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800里加急有多快?为何连劫匪都不敢去抢,强盗:根本是找死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信是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

这是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够听到的一句话。

在古代,没有信号,没有WIFI,更没有通讯工具,如果遇到什么紧急的事情的话,那么只能靠八百里加急来传递信息。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为何一旦遇到八百里加急传信,哪怕是山大王这个江湖中的霸主,也只能乖乖站在一旁让道呢?

这又是怎么回事?

古代邮驿制度

古代的信息传送主要依赖三大途径,它们是飞鸽传书、驿站驿马,以及道路兼并方式。

这三种方式各有千秋,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有效地支撑起了古代信息传送体系的架构。

飞鸽传书在古代是一种独特的远距离通信方式。

训练有素的信鸽可以在短短几天内跨越千里,比当时的陆运快上数倍,优点是快速安全,可以突破陆路或水路的限制。

但是因为繁殖训练难度大,携带重量有限等原因,飞鸽传书始终较为有限,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在先秦时期,中原大地上烽火连天,狼烟预示着战事吃紧。

当时骑兵尚不成熟,信息只能靠步行一步步传开。

随着骑兵和驿站的发展,马蹄与夜明灯成为了军情传递的最佳拍档。

到了秦汉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驿递制度了。

可以说,驿站驿马是古代信息传送体系的主体架构。

驿站的设置十分频密,平均每隔30里便有一站,只要是写上“飞马加急”字样的公文,都可以以每日300里的速度传达。

而当时一个普通步兵,一天的行程也就 20来里,这种速度差别可见一斑。

这样一来,可以非常有效的保障信使日行300公里以上,不仅如此,驿站和驿马投入极大,管理也十分严格。

驿站中还会设置客房、马厩和仓库,以便信使和旅人歇脚,而驿站驯养优良的快马,供信使换乘继续赶路。

这些快马得到极为细致的照料,常吃淀米、黑豆等补充体,可以说,换马制度保证了信使可以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路。

另一个重要的方式是道路兼并,结合陆驿、水驿多种手段。

地形复杂的中国,黄河以南山区丛生,水运则更为方便,于是水路运送部分段落,再与陆路驿站相连接。

而水驿与陆驿的结合,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中转的时间损耗,这种融通的运输方式,使得南北运输速度也大幅提升,更能保障关键地段的信息快速到达。

到了唐朝时期,驿马制度达到鼎盛。

据《梦溪笔谈》记载,急递“日行五百里”,比如岳飞一天内就收到12道军情。

当时的法律规定,紧急情况下的驿马即使撞死行人也不必担责任,可见对快速传递信息的重视程度。

而且唐朝还严格规定了每个驿站必须更换马匹,如有违法不更换者,一经查实立刻处罚,这种严格的制度,更是保障了驿马传递的速度和体系的顺畅运行。

这三种方式协同配合,共同构筑起了古代传递信息的工程,它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渠道,也使得朝廷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应对突发事件和战争危机。

八百里加急的真实速度

在古代,紧急程度分为几个等级,其中最高一级就是“八百里加急”。

所谓的“八百里”,是指传递信息的速度达到每天800里,约合400公里,这在当时是极限速度,只有在危急时刻才动用。

要实现如此疾速,关键在人与马的优异体能。

马匹多选千里马,经过层层甄选,百里奔驰不喘气,驿卒也多选骁勇善战之士,力大无穷,体力过人。

他们日夜兼程在邮道上飞奔,疾如游龙。

有诗句描写道:“一驿过一驿,驿卒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官员行进之迅捷,简直就像天上流星一样。

一名信使骑马出发后,每个驿站就有新马待命,信使到站后可短暂休息,马匹也可换成休息充足的新马,然后再出发下一个驿站。

如此反复,就可保证全程高速奔驰。

可以说,每个驿站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信使与驿站之间相互依存,双方配合默契,信息才得以快速传递。

这需要信使与驿站都了解自己的职责,信使负责在限时内到达下一个驿站,驿站则保证信使到站后迅速安顿其饮食起居,并更换马匹、补给物资,确保信使尽快恢复体力再次出发。

相比于信使的艰辛跋涉,驿站这一角色也举足轻重。

正是驿站人员的勤劳治事、忠于职守,八百里加急的机制才得以顺利运作。

然而长时间的奔波劳顿对体力的消耗也极为惊人。

到达终点后,许多驿卒已筋疲力尽,往往立足不稳,需要人搀扶进屋,甚至个中体质稍差者,就此猝死路上。

正所谓快马加鞭,路遥马亡人殇。

为了保证消息快速不误,数代君主都曾不惜代价,以一人一马的牺牲换来整个朝局的安稳。

可以说,无论是驿站更换马匹,还是地方官员通融放行,这都体现了一种制度文化,即信息传递和服从命令的绝对优先性。

在危机面前,各地官员都心照不宣,和平时执法严苛判若两人。

正是因为八百里加急的艰巨,朝廷历来倾力维系,每一环节无不严密把控,任何差错都绝不容忍。

然而即使如此,我国历史上最快的紧急传递仍保持在日行500里上下,动辄数日之间便可将千里之外的战情捷报呈到皇帝案头。

正是这数次电光火石间的快速传递,数次化险为夷,使朝局和边境战事扭转乾坤。

有人可能会问,遇到山贼该怎么办?中国古代的确有不少强盗,他们会不会趁机拦路抢夺?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八百里加急的使命不容辱

在古代,强盗这一行当可谓是让人闻风丧胆,他们出没于山间野岭,劫掠过往的行人,令人防不胜防。

然而,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使者,他们的到来却让山贼们望而却步,这就是八百里加急的信使。

要知道,八百里加急代表的是国家机要,关乎军国大事,而八百里加急使者有着极其严苛的法律保护,任何人哪怕是无意中耽误了他们,都要受到严惩,更何况是蓄意为之的强盗。

按照规定,八百里加急的信使必须腰悬御令牌,沿途各驿站见了御牌必须优先调派新马,一些重要文件的信使还要佩戴特制腰旗,远远可见,方便各关口放行。

根据唐朝的律法规定,任何人敢阻挡或劫持紧急军事文书,罪加三等,若战败,则直接判处绞刑,同时其家人也要受连坐处罚。

这对于本就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才加入盗匪的平民百姓而言,代价实在太大了,何况八百里加急的使者骑术高超,盗匪根本无法追上。

《大唐六典》就曾如此描述:“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

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八百里加急使者就像一阵飓风,刹那间就已经远去,又有谁能够追上呢?

不仅如此,连当地百姓也会全力配合八百里加急使者。

因为他们深知,这关乎国家大事,稍有差池就可能祸及边关。

所以说,八百里加急使者不仅速度极快,还受到民众和政府的双重庇护,哪怕是最猖獗的强盗,也只能望风莫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盗匪们哪里还敢去招惹八百里加急的使者?

它就像一个国家的“生命线”,谁要是敢截断,只怕要遭天谴啊!

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国之大者,岂能容忍乘国危急之际生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驿站邮递制度在信息传递方面已为现代邮政所取代,但是它们在国家统治中的重要性还值得人们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驿卒   驿马   古代   信使   马匹   劫匪   强盗   使者   驿站   速度   制度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