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前的安徽芜湖:乱葬岗上棺材成堆,洪水来临民不聊生

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的,别称“江城”,是一座坐落于长江岸边的古老城市,素有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

本图图片拍摄于1910年前后,出自美国美以美教会(卫理公会)的影集。

芜湖

这是1910年芜湖长江岸边的景象,当时的江滩还比较空旷,只有零星的建筑散落在江滩上。

街景

1876年9月13日《烟台条约》签订,将芜湖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随着外国洋行纷纷涌入,各种洋货从上海通过长江进入芜湖,江城也随之变得异常繁华起来。图为街头的人力车,一辆挨着一辆整齐排列,犹如一列小火车。

教会建筑

教会相册自然少不了教会建筑的影像,图为芜湖街市内的教会建筑,在周围低矮茅草屋的映衬下,显得尤为高大,有鹤立鸡群之感。 一名女子站在二楼的走廊上,正向外面张望。

洋人

鸦片战争之后,地处长江要冲的芜湖很快被英美传教士看中,基督教各宗派教会在芜湖相继建立。图为当年在芜湖生活和工作的传教士和女眷,这些女子在芜湖也并非无所事事,她们开办起了幼稚园或者孤儿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慈善。

教堂

据统计,解放前传教士在芜建立的教会竟达十一家之多,这些教会占据了几处风景优美的山头作为安身居住和传教的场所。为了迎合当地百姓,洋人在传教过程中挖空心思,像图中在教堂门上贴春联便是一个例证。

教会学校

传教士除进行传教外,有的还兼办教育、医疗等事业。这其中有纯粹来传教和办慈善事业的,但也有不少别有用心的人,有的甚至充当了间谍角色 。

合影

洋人女子和当地妇女的合影,这几名女子都是信教者,有的手里捧着《圣经》,在当时,这类人士被当地人称为“吃洋教的” 。

教堂内

礼拜天时的教堂内,男人女人皆正襟危坐,在脚踏琴的伴奏下举行宗教活动,其中甚至看到一些小孩子的身影。

弋矶山医院

弋矶山医院为今皖医附院的前身。一八八七年,这座医院由美国传教士赫怀仁医师在长江东岸创办,最初只是几幢平房。此时,医院大楼还在建设中。

实验室

弋矶山医院的病理实验室,洋人教授正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旁边站着的是两名中国助手。注意看图右男子的发型,虽然留着辫子,但发型却并不像影视剧里表现出来的那样脑门精光。

手术

正在医院手术室内进行的一台手术,主刀的为洋医生,几名中国人负责打下手。站在患者头部位置的一名男子将一片白纸一样的东西罩在患者鼻子上,似乎是一名麻醉师。

患者

医院里的一名病患者,脖子上长有肿瘤,需要手术切除才能治愈。旁边的男子是病人的儿子,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所穿的上衣非常有特色。

病人合影

芜湖医院的病人,大部分都是外伤,有的伤在手臂,有的伤在脸部,看情况并不严重。在穷人的传统意识中,这样的小毛病常常被忽略,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结果最终酿成大病。

劳动

医院附近的山坡上,一些苦力正在挥汗如雨地挖土,然后用独轮手推车运到工地上,作为当时医院建筑的材料。

废墟

矶山原名驿矶山,南宋时期,此处设置有一座驿站,故而得名,这里是从前远行之人与亲友分别之地。图为一名男子站在古驿站的废墟之前,凭吊怀古之幽情。

乱葬岗

在旧时候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乱葬岗,死者多为客死他乡之人或无家可归者。朝廷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普通人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更何况这些漂泊之人。死后能有口薄皮棺材还算好的,起码不会轻易地招来野狗。

劳作

芜湖地处江南之地,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是国内四大米市之一。图为当地百姓使用连枷这种古老的农具在给稻子脱粒。

洪水

历史上芜湖洪灾频发,几乎年年都有。洪水将无数圩田和房屋淹没,数不清难民只能逃离家园,或背井离乡,或跑到了山上支起简易的窝棚苟且偷生。

腰子盆

乘坐盆舟出行的灾民。盆舟又称木盆船,是 旧时芜湖最为常见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因其外形椭圆形似腰子,而得名腰子盆。

小难民

一只即将靠岸的腰子盆,盆内坐着瘦骨嶙嶙的小灾民,在盆内还放着一些从水中捞起的树枝,晒干了可以当做烧饭的燃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乱葬岗   芜湖   腰子   民不聊生   传教士   长江   安徽   洋人   棺材   洪水   教堂   教会   年前   医院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