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定就敢北伐辽国,他何来的底气?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北伐,亲征辽国,意在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最近有人说,天下未定,周世宗就敢北伐,难道就不怕后方不稳吗?不会遭到南方政权的夹击吗?其实,周世宗比我们想得更周到,我们能想到的问题他早就解决了。

周世宗采用王朴的建议,实施“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战略,步步为营,着手准备统一全国。

第一步,亲征北汉,定北疆,立军威。

954年,周世宗柴荣一继位,北汉皇帝刘崇觉得郭威已死,柴荣少不经事,机会难得,就联合契丹杀奔后周而来。

周世宗力排众议,决定御驾亲征北汉,一来树立权威,二来也让北汉知道后周不是好惹的。于是,双方在高平发生激战,周世宗身先士卒,手下大将赵匡胤、张永德拼死血战,最终后周军队以少胜多大破北汉军队,并一路追击包围北汉国都太原府,但因粮草不济而还。

这一仗下来是北汉士气大衰,意识到后周不是可以随便拿捏的,周世宗柴荣绝非等闲之辈。同时,为了树立军威,打造一支勇猛善战的军队。周世宗将在高平之战中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等70余将全部处决。

第二步,灭佛毁像,恢复国力。

自唐末五代以来,佛教广泛传播,但是却风气败坏。佛寺占据了大量的土地田产,不服兵役、徭役,不缴赋税,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税收、兵源。为此,周世宗下令在全国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3万多所佛寺被拆,6万多僧尼还俗,同时在民间收缴大量铜制佛像,以铸铜钱,增加财政收入。

周世宗灭佛大大净化了社会的风气,对佛教的传播进行了规范。更重要的是,灭佛运动使后周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力得到恢复。

第三步,西伐后蜀,稳定西陲。

947年,在后晋灭亡之际,后蜀收降了后晋的秦、成、凤、阶四州,使自己的势力进入关右,对中原王朝的关中地区构成一定威胁。

955年,周世宗派向训、王景出兵伐蜀,意图收复秦、成、凤、阶四州。刚开始由于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加上北汉和南唐的牵制,进展很不顺利。但是,赵匡胤被派往前线考察回来后,认为四州可取。于是,周世宗采纳其言,激励后周将士,后周军队最终攻克四州。

后周收复秦、成、凤、阶四州之后,彻底将后蜀封在了川蜀盆地之中,使其无法在威胁后周的西部后方。

第四步,三征南唐,克复江北十四州。

在后周伐蜀的过程中,南唐在背后捣乱,差点让后周的战略目标功亏一篑。周世宗意识到南唐是个威胁,必须彻底把它打服。

956-958年,周世宗柴荣三次御驾亲征南唐,手下大将李重进、赵匡胤、张永德作战勇猛,连拔南唐的江北十四州,并且在楚州大破南唐水军,使其江防力量彻底瘫痪。

之后,南唐国君李璟不得不派使入东京,表示愿意割让江北十四州,并称臣纳贡。守江必守淮,淮南的丢失对于南唐来说,意味着只能处于防守态势,基本上失去了对中原的进攻能力。南唐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全国南北水道的打通,后周北伐也再无后顾之忧。

在周世宗三征南唐的同时,北汉麟州刺史杨崇训投降后周,被周世宗封为麟州防御使,北汉又在隰州之战中大败,更加疲弱。

而至于其他割据政权,都是冢中枯骨尔,要么是割据一方,只图保境安民,如吴越;要么是墙头草,装孙子,如南平;要么是为祸一方,腐败不堪,如南汉。

第五步,北伐辽国,意在幽云。

在后顾之忧全部解除的情况下,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北方的辽国,它占据着幽云十六州,使中原门户洞开。

当时的辽国在位的是辽穆宗,嗜酒如命,常年不理朝政,人称“睡王”,以至于地方贵族叛乱不断。南京留守是萧思温,萧思温是个常败之将,除了有一个好女儿萧燕燕,只会敛财,不会打仗。

959年,周世宗亲自率军,北伐辽国,目标直指幽云十六州。由于水路补给充足,加上当地民心向汉,后周军队一路进展顺利,不到40天就拿下莫州、瀛州、易州等地。可正当后周军高奏凯歌,兵锋直指幽州城下的历史关口,周世宗因连年亲征,身体被拖垮,突发疾病,只得班师而回,北伐大业戛然而止。

所以,周世宗柴荣北伐辽国,绝非是一时兴起,而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国内和南方都已经稳定,这就是他的底气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后晋   后周   御驾   佛教   中原   南唐   佛寺   勇猛   底气   江北   军队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