敬畏自然,才能使人类与各类生物和谐共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山西   华北   美洲   县志   虎口   丘陵   山地   明清   清代   作物   千人   民众   老虎   人口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