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个下肚,七旬大伯半夜吐到食管爆裂进ICU!医生:贴秋膘注意“两不要”

70岁的蒋大伯热爱美食,尤其对各种湖鲜、海鲜情有独钟。眼看到了菊黄蟹肥的好时候,他想着趁机“贴贴秋膘”,就到附近菜场买了几只新鲜的蟹,下厨做了香辣大闸蟹,还开了一瓶酒。

大闸蟹下酒,越吃越香,他一口气吃了五六只大闸蟹,又喝完了一整瓶啤酒,满意地睡去了。

然而到了凌晨四点,熟睡中的蒋大伯突然惊醒,随后感到一阵恶心,赶紧下床跑到卫生间剧烈呕吐,吐完之后,他觉得眼前发黑,整个人都有点脱力。回到床上,他睡不着了,这一次吐得实在太严重,胸部也似乎有疼痛感。没一会儿,胸痛越来越剧烈,蒋大伯痛得浑身大汗,赶紧穿衣出门,支撑着前往杭州市中医院看急诊。食管破裂命悬一线他家离医院不远,平时5分钟的路,这次硬是走了20分钟。走进急诊室时,他已经痛得有些站不稳了。接诊医生立即为他安排急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提示纵隔气肿、两侧颈部皮下气肿;食管下段管壁增厚、食管下段左侧缘团块高密度影伴气液平面,这是典型的食管异物症状,考虑到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蒋大伯被紧急转入重症监护室,同时胃镜室和胸心外科医生接到呼叫也前来会诊。蒋大伯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已开始吸氧,但体内的氧和指标和血压却逐渐下降,蔡琳主任医师抢救团队紧急予以气管插管,并开展呼吸循环支持和对症治疗,而床边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患者食管下段破裂,周围组织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粘膜渗血,胃腔内可见大量食糜,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引发更严重的体内感染!胸心外科医生立即开始术前准备,蒋大伯被送入手术室。

术中,手术团队发现患者左侧食管下段有一道长约5厘米的裂口,周围可见大量胃液及胃糜,左肺及食管破裂口周围组织水肿明显,光是清理出的污物就有足足100毫升。

抢救争分夺秒,手术团队有条不紊地进行食管破裂修补术,充分吸引污物,仔细冲洗创面,清除破裂口周围坏死组织,并留置左胸两根胸腔闭式引流管接水封瓶,术后患者转回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虽然蒋大伯的病情得到了暂时控制,但因食管特殊的组织结构,他仍面临着胸腔纵膈感染、脏器功能衰竭等多重关卡。由于之前泄露的大量的胃液、胃内食糜侵犯了纵隔及胸腔,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即便在高水平的供氧支持下,氧和指标依旧不理想,体内循环极不稳定,全身炎症反应重,出现了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接踵而至。患者命悬一线,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一刻也不敢放松,全力以赴开展救治,从早期的俯卧位通气到抗感染抗休克治疗、积极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大量输注血制品增强免疫力,同时行床边CRRT超滤炎症介质、减轻心脏负担……经过全院多学科十多天的全力救治,蒋大伯的各项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身体状况也一天天好转,目前正在脱机治疗中。呕吐可能导致这种危急重症说到食管破裂,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祸从口入”,也就是误食尖锐物体,由外力导致的食管破裂,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除外伤、器械、异物因素外,由于呕吐等原因引起的食管内压突然增高所致的食管全层破裂,这就是食管自发性破裂,它是胸心外科的危急重症之一。

食管自发性破裂的主要原因是腹内压急剧升高,其中以呕吐症状最常见。这个呕吐不是偶尔肚子有点不舒服的那种吐,而是剧烈、持续、反复地呕吐,这种“强化版呕吐”会让腹压突然增高,剧烈挤压胃部,进而使食管腔内压力骤然增加,同时环咽肌反应性痉挛呈收缩状态,这时候食管腔内的压力在瞬间相差很大,很容易导致食管破裂。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治疗关键在于“速度”,临床统计表明,若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在24小时以内实施手术,死亡率仅为25%;超过24小时死亡率升高至60%;若超过48小时则凶多吉少。这是因为自发性食管破裂口一般长度2~9cm,随着时间推移,通过食管破裂口进入胸膜腔内的胃内容物越来越多,若不及时处理会进展为严重的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能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杭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秋雁主任医师提醒:秋季是进补好时节,也是食道疾病的高发期,日常应避免暴饮暴食,谨慎饮酒或戒酒,一旦出现突发性、持续性的呕吐症状,发生在胸部、胸骨或上腹的剧烈疼痛,或者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颈部疼痛、声音嘶哑的,发绀,甚至休克症状的,应立即禁食并即刻就医。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林琳

通讯员 徐尤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食管   大伯   食糜   自发性   大闸蟹   胸腔   剧烈   重症   症状   患者   半夜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