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无人敢对,神童却妙对下联

前言:

元宵节,不仅是一年一次的传统佳节,更是中国诗词文化荟萃之时。历史中流传一段佳话,讲述明成祖朱棣微服私访时,遇见一位神童,对出了他的上联。

这段故事背后,不仅展现了古人的诗词才能,也折射出当时朝堂政治的一隅。诸如朱棣迁都北京,大臣们的反应,以及神童对局势的机智处置,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氛与人们心态。

1421年,北京发生大火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终于完成了心愿,正式迁都北京。作为一个出生于北方的皇帝,朱棣始终对南方江浙的湿热气候无法适应,心心念念要把首都迁回北方才好。终于,在夺取王位并统一天下后,他如愿以偿,下定决心要把国都正式迁移到燕京。历时一个月陆路运输的大规模,终于在正月完成。朱棣欣喜万分,对终于回到北方故土深感欣慰。

然而好景不长,刚迁都没多久,皇宫就发生一场大火。据说当时火势猛烈,烟柱直冲云霄,让许多路人都看见了这场灾难。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迷信的古人而言,这无疑是上天对迁都的惩罚。

朝堂上顿时哗然,无数臣子纷纷上书朱棣,认为这是老天爷的天警,必须马上返回南京,才能平息天怒。这些臣子大多来自南方,对南京念念不忘,加上担心迁都后自己的地位受影响,便借口天警来表达不满。

朱棣闻言大怒,他视迁都为己任,绝不能容许有人反对。何况自己刚刚搬到新家,马上就要回头,这对一个皇帝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耻辱。他沉声喝道:“我乃天命所归,皇宫失火与我何干?诸位何出此言,莫非想谋叛乱?”众臣哑口无言,只能低头稳住性子,生怕得罪了此时怒火中烧的成祖。

三、元宵节,朱棣微服私访

见朱棣脸色难看,内阁首辅夏原吉连忙上前,恭维道:“陛下圣明,臣子们多有愚痴。火灾不过是小小意外,臣代陛下检查过了,一切安好。”朱棣这才稍微平静,暗自庆幸还有夏原吉化解危机。他了解朱棣的脾气,知道这个时候不能与他唱反调,只有先稳住再说。

等其他臣子离开后,朱棣便询问夏原吉,如何才能平息众人的疑虑。夏原吉恭维道:“陛下英明,臣子们担忧也是出于对陛下和国家的忠心。不如趁着元宵佳节,微服私访百姓,让臣民亲眼见证北京的繁荣。这样就可证明迁都正是英明之举,也可向天地昭示您的诚意。”

朱棣听后大喜,夏原吉的提议正合他意。于是朱棣决定以此来证明自己迁都的正确,也借机考察北京的发展,为未来施政积累经验。转眼到了元宵节,北京笼罩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中。到处弥漫着令人陶醉的花灯美食。朱棣带上夏原吉和几名反对迁都最积极的大臣,换上平民衣服,微服出宫和百姓同乐。

街上灯火通明,处处弥漫着节日的喜气。大街小巷,老少男女,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这景象令朱棣得意万分,证明迁都后百姓过得很好。他忍不住问起大臣们:“诸位且说,若返程南京,京都又将如何?南京又将如何?”

众臣无言以对,脸上尴尬写满。朱棣见状大笑,又兴致勃勃地说:“今日元宵佳节,不应谈国事。我出一上联,你们试着对下吧。若是对出好联,定有重赏。”言毕,朱棣清了清嗓子:“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一行人闻言脸色各异,这上联出得意外之好,又暗合皇帝心意,要对出下联实在艰难。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无人应声。朱棣看大臣们无言以对,也不甚在意,随意挥手带领众人继续前行。他并不打算为难臣子,只是想借此证明自己迁都的正确。

四、小巷中遇神童

当众人行至一条宁静小巷时,隐约传来读书声。朱棣诧异今日佳节,竟还有人埋头苦读,便吩咐左右寻声打听。随从回报,声音来自巷尾一户人家,说是有个孩童在读书。朱棣好奇心起,饶有兴致地来到房前。

只见开门迎接他们的,是一个才龄不及十岁的男孩。他虽然年幼,但举止娴静,不卑不亢。夏原吉见状惊喜道:“这不是有‘溧阳神童’之称的彭印山吗?他的诗词造诣已臻化境,这下陛下可有好对手了。”朱棣听说眼前童子乃诗坛奇才,颇感兴趣。他打量着彭印山,看到他虽然年纪小,但目光灵动,举止不像寻常儿童。

朱棣笑问彭印山:“小友好,你可愿意对陛下出的上联?若对得出下联,必有重赏。”彭印山毕恭毕敬地答应,请求朱棣先出上联。他的态度谦逊有礼,丝毫没有的傲气。朱棣重复了之前的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彭印山听后沉吟片刻,脸上显示出努力回忆的表情,似是在脑海中快速搜索,寻找恰当的应对。

片刻后,彭印山终于接上一句:“君乐臣乐,永乐万年。”朱棣听后大悦,连连称赞:“好对好对,大明又得一解缙矣!”众臣纷纷称叹不已,要知道当时解缙的诗词造诣已是公认的高手,朱棣这样评论彭印山,可见他的才华有多看重。

更让朱棣欣赏的是,彭印山的对子不仅工整对仗,上下联更是暗合成祖心意。“君乐臣乐”,表明迁都后的百姓也过得很幸福;“永乐万年”则预示着北京将长治久安。若是其他臣子对出此联,定会落得谄媚的恶名。而神童彭印山却巧妙避开谄媚之嫌,既对出上佳对联,又将朱棣的喜好尽收眼底,可谓知君心、善应对。

结语

单就诗词对对而论,这也流露出古人的兴趣和品位。他们能以诗会友,以对联相交,折射出文人雅士的精神面貌。虽然不可考,但这段佳话依然令后人沉思不已。它展现的不仅是词藻之美,还有历史的荡气回肠,诗情画意。也许正是这种韵味,成就了这则美谈百年流传而不衰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大明   上联   神童   微服私访   臣子   下联   南京   陛下   大臣   北京   明月   诗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