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受袁绍敬重,如何在乱世成为宗师?敢于质疑刘邦的思想家是谁

郑玄列传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

统一汉代经学的大师

郑玄自幼聪明好学,学习并精通算术和儒家五经。由于家境贫寒,十几岁的郑玄在当地做了负责收税的乡啬夫。参加工作之后,郑玄依然坚持学习,休假回家就直奔学校求学,不愿意当小吏。父亲因此屡屡生气,但他不为所动。

郑玄无意于升官发财,最终入太学,先后拜第五元先、张恭祖为师,系统学习了其他儒家经典。

这时,郑玄的经学造诣已经很高,在山东(今崤山以东)地区已经无人能及,但他仍不满足,通过朋友找到关西(今函谷关以西)地区著名的经学大师马融,向他学习。

马融有好几百名弟子,一向自视很高,新来的弟子只能跟随师兄学习。郑玄学习了三年,连马融的面都没有见过,但他依然日夜努力,从不懈怠。

有一次,马融遇到了一个难题无法解开,弟子们推荐郑玄,说他精通算术。郑玄被请来,圆满解决了问题后,趁机向马融请教疑问,问完之后请求回家。

马融对弟子们说:“现在郑玄返回家乡,我的儒家之道从此传往东方了。”

郑玄在外游学十多年,已经成为经学大师,但依然贫穷,他一边种田维生,一边教授门徒。168年,年仅十二岁的汉灵帝即位,宦官与士大夫之间的矛盾已经很尖锐,汉灵帝偏向宦官,公开抓捕、处死、禁锢大量士大夫,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郑玄由于曾经受到士大夫的赏识与提携,被视为“党人”,也一并被禁锢,不准入仕为官。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传授儒家经典的学派,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早出,首先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到了西汉末年,逐渐式微,古文经学后来居上,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郑玄的老师马融,就是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郑玄也成为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但是,郑玄不存门户之见,利用被禁锢的时间,收罗百家观点,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同时吸取今文、古文两派的长处,对两种经学进行了全面总结,以遍注群经的方式,撰写了几百万字的学术著作,最终创立了“郑学”,将经学推向统一。

此后,今古之争彻底终结,汉代经学就此衰亡,由“郑学”取而代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为了团结士大夫,镇压起义,赦免了党锢之祸中的所有人。这时,郑玄早已名声在外,朝廷多次征辟他入朝担当要职,他既不愿为官,也不愿意与宦官为伍,多次拒绝。

第二年,执掌朝政的大将军何进再次征辟郑玄,并下令地方官实施威胁,郑玄没有办法,只好动身入京。何进给予他优厚的礼遇,但郑玄坚持学者本色,不接受朝服,只是身着普通儒士的装扮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赶紧回家了。

此后十年,朝廷依然屡屡征辟郑玄,郑玄一概不就,安心隐居家乡,授徒著述,弟子遍布天下,也受到广泛的尊重。

有一年,郑玄在外讲学结束,返回家乡,在路上遇到大批起义的黄巾军。黄巾军听说是郑玄,纷纷前来拜见,相互约定不要进入他的家乡高密县侵扰。

197年,大军阀袁绍派遣使者邀请郑玄,并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他。袁绍的很多宾客都是俊秀豪杰,很有才气而且善辩,见到郑玄后,竞相提出种种怪异的说法,向他发难。

郑玄逐一回答,提出的见解都是以前不曾听说的,在座的宾客全部为之叹服。

200年春天,郑玄已经七十四岁,身体不适,梦见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他说:“快起来,快起来!今年是龙年,明年是蛇年。”古代有龙年、蛇年对圣贤不利的说法,郑玄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很快,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之战爆发,袁绍为壮大声势、争取民心,逼迫郑玄随军出征。郑玄无奈,抱病出行,走到半路病重去世。郑玄的葬礼办得很简单,但前来送葬的官员及弟子却有一千多人。

王充列传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求真的思想家

王充出身贫寒,从小聪明好学,很爱读书,非常博学,而且书法进步很快。他学习《论语》《尚书》,一天能背诵一千字。王充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王充十几岁时到京城洛阳游学,遇到大学者班彪。当时,班彪正有志于续写《史记》,他的儿子班固跟随在身边学习。

王充见到班固,抚着他的背预言说:“这个孩子将来必定能著成汉朝的史书。”

游学几年之后,王充先后在县、郡担任属官。因为性格直率,他多次与上司发生争执,只好辞职回家隐居,从事著述,先后写下十二篇《讥俗节义》,以及皇帝如何为政的《政务》。

54年,王充再次前往洛阳,进入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王充在太学博览群书,不拘泥于段落章句,很有自己的思想。因为没钱买书,他经常到书店读书,只要看上一遍,就能背下来,因此通晓各家学说。

几年之后,王充回到家乡,一面教授生徒,一面著述。王充喜欢辩论,他的话开始听起来好像是诡辩,最后却是有理有据。

王充认为见识浅薄的儒生拘泥文字,很多解释经常失去原意,于是他闭门研究学问,谢绝婚庆、吊丧等礼节往来,在家里窗户上、门上和墙上都放着刀和笔。最后他著成《论衡》一书,共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

西汉初年,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经过统治者的刻意提倡,儒家思想逐渐与当时流行的谶(chèn)纬思想结合,逐渐神学化,儒家学说披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王充写作《论衡》,旨在对谶纬思想和神秘儒术进行批判。“衡”的本义是天平,引申为评价标准,“论衡”就是评价当时各种言论的标准。

王充高举唯物主义旗帜,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对天道、鬼神、祥瑞、符命等事件进行猛烈批评。

比如,《史记》记载,汉高祖是他母亲在野外与龙交合后生的,王充就说:“龙是动物,人是人,动物怎么能跟人交合呢,又怎么能生下人呢?”

由于《论衡》公然反对儒家正统思想,一直遭到当时及历代统治者的攻击和禁锢,被视为异端。王充敢于在当时的语境下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加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伟大。

《论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体系,成为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杰作,为新道路的开辟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后世的思想家如何承天、范缜、刘禹锡、柳宗元、王夫之等人,都受到它的影响。

此后,王充担任了几年州属官,辞官回家。王充的朋友向朝廷推荐他,汉章帝特派公车来接,王充因病没有成行。

汉和帝永元年间,王充年近七十岁,在家中写完十六篇《养性书》,不久病逝。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四册《后汉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董仲舒   思想家   儒家   今文   论衡   经学   士大夫   刘邦   宗师   敬重   古文   乱世   思想   王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