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跨大半个杭州赶来,有人一追就是10年,范大伯家的拌面为何这么火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滕一韬 文/摄

杭州是美食“荒漠”这个梗,余杭“吃货”们应该第一个跳起来不服。仓前的掏羊锅,塘栖的糕点,老余杭的面,可都是他们的心头好。

余杭街道径香路上,一家名叫“葱油拌面 杭城一拌”的夫妻档面馆,仅靠一碗面就钓牢了无数食客的胃。

店主范大伯和劳阿姨今年75岁,店开了快27年,前后经历了两次搬迁。但毫不夸张地说,为了这一碗面,到现在还有食客跨越大半个杭州赶来,还有人一吃就是十多年。

范大伯和劳阿姨的夫妻面店

基础款拌面7元一碗

人多时店里完全坐不下

“来啦,今天还是吃葱油拌面吗?少辣对吧?”早上10点,店里走进一位熟客,站在门口的范大伯笑眯眯招呼。

“早晨7点前人最多,店里坐不下,桌子都要摆到外面。”和记者聊着,范大伯手里动作也没停,在线开始“炫技”。

范大伯的开盖就意味着面好啦

扯了一个面团下锅,拿起长筷子撩拨了几下随即把锅盖盖好,心里像是有个表记着,等再次掀盖,伴随着扑面而来的腾腾热气,面也恰到好处地熟了。

范大伯扬起面条抖了抖,麻利地把面盛进已有调料汁打底的碗里,抓起葱花,再从炉子上的盆里捞起满满一勺黄澄澄的热油,伴随着刺啦啦的声音,香气顷刻溢出。未做停留,他把“作品”送到了客人桌上。

挂在墙上的菜单

这样基础款的葱油拌面只要7元。如果想要进阶版,整整齐齐码放在桌子上的两排电饭煲里更有花头。各个电饭煲里分别装着牛肉、羊肉、仔排,还有劳阿姨自己搓自己炸的肉圆。

各色浇头炖得软烂又入味

烧好一碗面的秘诀

大伯说了这么几个点

配好料的面碗一上桌,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开动了。

邻近午饭时间,人又多了起来。

范大伯把多个面团通通下锅,一起翻腾的模样旁人很难分辨出先后,但大伯却一眼就能看出成色的不同。“得先把最先下锅的捞起来,不然就失了劲道。”

范大伯教记者识别面的成色

“有人觉得面好吃,一定要把生面买了去,想自己烧。但后面又跑来问我为啥烧不出店里的味道。”范大伯说这个教不来,对他而言,其实煮好面就是两个诀窍,一个是熟能生巧,另一个就是从不偷懒。

“要把烧面的时间控制得好,就跟挑黄金似的,要很仔细。”说到这里,大伯的神情骄傲又自信。“烧面一定要盖锅盖,这也是特别重要的环节,不能省略的,只有这样才能让热气真正窜到面芯里去。这样烧出来的面,一些平时不爱吃面的小娃娃被爸妈带了来,都会吃得干干净净。”

独家配方和多年来的认真

才有了独一份的好味道

食客们的大快朵颐看得馋,记者也赶紧点上了一碗三拼拌面。

“鲜”掉眉毛的三拼拌面

端上来,满满当当的牛肉、肉圆、鸡蛋,拿起筷子搅拌两下,才有了面的踪迹。入口的第一感觉,又香又入味,面还很有嚼劲,完全不坨,连酱油都和别家不一样。

“这个香料是我们的独家配方。”劳阿姨说,最早开店的时候,他们也是半路出家,一直在学习怎么做好面。除了满杭州找好吃的面馆尝味道,客人们到底怎么吃面,他们也很留心。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客人往碗里加了一点胡椒粉,他说这样提味。”这也给了劳阿姨启发,从那开始,她不断地进行香料的调试,加加减减,反复尝试,终于找到了满意的味道。“包括酱油里面,我都是加过料的,好吃吧?”

料头里加入了劳阿姨的独家调配的香料,有十几种之多

为了保证面的口感,两人请教了不少生面的加工厂:“现在和我们合作的厂都是按照我们的要求再加工过的。”

一直到现在,劳阿姨还是坚持了这份“较真”。晚上休店后,所有的料头亲自做、亲自炒,经常做到深夜。牛肉里配上多少牛筋才好吃,她也清清楚楚。

有时候碰到送来的面质量不过关,送货的合作方要被她说上几嘴。“哪怕有个别顾客说今天的面感觉不对,我都要去反映的,不会糊弄的。这样才能保证一碗好吃的面,你说对不对?”

“碗要洗得干干净净心里才舒坦。我老公我都不要他洗的,我自己洗最放心。人家到你店里来吃,油油腻腻的碗,总是不好的。小细节也得抓牢才行。”

除了店内免费供应的红茶,劳阿姨今年初给进店的客人免费做了一段时间的银耳汤。“那会很多人咳得厉害,我听着也心疼,就在银耳汤里加了润肺止咳的梨子还有养生的枸杞。和女儿讲了以后她也很支持,就成箱成箱地买了梨寄来,说要和我一起做好事。”

从前开店为女儿

现在放不下老客们

说到女儿,劳阿姨的眉眼里满是温柔。“这家店能开起来,就是因为她。”

最早时,范大伯和劳阿姨在老家一家单位工作。女儿考上大学,学费再加生活费,眼看着要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两个人一合计,决心经商多赚点钱。

从早忙到晚的老俩口

1997年,范大伯和劳阿姨接下了古荡一家转让的快餐店,开起了面馆。“那时候心里没底,上一家店主就是因为生意不好才走的,我们刚到的一段时间也没人气,只能多学习多研究,经常骑上个自行车就出门取经了。”

一心想要做好面的夫妻店,凭借口味很快在那一带一炮而红。

“那时候周围公安学校、法院宿舍,还多人来吃。连现在的店名也是一个小伙子取的,夸我家的葱油拌面是杭州第一拌。在那边开了三年,有些学生毕业了还会来特地打卡。”

劳阿姨说,女儿大学毕业,就劝他们不要再辛苦。“她说赚钱给我们去旅游,让我们到处走走,享清福就好,所以中间我们去南京待了几年。”然而,时常想念这口面的老客们却盼着夫妻俩能够回归。

于是,夫妻俩又回到了余杭老街重操旧业。2018年,老店拆迁,店搬到了现在的径香路上。虽然店面不大,但每天卖出几百碗面,还是轻轻松松。

到现在,除开春节休息一周,老俩口坚持全年无休开店。“就怕老客扑了空,辜负他们的心意。”

每天清早5点天还没有亮,范大伯便已经站在了店门口的汤锅旁开始烧面。“有赶早班的飞机高铁的客人,早饭没得吃,都会和我说一声。烧面吃面很快的,坐在那里保准他们15分钟内都能吃上。”

身穿7号球服的就是劳阿姨

客人夸范大伯和劳阿姨一点也不像75岁的人。

大伯很高兴:“是啊,我们身体还算好的,争取多烧几年面给大家吃。”

劳阿姨也说:“我曾经是余杭县篮球队队员咧,之前休息时间陪外孙女时试着参加了投篮,没想到八个中了七个。”

和店里客人聊天的范大伯

“每次去杭州看女儿,都要打车近四十公里赶来这里吃上一碗面,享受一下嘴福,也真的为两位老人朴实的精神所打动。”从第一次进店后,庄女士还和劳阿姨加上了微信,成为了朋友,时不时唠唠家常。

“很鲜,我读小学是我爸带着我来吃,到现在我都27岁了,还是最好这一口‘鲜’。”余杭本地人小平说,“吃过那么多家店,这家店确实不一样。”

一个小店能牢牢锁住那么多人的胃,真正的秘诀一两句话怕是说不清,有时背后的人间烟火才是最动人的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大伯   杭州   里加   葱油   食客   香料   店里   阿姨   客人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