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7月18日,罗大纲制订了周密的会战计划,清军中计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罗大纲制订了周密的会战计划。7月18日中午,正值暑天烈日,二三千将士出城扑营,清军急忙抵御,被太平军诱至城下。罗大纲立即令北固山将士三四千人,“抄截各营后路”。清军只得分兵迎敌。太平军已“于城垣近大营处,开一暗门,从旁冲出,直扑大营,火箭、火罐等物一齐抛放,胜勇营内寮篷、帐房一时俱燃”。

罗大纲痛击清军,邓绍良退保丹阳

攻城清军一见巢穴起火,旋即溃回,复被城内太平军杀出追击,逼近各营,环城7座清营皆被焚毁。(81)清军逃之夭夭,“无敢还救者”,邓绍良退保丹阳。(82)7月21日,太平军进据丹徒镇,镇江战局得以扭转。是役,罗大纲指挥艺术精湛:正面诱敌,掩袭敌后,拖住清军主力,再奇兵突击,火焚清营。打得干净利落,使以善战著称的邓绍良来不及作出有力反应而全军溃败。罗大纲获胜后,并没有组织新的会战以扩大战果。

清军因此得到喘息,向荣疏请邓绍良革职留用,调回江南大营,另委和春统带粤、楚兵勇200余名,于7月20日夜起程驰援镇江,“以固苏常门户”。7月22日,和春兵抵马陵、辛丰一线,控扼太平军南进的水陆交通线。(84)至此,向荣“先复镇江”的大话完全破灭,只得在镇江转取守势,而把天京作为攻击重点。镇江战局也一时转趋消沉。罗大纲试图逐走南门甘棠桥外的3营清军。7月31日至8月1日,遣将士由观音山出击,但被击退。

8月2日,再遣数千人进攻,被潮勇抄截后路,受到损折,未能扫荡敌营。之后,罗大纲收缩兵力,弃守丹徒镇及京岘山,固守先前的防线。和春乘机进兵,8月9日,清军“进扎京岘山,复将旧营加高培厚”,与甘棠桥南清军互为犄角,恢复了邓绍良溃败前的态势。(85)罗大纲加强水营,在金山安设大炮,营建水师基地,“复驶船上流应援贼”,保持江面航道畅通,并向列强购买洋枪火药,(86)强化了防御地位。

和春企图打击太平军水师,9月10日,遣水师出队,“先击北固山一带炮堤”,与守堤师船炮战,未得近岸。转攻江神庙,毁木炮台1座,却不敢直犯金山。和春复令各船进犯瓜洲。守将吴如孝早已设防:“自小口至大口约长二三里,均筑炮堤,土木相间,上安炮位,护以炮船二百余只,分泊炮堤左右。”清军不能近岸,只在远处滥轰大炮,遭到瓜洲将士反击,外国雇佣兵1人受伤毙命。

和春遣军进犯府城,东南两门守军坚守不出,“唯于城上施放枪炮”,击退了清军。和春水陆攻势全未奏效,但挽回了邓绍良溃败以来的颓势,重新对镇江构成威胁。就在此时,小刀会在上海起事,9月上中旬,连克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川沙、青浦等县。刘丽川控制上海地区后,与太平天国声势联络,开辟了东战场。向荣惊呼:“上海等厅县,皆三吴菁华之地,不独海关税银赖充军饷,转眴筹办海运,尤为大局所关。”

两江总督怡良调集兵勇2000余名。向荣从大营遣军2600人、镇江遣军600人,由署江苏巡抚许乃钊统一指挥,疾驰上海镇压。于是,宁镇兵力更为削弱,向荣遂取守势,主张“俟上海一克”,即“顺道先攻镇江”,再集中清军围困天京。因此,镇江战场沉寂。咸丰帝极为不满,严旨切责向荣消极无为,谕令加强攻势。10月11日,和春令潮勇进抵南门,诱敌至京岘山下,

实施伏击。太平军不支撤退,罗大纲急令2000余名将士由北门抄袭清军后路,迫使清军分兵应战,救出南门将士。15日,太平军三四千人分别由南北两门杀出,猛攻京岘山清营。和春已有准备,击退了攻势。是日,清军水师驶犯北固山、江神庙、金山一带太平军阵地,罗大纲令水师御敌,炮战一番后,清军驶回焦山。可见,双方都缺乏积极进攻意图,只想维持现有防线和态势,战场上消极相持的战局仍然持续。

有人概括清军在镇江的情形说:“镇江屯军,能任战者,仅楚、粤、川、黔兵四千,或时与潮勇(内)哄,苏、浙兵助声威而已。唯艇船集焦山五十余艘,往往伺风上攻云。

天京城外的消极相持

天京防御体系自分兵北伐、西征后,天京城内兵力减弱。北王韦昌辉负责保卫首都,决定放弃城外钟山、七瓮桥等处营垒,集中兵力实施近城防御。太平军有比较丰富的城市防御战术经验,而今,又结合天京的军事地理特征,加以灵活运用,构成了严密的水陆城防体系,与当初陆建瀛、祥厚之流的防御结构相比,确实优劣判然。

太平军在各城门外据险结营,“南门之雨花台贼营最大,山上各庙宇、僧房悉圈在内。又在山顶起有望楼一座,挺立山巅,高与报恩寺塔并峙”。向荣说,天京“南门以雨花台为犄角,而雨花台又恃城外大街为羽翼。雨花台上虽有贼营三座,而其头目及粤楚党羽多在街内盘踞,互为应援”。当清军进犯雨花台时,街内太平军即往驰援,“四面包抄,是以难于得手”。南门是向荣主攻方向,韦昌辉在此重兵布防。

其他各门,城坚池深,“东南高至六丈,西北低处亦至四丈以外。……城北有后湖,宽约十余里,无可问渡。东、西、南三面均系秦淮河水环绕,宽自四五丈及十余丈不等,桥梁早被拆毁。仅有东北一隅陆路可通,贼已筑栅挖壕数道,并力拒守”。在紫金山、龙脖子一带,太平军“开挖深壕,重堑密布,竹签蒺藜,以营护城,复以城护营,防守极其严密”(95)。这也是韦昌辉的防御重点,与江南大营主力对峙。

其他方向,也“深沟固垒,虚插伪旗,其实内中并无多贼”。南门外西南驯象门附于民房围扎营盘,水西门外在“外桥西首空地叠砌砖石矮墙,北接莫愁湖,南靠苇塘,绕至大王庙,墙中隔丈余开一炮门,内中并无枪炮”。江东门圈门顶上,筑有望楼,瞭望圩中。仪凤门外,“鲜鱼巷口起河西旱路有一两营,营盘虽大,贼匪无多。往栅栏门路口亦有一营。神策门贼营紧包城门”,守军不多。

清军缺乏水师

“太平门外紧接湖楼,亦在大路。朝阳、洪武、通济等门,皆扎有贼营。”太平军营内有时空虚,“所恃者营内望楼、营外壕沟、营门口枪炮”。但营盘两侧却不注意配置兵力,易为清军所乘。在营盘外,每晚派遣小队将士,“携带刀矛、行李、海螺出营一里半,伏路守夜”,这是把卡小队(潜伏哨)。各门城头上亦驻守将士,“共计约数千人,强壮者少。隔数垛放一枪炮,设一望楼”,使人击鼓报更。“各垛口间放有火药包。……

挨段有伪巡守将军贼目,日夜巡查。”张汝南侦察了各个城门的设防情况,发现了基本一致的构筑模式。他描绘得更加具体,写道:(太平军)将城门砌小,仅如寻常大门状。设门一扇,至晚必闭此扇后,再闭向有城门。门中安炮两位,司门、司炮人住城圈中。数月,复于城圈向里设栅,开门两扇,晚由内上锁。城楼上安炮数位,堞外支板,板上积石,支以木、曳以绳。楼左右,席房二,司炮两三人,司更数老人,插旗数杆,夜不用灯火。

自此每隔女墙二十余堵外设一席房,插旗守更而止。城外挖沟一道,沟外即筑营,营垣则拆人家庭柱,夹以窗槅,实土其中,厚三四尺,高丈余。向外门营门处加护垣一道,开门与内垣门少参差。门上楼如城楼,楼左右筑土堞,开炮眼,安炮于内,以板护其外。营门中安炮,亦如城门。营门外路不直行,必横绕数十步,转达营外之壕沟。来往设木板,过则撤之。

沟外布树枝,沟旁排木桩,沟中钉竹签,距营半里余,席栅两三处,谓之买卖街,此为民贼互至处。营内亦即拆人家屋为营房。……每营多者千余人,少者不过数百,广西、湖南老贼数人外,其余裹胁,除去书手及牌尾,少壮能执戈矛者,十止三四。营中设望楼一二,不如城中之高。城中望楼高皆三四丈,各于近城起,里许即一楼,以递近翼贼望楼止。

看来,太平军并非平均使用兵力,主力集中在朝阳门与聚宝门两个方向,其他城门相对薄弱,尤其是后湖及沿江诸门,因清军缺乏水师,无力攻击,配置兵力更少。此外,城外营垒虚虚实实,与城内将士声息相通。一旦有警,便会得到疾速增援,加强了防御力量。而且,城楼枪炮立即组织猛烈的火力支援,构成立体防御纵深,取得了“以城护营,以营护城”的军事效益。

参考资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革命运动·太平运动》,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缩微胶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迄2001年已经出版26册,其中第1—2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朱学勤等纂《钦定剿平粤匪方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太平军   雨花台   大纲   望楼   镇江   水师   将士   兵力   周密   南门   城门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