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头被砍掉的瞬间:是身体感觉头掉了,还是头感觉身体不见了

前言

古来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最深刻的就在于对“断头”的恐惧。那一瞬间的生离死别,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头颅和身体,又会有谁先一步进入黑暗?

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无辜受刑的犯人,也让那些好奇的发明者和实验者豁出生命去寻找答案。然而真相又有多少人得见?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挥霍?

文学作品中惊悚恐怖的描写引出好奇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有斩首的刑罚,这也成为后世小说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桥段。比如明末狄仁杰所著的《聊斋志异》中就记载了一则“快刀”的故事:一伙盗贼被捕,其中一人认出了那把“云长”快刀,便请求那位刽子手替他行刑,好让自己不再受苦。

果然那刀快如闪电,盗贼的头颅滚到老远,停稳后居然还张嘴喊了句“好快的刀!”。这种离奇的桥段让人不禁想问,一个断头的人,真的还能有意识和行动吗?

再如在《三国演义》里,关羽麦城被擒后遭斩首,他的人头被送到曹操面前,曹操走近想查看,却见关羽睁开眼睛把他吓了一跳。这样的描写无疑更增加了人们对断头之后的神秘感的好奇与猜测。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看,一个断头之人要发声是很困难的,因为声带振动需要正常的呼吸与循环。所以那位盗贼喊“好快的刀”的桥段纯属荒诞。不过关羽的人头睁眼让曹操害怕,这种细微的面部反应,似乎也并非全无可能。究竟真相为何?死于断头之下的犯人,又会有怎样可怕而神秘的感受?这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拉瓦锡以头颅实验探索生命奥秘

公元1794年的法国,正值布宛维尔共和国时期的法国大革命。拉瓦锡,这位伟大的现代化学奠基人,也遭遇了巨变。这一年,他因被控告为贪污的税务官而被捕入狱,不久便被判处斩首的死刑。

然而这位热爱科学探索的拉瓦锡,并没有被死亡吓倒。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拉瓦锡决心要利用这次斩首来揭开一个重大秘密:一个人的头颅与身体分离后,意识会跟随哪一部分?又能持续多久?

为了达成目标,拉瓦锡事先与行刑的刽子手进行了沟通。他要求刽子手在自己被斩首后的头颅掉落在地上时,注意观察他是否还能眨眼,并统计眨眼的次数。拉瓦锡认为,如果头颅掉落后还保有意识与自主行动能力,他就会努力眨眼以示他还“活”着。

而眨眼的次数,可以推算出一个断头之人的意识能持续多久。那天终于到了黑色的处刑日,拉瓦锡志得意满地走上了断头台。他坚信科学的力量能战胜死亡,哪怕就剩下一顶活脑袋。

当锋利的长刀划过他的脖子,拉瓦锡的身体倒了下去,鲜血喷涌。而他的头颅在半空中划出一道抛物线,最终“砰”的一声掉落在地。就在震惊而恐怖的围观群众中,那名刽子手紧紧盯着地上的人头,

果然,拉瓦锡死死咬紧的牙关缓缓松开,双眼猛地睁大,鲜明的眼珠转动起来!他就这样尽力地眨着眼睛,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第11次,拉瓦锡的眼皮终于不再颤动,头颅僵硬而静止。从斩首到最后一次眨眼,整个过程历经30秒钟,拉瓦锡用他的生命验证了一个荒诞而惊人的事实:头颅与身体分离后,头部意识至少还能持续30秒!

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献身科学的实验,无疑解开了死于斩首之人的部分奥秘。然而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拉瓦锡眨眼的行为可能只是脑死亡后的神经反射,并不能证明头颅仍保有自主意识。这场围绕断头意识的论战并未就此结束。

马拉之死:头颅的神秘愤怒

1793年的法国,正是浪漫热情的夏天。一位名叫夏洛特·科黛的漂亮女青年来到了人声鼎沸的马赛歌剧院,她似是向舞台上的演员致意,轻轻鞠了一躬。

就在她起身的刹那,一声枪响划破歌剧院的空气。倒在女青年身后的,正是民众敬爱的马拉,法兰西革命的精神领袖。子弹正中马拉的心口,鲜血飞溅到了夏洛特白皙的脸庞和裙子上。

原来这名看似天真无邪的女子,竟是一名反革命的刺客!民众们暴跳如雷,将她当场拘捕。法庭很快判处这名年仅24岁的女刺客死刑——斩首示众。一周后,夏洛特走上了断头台。她并不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只是淡然地扫视着人群,嘴角似有一丝淡淡的讥笑。

“砰”的一声,锋利的长刀划过夏洛特细嫩的脖颈。她美丽的头颅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最终落到地上。众人欢呼雀跃,庆祝暴徒伏法。

就在此时,那名刽子手突然惊恐地后退了几步,他指着夏洛特的头颅,声音颤抖着说道:“她,她的脸在动!好像很愤怒,还做出了愤怒的表情!”围观的群众们顿时一片哗然,都奔向断头台查看这离奇的景象。而等他们围上前去时,头颅已经僵硬不动了。这究竟是什么?一个断头之人怎会还有表情?

这一怪异景象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断头意识的探讨。有科学家分析称,大脑可以在身体死亡后继续活动一小段时间。斩首之时,愤怒的神经指令已经产生,但需要通过周身神经网络把信号传达到面部表情肌,这就形成了时差。

所以夏洛特的头在落地后一段时间内还保有了表情活动的能力。这样的解释似乎合情合理,但真相依然无法令人完全信服。死于斩首之下的犯人,是否还保有意识或痛苦?这个谜团仍有待揭开。

科学解析:大脑神经网络的活动机制

要解析人断头后的神秘反应,首先需要理解人类意识和大脑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科学家克里克通过他对脑电波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人的意识或神志活动是依靠大脑中复杂的神经网络的活动而产生的。

神经网络由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点相互连接而成。当一个人受到外界刺激时,感受器会产生神经冲动,并迅速通过轴突向细胞体传导,引发一系列电化学反应,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像信使一样在突触间相互递送,从而在整个神经网络中传递信息。神经网络的活动状态就是人的精神意识状态。

依照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推测,人断头后,身体部分指令,停止了功能。但是头颅及包含脑部的神经网络在短时间内还保持着活动状态,所以仍有可能产生面部表情等反应。

不过神经网络是依赖血液输入养分与氧气才能工作的,一旦头颅的血管破裂,各神经细胞将迅速因缺氧和缺糖而陷入休克、死亡。这解释了为什么拉瓦锡和夏洛特头颅的反应都只持续了几十秒种。

当神经系统全面停止运作后,是否还有疼痛或其他感觉活动呢?这一点尚无定论。有科学家猜测,条件反射等简单反应可能在身体机能死亡后持续一小段时间,但并不上升到主观感受的高级阶段。

而也有人认为,断头之人由于激烈的疼痛刺激,大脑可能会分泌大量内啡肽等止痛神经递质,在头脑离体的极短瞬间里产生一种安详、解脱的感受。但这只是无从证实的臆测。

结语:不可用生命冒险换取无谓答案

自古以来,人类对死亡和身后世界的好奇,促使许多勇敢而极端的科学探险家投入到死亡的边缘。像拉瓦锡这样不惜以身试法的科学献身精神,无疑值得钦佩。然而他所换来的或许也只是一个未完成的答案。

死亡永远是人类未解之谜的一部分。但正因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更不应该挥霍或冒险,去获取那些并无实际意义的信息。如今虽然科技进步,神经活动的奥秘已渐渐被发现,但死亡的最后一刻,一个人的主观体验可能永远成谜。यथा谓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更珍惜现世的生命,避免无谓的献身和牺牲;遵纪守法,远离非法和极端行为,这才是每个人都应尽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身体   断头台   神经网络   断头   刽子手   头颅   人头   神经   古代   瞬间   意识   感觉   生命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