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竑-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王竑(1413-1488年)字公度,号休庵。祖籍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汉市),生于河州(今甘肃临夏)。明朝正统四年进士。先后担任户部给事中、右佥都御史、漕运总督、兵部尚书等。兼巡抚淮(淮安)、扬(扬州)、庐(合肥)三府,徐、和二州、兼理两淮盐课。[2][1]

基本信息中文名王竑身份漕运总督、兵部尚书等 [1]所处时代明代国籍

中国出生地河州(今甘肃临夏)[1]出生日期1413年[1]去世日期1488年[1]

关键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朝堂击毙奸佞

背景

堂击

居庸关镇守

漕运赈济

复归朝堂

致仕辞官

逝世

人物关系

评价与影响

参考资料

目录

王竑为人豪迈重气节,正色敢言。因在明朝“土木堡之变”后,率众臣在朝堂击毙王振私党而名震天下。又亲自统领军队镇守居庸关,击退瓦剌大军侵袭。后任漕运总督约7年,救灾和疏通河运时立下汗马功劳。弘治元年(1488年)12月王竑病故,享年七十五岁。正德年间,赠太子少保,谥号“庄毅”。淮人立祠祭祀。[3][4][1][2][5]

王竑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正直和忠勇得到明朝君臣的高度评价,更受到百姓的衷心爱戴。[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竑出生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六月二十九日,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俊卿,父王佐。王竑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豪迈的性格,勤奋好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座右铭。明宣德九年(1434年)补生员,正统三年(1438年)中礼经经魁(举人第一名),正统四年(1439年),二十六岁的王竑考中进士,名列第五,观政户部。正统六年(1441年)、正统八年(1443年)其父母先后离世,王竑居家守孝,正统十一年(1446年)守孝期满,回京复职,担任户部给事中。负责弹劾百官,监督六部大臣。王竑为人正直,他常说:“士当希汲黯、朱云,安能居促效辕下驹耶!”汲黯、朱云是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员,以敢犯颜直谏而著称于世。王竑认为为官当学汲黯 、朱云,而不能像车辕下的小马驹。[1][6][7]

朝堂击毙奸佞

背景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军侵扰明朝边关,明英宗听从宦官王振的意见,不顾群臣反对,御驾亲征。皇帝领军打仗,朝廷重要文武大臣随行,但是明英宗竟然让王振参与重要军事决策,一切由王振说了算。王振根本没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何况几十万大军。前线战事惨败,王振下令撤退。但在撤退之前决定带着大军从他的家乡转一圈,明英宗居然同意如此荒唐的做法,错过撤退的最佳机会。也先率领瓦剌军队追来,明军仓促应战,战死者不计其数。怒气滔天的护卫将军,直接把王振砸死。明英宗在余下兵马的保护下躲到土木堡,最终被也先的瓦剌军队俘虏。[8][9]

堂击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八月,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主持朝政。群臣弹劾王振误国请求朝廷对其治罪,并跪在午门不起,伏地痛哭,请诛王振九族。锦衣卫指挥马顺是王振一党,厉声呵斥群臣离开。王竑愤怒,抡起双臂,扯住马顺的头发,大声骂道:你们这些奸佞之徒,为祸国家,其罪当诛。现在竟然还敢如此嚣张。”王竑一边骂一边击打马顺,大臣们一哄而上,一起上去打马顺,顷刻之间,马顺死于群臣愤怒的拳头之,大臣们还不解恨,接下来把王振的私党毛贵和王长随也击毙于朝堂之上。史称“左顺门事件”。史称,“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且召诸言官慰谕甚至。”后来正德年间的大诗人李梦阳有诗曰:“王竑犯阙虽愚憨,舍命临危一丈夫。“左顺门事件”后朱祁钰正式继位,王竑等一批毫不妥协坚持斗争的大臣得到重用,为战胜瓦剌军队奠定了良好的开局[3]

居庸关镇守

瓦剌部俘获英宗朱祁镇后,挟英宗进逼北京。朝廷中部分官员主张放弃北京城,于谦、王竑等主张坚守,并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王竑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负责防守城墙,王竑联络外兵增兵支援北京,将瓦剌军队赶出居庸关。1449年,王竑被命镇守居庸关,他到任后缮修边关、整肃军队,使居庸关成为铜墙铁壁。瓦剌无计可施,只好送还英宗,退出边关。曾出使瓦剌的明朝使者李实说,瓦剌知道是王竑镇守居庸关,竟从此不敢靠近边关。史称,“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10]

漕运赈济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王竑受命督漕运并修理整治通州到徐州的运河。次年,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兼理两淮盐课。盐课和漕运关乎朝廷经济命脉。[11][12]

明景泰四年(1453年),凤阳淮安、徐州三地发大水,为及时救济灾民,王竑一边向上报告要求救济灾民,一边做主立即开仓赈贷。山东河南灾民闻讯也纷纷赶来要求救济,这时就只有徐州广运仓还存有余粮,王竑想开仓赈济,负责看守粮仓的宦官不从其命,王竑大义凌然地说:“人命关天,不能坐视百姓为盗,眼下当务之急是开仓救民,若有阻拦,先斩,我再去跟皇上请死罪。”在王竑的浩然正气面前,宦官打开仓库放粮救民。与此同时王竑给朝廷上奏折“自死劾”,奏劾自己擅自开仓救济之罪,请求朝廷将自己问斩。景泰帝闻信后不仅没有责备他,又派待郎邹干持现金予以支持。王竑亲自巡查灾区,发放救灾物资,积极动员商家和富户参与到救灾中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13][12]

王竑勇于担当的救灾之举,共救活灾民一百八十五万余人。灾后安置“赋牛种七万四千余,复业者五千五百家,他境流移安辑者万六百余家。病者给药,死者具槥,所鬻子女赎还之,归者予道里费”。乡里之间“人忘其饥,颂声大作。”景泰帝赞许王竑:“贤哉都御史!活我民矣。”[12][13]

复归朝堂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革除王竑巡抚之职,改任浙江参政。后石亨等人弹劾王竑,追究王竑击毙马顺之罪,王竑遂被削职为民,编管江夏。半年后,明英宗翻阅奏章,读到王竑所书“正伦理,笃恩义”,感悟之下,命遣官送王竑归故里,并敕令地方官府予以优抚。[14]

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孛来部落侵扰明朝边境庄浪,都督冯宗领兵出讨,前线吃紧。明英宗在李贤的推荐下,重新启用王竑,与兵部侍郎白圭参赞军务。王竑执掌军队后,与都督冯宗协力配合,在红崖子川痛击孛来之敌,红崖子川战役告捷。白圭得胜班师回朝,王竑留守到年底,被朝廷召回。天顺七年(1463年),明英宗命王竑再都漕运,巡抚淮、扬,当地百姓听闻王竑归来,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14]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去世,明宪宗即位,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举荐王竑堪为朝廷重用,明宪宗感叹道:古代仁君梦卜求贤,我当听从人心所向。于是召王竑为兵部尚书,任命下来,朝野相庆。王竑上任后,适逢两广用兵,于是向朝廷举荐韩雍为两广总督,韩雍刚刚获罪,大臣们质疑反对。王竑说:天子弃瑕求取贤才,你们说韩雍有罪不能用,可我也是因罪废弃之人。王竑一番据理力争,使韩雍最终获任两广总督之职。[14]

致仕辞官

王竑担任兵部尚书期间,整顿军队,共奏罢营职军官八十余人,慎重选择勇武有才德的人予以补充。兵部需要补充贴黄缺官,王竑和大臣们一起推举修撰岳正、都给事中张宁二人任职,李贤反对,将二人调出京城,并废除联合举荐办法。王竑愤然曰:“吾尚可居此耶?”遂引疾请辞。明宪宗优诏慰留,遣医探疾,但王竑执意致仕辞官而去。王竑所居宅邸自号为“戆庵”,辞官后,王竑将其改为“休庵”,此后杜门谢客,养重自爱,甚少与人交往。[5]

逝世

王竑于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病故,享年75岁。朝廷闻讯立刻派进士蒋颐到河州营葬,建墓丘、享堂,镌刻御制诰敕及神道碑铭,甬道立翁仲、马、虎、羊、华表等石雕。嘉靖十年(1531年),奉诏修缮,编夫看守。明正德十年(1515年),在给事中毛宪的奏请下,朝廷给予王竑赐谥立祠。赠太子少保、谥号“庄毅”、立祠堂祭祀。[5][15]

人物关系

王竑的主要社会关系[16]

曾祖父

王景

元朝水军翼万户,爱护士兵,贫者济之衣服和粮食,病者给之医药

祖父

王贵,字俊卿

元朝末年率水师投入朱元璋麾下,为朱元璋顺利渡过长江攻打元军立下功劳。授千户,后编伍百户,调守福州。因受到牵连谪戍河州。勇猛善战,善待士兵

父亲

王佐,字良翰

在河州的部队任职,后专攻儒学,“ 奕世业儒 , 博学能诗 ” , 被嘉靖 《 河州志 》 的 作者列 入 “ 隐逸” 的行列

母亲

周氏


王浚


王靖


孙氏


王经

英宗复辟,王竑被革职为民,其子王经离开北京 , 前往江夏侍奉父亲

评价与影响

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三日,王竑病故。朝廷评价:“刚毅明断,临事勇于必为,未尝择利害为趋舍, 故累见沮抑。而人惟恐其不用,然用之不合即去。其守正不阿,夷险一节。”二十年(1541年), 钦奉朝命,谕祭荣禄大夫庄毅公日:“惟公才兼文武, 志秉忠公,百世之士,万夫之雄。”翰林院奉旨撰文,令春秋祭祀。[15]

2009年,王竑位于甘肃省临夏市的墓园改名为王竑文化博物馆。[15]

后世评王竑的忠烈世所罕见,为世间奇男子之首,以刚直而得美誉。[15]对于王竑的漕运贡献,当代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高寿仙认为王竑是第一个文官做总督,是明代漕运体制的一次重大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认为:王竑任漕运总督期间,对于漕运体制的改革、治理河道、运道恢复、安抚百姓、监督官员都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现实有“借鉴意义”。对于王竑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度研究中国明史上漕运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整理、提炼王竑精神正是弥补当下社会缺失的精神文明,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4]

参考资料

[1]周喜峰. 简论明代君臣对王竑的评价[C]. /中国明史学会.王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出版集团, 2014: 6.

[2]二十六史.明史.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07: 15781-15783.

[3]二十六史.明史.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07: 16330-16332.

[4]专家解析明朝总漕体制 甘肃临夏推“王竑文化”.中国新闻网. [2023-07-23].

[5]二十六史.明史.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07: 15785-15805.

[6]二十六史.明史.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07: 15766.

[7]先人. 王竑二三事. 前线, 201512

[8]二十六史.明史.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07: 596-601.

[9]翟禹. 论“土木之变”[C]. /《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3期.《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 2013: 4.

[10]二十六史.明史.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07: 15784.

[11]二十六史.明史.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07: 15772.

[12]王沛. 王竑文化传承及发展综述[J]. 丝绸之路, 2017-01-01, (6): 44-49. [2023-07-29].

[13]二十六史.明史.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07: 15773-15776.

[14]二十六史.明史.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07: 15782-15786.

[15]王沛. 王竑文化传承及发展综述[J]. 丝绸之路, 2017-01-01, (6): 44-49. [2023-07-23].

[16]王沛编著. 千古文豪 百世衡鉴:王竑文化六百年. 201405: 134.

展开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8月4日

用户协议侵权投诉意见反馈

如无特别说明,以上内容遵循 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协议国际版(CCBY-SA 4.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明朝   景泰   大吕   漕运   校注   明史   兵部   军事家   总督   政治家   朝廷   北京   著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