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的八府巡按到底是个多大的官?从一品水师提督都要礼让三分

| 许又史

编辑 | 许又史

《九品芝麻官》剧照

在著名影视作品《九品芝麻官》中,有着这样令无数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原本只是给知县打杂的包龙星,竟被皇帝御封为了八府巡按

整部作品也随着包龙星身份的转变迈入了高潮阶段。

凭借八府巡按这一身份,原本只是九品的包龙星,在朝堂上不仅“拳打”从一品的水门提督常坤与同样是从一品的刑部花尚书

《九品芝麻官》剧照

就连慈禧身边的红人李公公,也被他指着鼻子破口大骂,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从这些影视作品以及其它的戏剧中,我们都能直观的了解到,八府巡按是个拥有巨大权力的官职。

那么八府巡按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呢?他是否能做到上打昏君,下斩奸臣呢?

八府巡按的权力

要想了解八府巡按的实际权力大小,首先需要先对他的权力范围有所了解。

八府巡按的“八府”说的便是他们的权利范围,在明朝时期,很大一部分的省份都会分为八府。

比如处于中原地区的河南,便被分为了开封、归德、南阳、怀庆、彰德、汝宁、卫辉以及河南这八府。

因此八府巡按就是受皇帝的命令,前往指定的省份督查地方各部门中大大小小的事务。

影视作品中的各种钦差大臣,大部分都是以八府巡按为原型,在经过进行一系列的艺术加工后,才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明清时期的八府巡按,主要负责处理一些当地的一些重大事件。

比如每逢出现旱灾、洪涝以及蝗灾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皇帝便会特派八府巡按,前往受灾当地监督、指导各级官员的行事,其中又以监督为主。

还有就是像《九品芝麻官》中描述的那样,出现了冤假错案的刑案,这时也需要八府巡按出面主持公道,防止地方官员出现官官相护、迫害百姓的现象。

《九品芝麻官》剧照

正是因为八府巡按行事最根本的目的,始终都是为了黎民百姓,因此在我国的戏曲文化及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八府巡按的身影。

八府巡按也被打造成了不畏强权、正义使者的化身,这表达了百姓对其的尊敬与爱戴。

八府巡按的权力范围和大概的负责事项,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他具体的权力大小究竟在何种程度呢?

其实八府巡按在的级别只是正七品,如果九品是“芝麻官”,那在朝中大臣眼中正七品也不过就是个“绿豆官”罢了,但是八府巡按是个例外。

《明史》对此曾有相关的记载: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影视剧照

这一句简单来讲,就是八府巡按是代替皇帝巡视、监督地方上的各大官员,相当于就是天子亲临了。

这种规格可不是地方上的官员能够随意抵抗的,尤其是史书中的最后一句话“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其中可是充满了玄机的。

这相当于八府巡按在地方督查的过程中,遇到小事自己便有权力直接解决,就算是遇到十分棘手的大事,也有皇帝在背后撑腰。

但是不论是在什么时候,人们对大事小事之间的界定都是十分模糊的。

《九品芝麻官》剧照

就拿《九品芝麻官》这部作品中的案例来说,当事情最终水落石出后,包庇常威的刑部尚书与水门提督,落得了被抓去游街示众的下场。

《九品芝麻官》剧照

同时将两位从一品的大臣送进监狱,这不论在何朝何代都是震惊全国的大事,因此身为八府巡按的包龙星是绝对没有此种权力的。

他一定是事后向皇帝汇报案件的处理经过时,皇帝实锤了他们两人包庇常威、徇私枉法的罪名,因此才会落得了个锒铛入狱的结果。

但是如果包龙星在向皇帝汇报时,将刑部的花尚书以及水门提督常坤的行为,描述成是被常威蒙骗后,才一时糊涂做出了一系列的错事,那么想必两人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反之如果当地官员只是犯了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而八府巡按在皇帝面前稍微“添油加醋”一番,对于地方大臣来说那也是极其致命的。

这也就说明了为何那些地方官员,一听到八府巡按要前来自己的地盘视察后,都显得十分胆战心惊的原因了。

自从八府巡按这一概念诞生后,曾经出现了许多震惊朝野的案件。

比如明代的巡抚中北京御史袁可立,在一次处理贪官的过程中,竟直接越权将其“先斩后奏”了,这在当时令他收到了不少的弹劾。

但是事后袁可立证实了自己并无私心,最终皇帝也只是象征性的罚了他一些俸禄而已。

可以看出八府巡按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官员,但是他的权力确实大的离谱,因此即便是正二品的官员见到了巡按,也得礼敬有加。

毕竟八府巡按的靠山可是当朝的天子,虽然数量不够,但却是最管用的那个。

如此看来,在当时八府巡按一定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官职,但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却并不存在“八府巡按”这个职位......

八府巡按是虚构的吗?

虽然在我国的历史中,并不存在“八府巡按”这个称呼,但是前文中提到的那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在当时人们对此职位的称呼为——巡按御史或监察御史。

之所以后世会称他们为“八府巡按”,是因为地方戏曲中为了歌颂他们的功绩,从而“原创”了这一称呼。

因为流传甚广,“八府巡按”这一称呼便被各大影视作品沿用了下来。

我国自魏晋时期首次出现“九品中正制”后,后世便一直沿用“九品”官制。

明朝时期,皇帝为了更好的监督各地的官员,避免他们出现贪污的现象,于是便成立了都察院。

都察院配备了十三道监察御史,其中便有“巡按”,因为巡按的主要工作便是监督与审查地方官员的所作所为,于是便逐渐产生了八府巡按这一称呼。

有人会问如果八府巡按由“心术不正”的人担任了怎么办?

其实皇帝早就想到了这一情况,为了避免八府巡按与地方官员官官相护,以此达到蒙蔽皇帝的目的,都察院对于巡按加设了多重限制。

每一名巡按都会不定期的轮岗,并且不会提前通知,同时巡按之所以只是正七品的“小官”,就是为了使他只能依附皇权

如此一来,八府巡按出现“异心”的几率,便会得到极大地降低,皇帝也能放心的将权力下放给他。

戏曲中的八府巡按

八府巡按,这个称呼虽然是地方戏曲的“原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监察制度,在明清得到了极大地完善。

人们也终于意识到对权力的监督,只有达到一定的平衡并且做到闭环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贪污腐败、冤假错案的发生。

清朝官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巡按   都察院   提督   芝麻官   水师   御史   明清   剧照   影视作品   官员   皇帝   权力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