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一首千古绝唱,从头美到尾,开篇惊艳绝伦,结尾催人泪下

前言

范仲淹,一个寒门贫寒之家的孩子,却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科举的殿堂里闯出了一片天地。然而,范仲淹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他还是个十几岁少年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漫漫的求学之路。

【穷根穷底的家境并未磨灭他的兴趣】

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生计,母亲又改嫁到别的村落。新家虽然给了范仲淹一口饭吃,却终究不是亲生父母。小范仲淹生活拮据,甚至买不起笔墨纸砚,只能在土地上写字,用树枝当笔,以大地为纸。

然而贫寒的生活并未磨灭他求知的兴趣。村里的老人看到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忍不住跟他母亲说:“您儿子聪明过人,读书识字会有出息的。您要是有心扶持他读书,他长大了准能改变全家命运。”

母亲听了老人的话,虽家中并无余钱,但还是下定决心要扶持范仲淹念书。起初,母亲仅仅是在范仲淹下学之余,鼓励他认字读书。

然而这样的学习毕竟只是业余时间,收效甚微。后来母亲索性开始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就为那点可怜的学费。

虽然母亲已尽了全力,但要供养一家人的生计和范仲淹的学业,仍是捉襟见肘。有时母亲会忍不住叹息:“要是你爹还在,你读书就没这么辛苦了......”每当这个时候,范仲淹总会安慰母亲说:“妈,我一定会努力读书,有朝一日科举高中,到时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范仲淹虽然口头上表达着坚定的信心,但内心也颇为焦虑。看到村里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地念书,他也会暗自羡慕。然而这样的焦虑很快就被他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的渴望。他时时刻刻告诫自己,生而贫寒并非自己的罪,只要肯忍辛苦求知,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离家到寺庙求学 刻苦努力终有所成】

范仲淹15岁那年,母亲的一位远房姨夫开导她,建议送范仲淹到当地的古刹寺院求学。寺里可以免费食宿,而且有学识高深的和尚可以指导范仲淹读书识字。母亲听后欣然同意,连夜与范仲淹商议,第二天一大早就送他到了寺院。

到了寺院,范仲淹被安排在南侧的一个小房间居住。这原本是新来的小沙弥的住处,条件十分简陋。房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就只有一张破旧的书桌和一个蒲团。窗台上摆了几本经书,墙上钉了一个破旧的书架。

起初几天,范仲淹对这简陋的环境颇感难受。南方初夏湿热的天气让他辗转难眠,身上又时常被蚊虫叮咬。太阳升起后,房间里直射的阳光与白墙反射,刺得他睁不开眼。他开始思念起家乡朴素的土房来。

然而范仲淹很快就调整了心态。他告诉自己,要达成心愿,就必须忍受艰苦。于是每天定时起床诵经后,他就开始闭门苦读。为了节省开支,他还自己煮稀饭带去吃。每天煮好稀饭后,他小心翼翼地将饭分成两半,用破布包好,一半留在僧房,一半带到读书的地方。他一边啜饮着冷稀饭,一边专心致志地阅读典籍。
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范仲淹终于考中了秀才,他欣喜地将这个喜讯告诉了母亲。虽然他仍然一贫如洗,但终于迈出了人生新的一步。母亲听说儿子高中后,欣喜若狂,她感慨道:“我范仲淹就是我们范家的骄傲!他日定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警官生涯中的廉洁与正直】

范仲淹考中秀才后,通过推荐成为一名地方官。任职期间,他勤政为民,深得百姓拥戴。然而,他做事比较强硬,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就直接批评管事的官员,因此结下了不少政敌。

一次,范仲淹发现有个小吏收受钱财,替一个亡命之徒开脱罪责。那人本是凶恶的歹徒,作案无数,杀人放火,罪大恶极。本应正法惩处,却被小吏图财放过。范仲淹大怒,当即将其革职查办。那小吏的背后有个权贵撑腰,便上书谗言诬陷范仲淹私藏公款,要把他投入牢狱。

范仲淹连忙上书明确自己冤情,并提出多项证据。审问中他正言厉色,驳斥了所有诬告。虽然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因为触怒了权贵,还是被贬职,外调到偏远的地方去了。

新任知县到任后即肆意敛财,向百姓们横征暴敛。百姓们对此愤懑不平,觉得当初的范官再严苛,也比眼前这位好上百倍。一些遭殃的百姓甚至偷偷在范仲淹离开时送去的简陋行李中装了一些白银,想让他上书为民请命。 范仲淹收到百姓的银两后,立即退还给他们,并劝告他们要自觉守法,切勿影响社会安定。他说自己无意谋私利,做事只遵循良知和正义。百姓们非常感动,纷纷称赞范仲淹是一个廉洁正直的好官员。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人们都称许范仲淹有洁身自好之风。

【典节过人的坚持与抗争】

范仲淹在外任职期间,朝中派系斗争加剧。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改革派,触犯了权贵利益,被掌权的官员连续降职,最后只好回老家隐居。

回到老家后,范仲淹过起了隐士般的生活。他整日在山野间散步,或者采风写诗词。洁身自好的生活让他的心境变得平和,他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刚愎自用。但是面对不平之事,他还是会挺身而出。

他时常上书皇帝,就一些朝政失误或腐败问题提出谏言。他的文章措辞严谨,立论精准。然而他的谏书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当作异见分子盯防着。有一位故交前来看望范仲淹,劝他顺应朝廷,暂时止住批评以保全性命。

范仲淹坚决表示绝不妥协,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视天下如一家,忠言逆耳利于行,又岂因遭谗而辞其世责哉!”他选择继续上书谏言,即便知道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因为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就必须坚守住底线,不能向不正之风低头。

【千古绝唱里的枯槁与思乡】

在隐居期间,范仲淹创作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苏幕遮》一诗。

这是范仲淹50多岁时在西北边塞任职时所作。那年秋天,漫天飘舞的枯叶,添增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天际风光本无情。”诗中苍凉的画面描绘出离乡老人的深沉惆怅。

“夜夜除非梦,梦亦除非还。月明星稀,莫作归心计。”段段思乡之词直抒胸臆,令读者不能不为之动容。

这首抒发乡思的诗歌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展现出范仲淹高深的文学造诣。即使遭遇不幸,他仍能保有高尚的情操,以诗歌宣泄内心世界的苦闷。

当时范仲淹已是古稀之年,本可以退隐山林,养老度日。然而边疆战事吃紧,他主动请缨到西北去镇守边关。在蜀地辞别家人时,范仲淹神色凝重,他知道此去疆场,生死难料。

儿子跪地哭诉,央求老父留下。范仲淹摸着儿子的头,慈爱而坚决地说:“儿啊,作男子汉,就要有担当。我已不再是薄有用时,唯有舍生取义,方不负人生。”

范仲淹来到西北后,看到连年战乱导致的荒芜满目,不禁感慨万千。这苍凉的景色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遂有感而发,写就《苏幕遮》传世绝作。

结语

范仲淹的一生坎坷而不平凡,他历尽艰辛仍前行,经受住了考验与打击。他虽屡遭贬抑,仍心存天下,以正道谏言。他在艺术创作上也有杰出建树,留下千古传颂的绝句。

范仲淹追求真理的坚定志向,正直刚毅的品格,都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学习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自我,行正道,不畏强权,始终做一个有原则的人。

范仲淹的一生是对命运的不断跨越、突破和战胜。从小家境贫寒,他以求知的毅力战胜了贫穷;政绩卓著却屡遭奸佞诬陷,他依然坚守正道;文采铿锵,即使遭遇不幸,也能以诗抒写心声。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尽相同,但范仲淹证明只要矢志不渝、坚韧不拔,就能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他的故事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屡败屡战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也能成就非凡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小吏   千古绝唱   催人泪下   贫寒   权贵   寺院   正道   开篇   简陋   结尾   惊艳   儿子   母亲   百姓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