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使8亿人摆脱了贫穷,也有人质疑

有人相信中国的“资本主义改革”使8亿人摆脱了极度贫困,但数据显示相反。对于这一观点,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涉及复杂的因素和经济变迁。


中国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进行了改革开放。尽管这被许多经济学家视为从中国根除极度贫困的定论,但实际上有一篇论文指出,这反而大量产生了贫困的低收入人群。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从1980年开始,每天收入低于1.9美元(约合280日元)的人数减少了7.7亿。由此导致中国的极端贫困率从1981年世界最高的88%下降到2018年实际上接近零。

在这份报告中,世界银行引用了一位中国高官的评论,称赞中国的贫困斗争“造福了人类历史上最多的人”,并将中国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楷模。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根据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非全职研究员迪兰·沙利文等人的说法,世界银行的计算使用了购买力平价这一指标。

购买力平价是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一般人购买力的标准方法,其中著名的“大麦克指数”就是其中之一。然而,由于这种方法未考虑到对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服务和商品的购买力,因此有关文献中批评它作为度量贫困改善的指标存在局限性的声音不断增加。

在最新发表于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新政治经济学》上的论文中,沙利文等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数据计算了中国的极端贫困率,并评估了收入与满足基本需求的费用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中使用的“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物品”包括每日所需的卡路里、必需营养素、3平方米的住房费用、衣物、暖气设备、肥皂的价格等各种方面。


此研究结果显示,处于社会主义时代末期,即1981年至1990年期间,中国的极端贫困率平均仅为5.6%,属于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范畴。与同规模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的贫困率为51%,印度尼西亚为36.5%,巴西为25.9%。

然而,随着市场改革的进行,中国的贫困率急剧上升,达到1995年的峰值,达到了67.7%。这被认为是由于价格管制的放松导致食品和住房费用飙升,使低收入家庭的财务状况受到了压力。

以下是沙利文等人计算的中国极端贫困人口(红线)与世界银行贫困线(黑线)进行比较的图表。考虑到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费用,与通常被认为的定论相反,表明了在1980年到1990年左右,中国的贫困率相对较低,而在1990年代中期迅速上升。

1990年至今,中国经济增长了4倍,但2018年的贫困率仍然保持在1981年至1990年的水平,未达到世界银行计算的“事实上为零”的水平。

研究人员认为,中国之前的贫困率之所以较低,是因为社会主义政策对食品和住房价格进行了控制。除了物价之外,许多社会指标,如平均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平均就学年限、能够使用电力的人口比例等,都支持了沙利文等人的推测。

基于这些观点,研究团队表示:“中国引人注目的工业发展显著改善了人们对现代电器、信息技术和其他商品的获取,但就基本营养和住房的获取而言,在中国人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许多人仍然感到困扰。工业的发展是重要的,但至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政策缩减的背景下,这表明‘仅仅依靠增长无法减少极端贫困’,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头条讲真的##经济##改革开放##脱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中国   世界银行   改革开放   购买力   低收入   发展中国家   贫穷   贫困   住房   最低   费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