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畏寒、手脚冰凉……可能是体寒!调理方法有这些

天气一冷,有人就“遭不住”了,他们开始出现手脚冰凉、面色无光、遇冷腹泻等问题,衣服越穿越厚,但身体却总是暖不起来。

很多人说这是“体寒”了。

那么,“体寒”到底是什么寒?又是怎么来的呢?

寒来百病生

中医认为,“阳虚则寒,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属于虚寒证,是指身体阳气不足,温化功能减弱,寒从内生。“阴盛则寒”属于实寒证,是指外感寒邪,导致体内阴寒。

由于寒有抑制、多静等特点,因此,体寒的人常有如下活力不足的表现。

中医看来,体寒的人身体血气运行不畅,易形成瘀血和痰浊、气滞相互“勾结”的状况,“痰瘀互结”积滞在某个部位,易导致疾病的形成,如腹泻、关节痛、胃炎等疾病。

此外,体寒的人还容易与下面这些疾病或状态挂钩: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结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性功能减退、不育、宫寒不孕、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易感冒、抑郁症等。

寒从哪里来?

01

熬夜

中医素来重视睡子午觉,尤其是子觉。

因为,子时(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是阴阳交接之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按时入睡可以为身体积蓄能量。

熬夜会导致阴盛阳虚,阳虚引发身体生寒。建议大家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

02

受寒

因寒性凝滞,寒易伤阳,体寒的人本身就阳气不足,怕风怕冷,秋冬季节更要主动防寒驱寒。

否则受寒后会加重经脉不通,气血不畅的情况,反过来又损伤阳气,加重阳虚的症状。

尤其要保护好颈背、腰腹、膝盖、脾胃,这四个部位不受寒。

03

饮冷

不管春夏秋冬,总有人喜欢大量摄入水果和冷饮,甚至是水果当饭吃,冷饮不离手。

殊不知,很多水果都是寒性的,长此以往,寒就来了。

04

劳累

不论是过度劳动,还是高负荷地身心运转,都会加速身体消耗,这样过度消耗,会损伤人的精气,而精气不足,则会累及肾阴肾阳,这样的人,往往阴阳俱亏。

05

情绪不佳

情绪不佳也会损伤阳气。

因为七情内伤,会导致脏腑的功能低下,长此以往,很容易引起阳气的不足。

对于这种情况,初起往往表现为脏腑功能的虚性亢奋,出现虚火,日久方显示出阳虚的状态。

调理体寒这样做

01

起居保暖

居住环境以温和的暖色调为宜,避免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

秋冬季节要适当多穿衣服,尽量吃温热的食物,尤其要注意背部、腰部和下肢的保暖。

02

多晒太阳

白天阳气充足,体寒的人应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多晒太阳,可激发体内阳气。

03

坚持泡脚

坚持睡前用热水泡脚,或刺激足部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可驱除寒气。

泡脚时,用40~50℃的水,水量以淹没踝部为好,双脚浸泡15分钟。

同时,用手缓慢、连贯地按摩双脚,直至自己感觉双脚微微有发热感为止。

04

适当锻炼

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适当进行舒缓柔和的户外活动,如慢跑、快步走等有氧运动,能让全身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体寒症状,长期坚持可逐渐改变寒性体质。

注意不要在阴冷天气或潮湿之处锻炼身体,如在水中游泳易受寒气和湿气,一般不适合体寒的人。

05

精神调摄

生活中,尽量保持阳光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及时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尽量避免和减少悲伤,还要防止惊恐、大喜大悲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可多听诸如《黄河大合唱》等激昂、高亢、豪迈的音乐,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畅快的旋律、轻音乐。

06

艾灸驱寒

艾是纯阳的植物,艾灸是改善体寒体质的不错方法。

建议平时艾灸丰隆(位于小腿外膝眼和外踝连线的中点)、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方四横指处)、神阙(位于脐窝中央)等穴位。

资料:养生中国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艾灸   脏腑   阳气   精气   脾胃   长此以往   穴位   损伤   双脚   手脚   冰凉   身体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