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朱棣却不敢造朱元璋的反?原因只有一个

前言:

历史上,许多帝王都面临着嫡长子继承制带来的危机,这导致皇族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悲剧时有发生。其中,唐代李世民弑兄夺位与明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成为了这一题材的经典案例。二者均是皇子为争夺皇位,将手足相残的恶行推向了极致。

然而,细究其中,我们可以发现李世民和朱棣在面对父辈时的不同态度,这反映了两人性格的差异,也预示着君主专制的危机。

一、唐高祖立长子为嗣,李世民愤而弑兄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盛行“嫡长子继承制”,皇位顺序传给皇帝的长子,然而历史上却屡见不顺利继承的情况发生,常常是因为皇帝诸子兼有才干,难分伯仲,争夺储君之位无法避免。

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唐朝李世民弑杀兄长而夺得储君之位的“玄武门之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明朝朱棣仅敢在侄辈而非父辈面前发难的“靖难之役”。

读史者不禁要问,同是手足相残,为何李世民却敢于当父辈面前弑兄称君,而朱棣只敢借侄辈之手夺权?其中的缘由看似微妙,实则牵扯出两人与其父辈之间复杂的人伦关系。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李世民弑兄的始末。唐朝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本是隋末起义军领袖,身边多是由起义军时期打天下的元勋和多年战友。次子李世民便是李渊麾下最杰出的统帅之一,李世民英勇善战,为李渊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军心爱戴。

根据李渊的承诺,李世民本应成为储君。但是,李渊也是一个老谋深算、权欲熏心的政客,当他终于登上皇位,稳定了统治后,他的想法便开始发生变化——既然已经称帝称霸,为何还要履行当年的承诺,把皇位传给李世民?

朝堂上下谄媚他的大臣也开始进言,李渊应该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让长子李建成继承大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稳固李氏的江山。李渊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改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李世民对此愤愤不平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袖手旁观李建成一步步坐稳东宫之位。他曾经多次向李渊进言,希望李渊能履行当初的诺言,但都被李渊搪塞过去。李世民看清了李渊的真实面目,知道这个骄奢淫逸的皇帝根本不会遵守诺言,只会一意孤行地传位给李建成。

这样一来,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只会被这个庸碌之辈糟蹋。为了唐朝的前程,必须除去这个不称职的太子,取而代之。于是李世民暗自盘算,要在合适的时机给李建成一个痛快。

二、东宫忌惮秦王,李世民遂发难制敌

由于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李建成心中对李世民既忌又惧。他和手下们开始频频刁难李世民,想要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李建成担心李世民抢夺自己的皇位,便派心腹监视李世民的一举一动。同时,他打击李世民在朝中的势力,逼迫李世民的支持者纷纷转投东宫。这让李世民更加愤怒,他意识到必须尽早除去这个太子,才能化解东宫的威胁。

终于,在626年一场皇宫饮宴上,东宫与李世民爆发激烈冲突,李建成之子李元景更是当场砸杯为号,父子俩意图置李世民于死地。这无异于向李世民宣战。

危急时刻,李世民果断出手讨伐了东宫一派。起初李渊想要调停此事,但很快发现无法阻止李世民的猛烈攻势。经过一番血战,李世民击溃了东宫势力,李建成在混战中丧生。

几天后,李世民乘胜追击,率军杀入皇宫,占领了大小宫门。此时此刻,无人能挡。在玄武门,李世民亲自动手,射杀了已经落网的东宫太子李建成。

至此,这个庸碌无能、暗藏祸心的太子永远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位英明神武、力主革新的新君——李世民本人。

三、高祖妥协,李世民遂称帝受礼

面对李世民的叛逆之举,唐高祖李渊出人意料的没有加以严惩,反而很快改立李世民为新任太子。看来,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李渊明白,要让唐朝江山稳固传承,必须由才华过人的李世民来继位,这比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更为重要。

李渊也明显低估了李世民的胆识与决心,没想到这个儿子竟真的胆敢弑兄夺位。眼见大势已去,李渊只能接受这个现实,任由这场兄弟血案发生。

当然,李渊的妥协也并非没有政治交换。李世民登基后尊李渊为太上皇,保证李渊仍可以“称制之权”,一切大政仍需太上皇批准,实际上李渊还掌握着实权。

这才让李渊放心地传位给李世民,也避免了父子之间激烈对抗的后果。通过这样的安排,李世民也获得了一个稳定的登基环境,从而开创了他辉煌的“贞观之治”。

四、朱棣不敢当世祖面弑侄,只在侄子面前造次

如果说李世民之弑兄夺嫡发生在父辈面前,那么明朝靖难之役的发动者燕王朱棣的行为则截然不同。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来血统高贵但没有皇位可继承。明朝洪武年间,他被封为燕王,出镇北方。成人之后,朱棣犹如其父朱元璋年轻时一样,勇猛善战,深得部下支持。而太子朱标早逝后,明成祖朱允炆继位,开始大力削藩,惹恼了北方藩王。

1403年,朱棣以“清君侧,靖内难”为名,举兵南下,一举占领京城南京。此后朱棣即帝位,是为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

与李世民不同,朱棣在起兵时从未公开反叛其父明太祖,也没有在太祖面前造次。相反,他一直维持着一个忠实的儿子形象。太祖在世时,朱棣从未有过反叛的举动。直到太祖去世多年后,朱棣才在侄子朱允炆面前发难。

可见,他并不敢像李世民那样,当着父亲的面弑兄篡位。其中缘由,一是朱棣并无弑君夺位的正当性。他不是太祖子,在打天下过程中也无出力。朱棣仅凭自己的勇武,要对抗父辈面前的正统君主地位,难度太大。

二是明初王族规矩森严,朱棣始终将明太祖视为至高君主,不敢僭越。即便太祖驾崩,他也从心理上难以跨过这道坎。三是靖难之役爆发时,明太祖已不在人世。朱棣只需面对一个权力尚浅的侄辈,难度比较小。

可以说,朱棣做事谨小慎微,没有李世民那般大胆豪迈与胸有成竹。这与两人性格的差异有很大关系。

五、对比见真章,李世民勇武,朱棣谨慎

综上所述,李世民之弑兄夺嫡与朱棣僭越侄辈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两人面对父辈时心态的差异。李世民英勇果断,胆大妄为;朱棣谨小慎微,愿打愿挨。

李世民在弑兄篡位过程中,表现出非常强大的决心与胆识,这与他本人性格的果敢、刚猛与野心有关。而朱棣则处处体现出谨慎稳重的性格。两人行事方式的不同,反映了性格特质上的差异。

但两人的行为都隐含着对父辈至高权威的质疑,预示着专制君主面临的危机。血脉相传的王朝,难免出现骨肉相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法家德终将为时代洪流所淘汰。当今社会,应当拥护民主宪政,而非重复那种危险的父子相残。

六、历史启示,王道终究覆灭

今人读史,不能仅流连于历史故事本身,更要从中汲取历史启示。李世民弑父夺嫡与朱棣僭侄夺位的故事,警示我们封建王朝的祸根在于专制极权与骨肉相残。它揭示了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预示了君主专制的必将覆灭。

当今中国已经革除封建迷信,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要牢记历史,引为鉴戒,坚持民主宪政,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只有这样,国家社会才能安定进步,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历史的发展是任何个人意志都无法阻挡的。我们要顺应时代进步的大势,以免重蹈覆辙。

结语:

可以说,李世民弑兄夺嫡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都展现了封建王朝骨肉相残的残酷一面,也揭示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种种弊端。

我们要认清历史,学习历史的教训,坚持民主宪政,防止这样的悲剧重演。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我们要顺应时代进步的方向前行,以免重复前人的痛苦经历。今人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互相宽容包容,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骨肉相残   明朝   东宫   皇位   太祖   父辈   长子   太子   面前   原因   历史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