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都可拿,唯有一样东西不能动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浮世清欢

编辑丨浮世清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其特有的规矩,甚至就连盗墓这个行业都有许多规定。

在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在墓中金银珠宝都可以拿,但唯有一样东西不能动。

那么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什么机会和讲究呢?

古墓中为何会陪葬玉

玉器作为古代墓葬中的重要陪葬品,其数量和品质往往能够体现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财富,但在古人心中,玉器远超过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是承载着让他们实现长生不朽的重任

古人相信,用玉器严密封住人体的全身,可以防止尸体腐烂变质,使肉体永葆青春。于是出现了用金银铜丝缕制的玉衣玉盖

这类玉衣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能够将死者全身严丝合缝地裹住。考古发现的汉代中山靖王墓中,就有“金缕玉衣”出土。

其玉片材质还分等级,帝王使用金丝,王室银丝,贵族铜丝,充分显示出古人不遗余力保全尸身的心思。

古人认为,人体上通向外部的九个孔口是阴气入侵的通道,必须用玉器堵塞严密,既可防止灵魂逸散,也可防止尸身受损。

所谓“九窍”,是指两眼、两耳、两鼻、一口、肛门和生殖器这九个部位。塞住它们的玉器造型各有不同,如眼塞如同眼帘,鼻塞为圆柱,口塞如三棱锥等。

考古发现殷商时期就开始有“九窍玉”的使用,显示出这一习俗源远流长,除了严密封住全身,古人还有让死者口含玉器的风俗,其中最常见的要数玉蝉了。

蝉以其蜕变生命力而深得古人喜爱,他们希望死者能够像蝉一样轮回转生。而玉蝉的应用也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可见这种寄托希望的心理跨越了时代的鸿沟

“握玉”是古人赋予死者一件能够握在手中的玉器,主要目的在于祈祷死者来生能够富裕优游,养尊处优

其玉器从最初的兽牙贝类,发展到后世以玉猪最为常见。因为在古人心中,猪是祭祀用的主要牲畜,握着玉猪离世,来生必定富足

可以看出,这些丧葬玉器承载的文化内涵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们植根于古人对生死轮回的执念,是古老文明传承的精髓所在。

盗墓贼为何不能动

可古人在墓中放置这么多的玉,却一点都没有被盗,即便有的墓穴盗墓贼曾经来过,可是玉还是原封不动的放在原位,这又是为何?

玉器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佩戴,根据记载,周天子专有权力佩戴真玉,其他贵族不得仿效,唐朝规定,只有三品以上官员能佩戴玉带銙。

玉器上常雕刻与身份地位相符的图案,考古学家甚至能通过玉器的工艺、款式判断出主人的身份背景。所以,普通人家若突然出现玉器,势必引起官府的高度怀疑

盗墓贼作为社会边缘人,深知持有玉器的巨大风险,更何况这些玉器即便拿到黑市也很难变现。盗来的玉器一旦被玉器行家认出来源,势必会招来灭门之灾。

因为玉器多用于殡葬,被视为不祥之物,盗墓贼极端迷信,深信玉器会沾染死者的阴气而招致厄运

据传在历史上曾有盗墓贼盗取玉器后无端遭遇家破人亡的惨剧,这些霉头事在盗墓圈子里口口相传,使他们不敢轻易触碰玉器。可以说,盗玉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招灾自找死路

陪葬的玉器蕴含墓主身份信息,容易被识破,很难脱手,玉器的制作需要高超的技艺和大量时间,改变原有形状极其困难。

相比之下,金银器较容易熔融改造,可以销毁原有痕迹,更适合盗墓贼的“事后处理”。据相关统计,历代墓葬中,盗墓贼偏好选择铜器、瓷器等较易处理的文物。

盗墓贼清楚地知道盗取玉器的高风险和低回报,为了自保,只好放弃这些看似价值连城的文物,将目标转向更易操作的金银财宝。这就是盗墓贼坚持的潜规则,也是他们能长期立足于这个灰色产业的生存之道

玉的前世今生

新石器时代起,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玉石,当时的玉石主要用于制作工具和装饰品,是古人审美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玉石温润洁白,乃万物灵气所凝,故古人视为通灵之物,用以祭祀,祈求风调雨顺。

夏商周时期,祭祀文化发达,玉石被广泛用于祭祀活动中。各种玉器呈现神奇图腾,寓意吉祥。玉石成为连接人神的媒介,受到崇高敬仰。当时的玉石充满神秘色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崛起,玉石工艺日趋成熟。此时的玉石已非皇室所专有,而是各国用来彰显荣耀的政治符号

战国七雄竞相琢制玉器,以示实力,还有大量新玉石开采,种类更加丰富。如霍去病攻占河西后,多得昆仑玉。这为日后玉器的发展奠定基础。

儒家文化兴起,将玉石与君子品德联系在一起,认为君子当如玉般温润明朗,坚韧不屈。此时的玉器开始从神圣走向世俗化。还出现将纹饰图案应用于玉器的趋势。可见,玉器的审美功能日益凸显。

隋唐时期,玉器工艺快速发展,社会繁荣促进其推向普罗大众,玉饰趋于生活化,有大量发簪、耳环、佩饰等女性用品。

这些饰品题材丰富,充满生动活力,如唐代仿真玉雕兽首鹿角佩很流行。玉工吸收外来文化灵感,使器物有西域风情。可见,这一时期的玉器世俗化程度大大加深。

宋代理学思想盛行,玉器恢复某种隽永超脱之美,如宋徽宗的翠玉白菜,栩栩如生,意在寓教于乐。工艺上也趋于精湛复杂,极大发扬光大。此时的玉器始终保持着某种神秘精神内涵

明清时期,和田玉开采量大增,加之商业交流频繁,使各类玉器更加普及。工艺日趋细腻精美,俗世审美一统天下

如明代的马上封侯,祥瑞图案与谐音结合,大受欢迎。这时的玉器几乎完全世俗化,变成普通百姓追捧的奢侈生活用品

玉石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从神圣走向世俗,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积淀,见证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中国人对玉的喜爱历久常新,源远流长,这种情感的背后,是玉器与中华民族文明共生共长的历史

结语

盗墓确实存在利益的诱惑,但不能为其辩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人性缺失,会导致这种行为的产生和蔓延

也许只有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杜绝盗墓现象,让死者得以安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这也许才是我们需要警醒和反思的地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玉器   祭祀   玉石   死者   金银   古人   世俗   珠宝   地位   时期   身份   东西   工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