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盖住王字,添上先师


前言

言归正传,康熙南巡祭孔,圣裔机智化解尴尬清朝入主中原已二十余年,康熙帝继位后,进一步巩固了明末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君主赢得的江山。

如今的康熙可以说是足以稳坐龙椅,他也意识到要长治久安,必须顺应中华文化传统,彰显出一个英明君主应有的风范。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巡视江南,顺道前往曲阜拜谒先师孔子墓,以示对儒家文化的崇尚。

这一次康熙南巡可谓准备充分。此前他先后祭奠明孝陵、在嵩山举行隆重封禅典礼,都显示出他积极树立起一个开明君主的形象。

康熙祭拜孔子,圣裔机智化解尴尬

祭拜孔子无疑也是这一系列举措之一。康熙明白,要获得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必须表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人物,孔子更是象征性的代表,祭拜先师孔子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山东巡抚与各州县官员早已恭候多时。其中也包括孔子六十四代孙、当地士绅孔尚任。37岁的孔尚任生于康熙二十年,这还是他第一次面圣。能够参与这历史性的祭拜大典,孔尚任自然是荣幸之至,但也感到莫大压力。

他是一个孔子后裔,理应助君主顺利完成这次盛典。这对孔尚任的能力和境界无疑是一次检验。他时刻提醒自己,务必全力以赴,处处谨慎,以圣裔的身份尽善尽美,不辱先人。

康熙此次祭拜仪式极其庄严肃穆。他先在孔庙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后,便前往孔林参观孔子墓地。众臣默默跟随左右,生怕有任何失仪之处。

眼看孔子墓就在前方,孔尚任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在紧张之余,也端详四周,生怕出现任何差错紊乱圣驾。

这时,康熙目光落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孔尚任一惊,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他。这明明是一棵满人称之为“胡槲”的槲树,如果实话实说,恐怕触犯了满汉民族敏感问题,自己此行的表现就全然作废。

机智的孔尚任灵光一闪,他意识到不能直言槲树之名,必须想个妥帖应对来化解这个尴尬局面。于是他巧妙地回应:“这是一棵从关东移植而来的橡树,寓意祥瑞吉祥,我们尊称它为‘橡子树’。”

康熙听后大悦,再三称赞孔尚任“知书达理”,对他刮目相看。孔尚任私下长舒一口气,庆幸自己反应快速,机智回答,化险为夷。他也为自己能在这关键时刻稳住阵脚感到欣慰。

两人来到孔子墓前,供桌献饰已备妥当。众臣肃立两侧,庄严地等待康熙行礼。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康熙走到墓前,迟迟不见举动。他定定地站着,久久不肯挪动半步。

孔尚任心中一凛,赶紧走上前仔细观察,这才看清墓碑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几字。原来,这封号出自元朝,明代时沿用下来。但作为大清皇帝,康熙自然不能拜称王者的墓碑,否则有失体统,这让他陷入两难。

一时间,康熙进退维谷,现场鸦雀无声。众臣面面相觑却不敢吱声,生怕打破僵局。事态紧迫,孔尚任再次机智应对,让人遮盖了“王”字,添上“先师”二字,这才化解了康熙的难题。

康熙这才稳稳当当地恭恭敬敬地跪下叩拜三拜九叩,顺利完成了这最后的程序。在场众臣这才悄悄松了口气,场面圆满结束。

通过这两次机智应对秘密的危机,孔尚任充分展现了他的聪慧头脑和沉着机变的过人之处。康熙对孔尚任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欣赏他的才学与机智,亲自提拔他入仕为官,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这场祭拜仪式,也成为历史上最隆重的一次祭孔,彰显出康熙帝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以及他笼络汉族士大夫的政治用心。而机敏聪慧的孔尚任,则完美扮演了圣裔的角色,以他灵活变通的智慧,助康熙皇帝顺利完成了这历史性的盛事。

治河失意,孔尚任隐忧创作《桃花扇》

入仕后,孔尚任先后任职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等要职。他一心想要遇到机会,实践他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终于,在康熙二十五年,孔尚任如愿以偿地被派往淮扬一带治理河务,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实践机会。治河修水,关系百姓福祉,一直是孔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尚任想要在这次治水中竭尽所能,落实先圣治国理政的思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然而进了仕途后,他才发现官场的现实与自己的理想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这次治水的团队中,大多数官员都沉迷享乐,整日弹琴赏月、寻花问柳,将修治河流的经费挥霍一空。孔尚任数次提醒都无效果,心中郁结难平。

他不断反问自己,一个基层仕绅真能对国家社会有什么作为吗?能为百姓减轻多少困苦?可以改变多少现实?一时间,初入仕途的激动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落感。

正值壮年的孔尚任,内心充满了迷茫与焦灼。他意识到,直接参与政事似乎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需要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这时,他想起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杰出的戏曲家。或许,通过戏剧创作,借古喻今,能比执政来得更有意义?于是,孔尚任开始收集创作《桃花扇》的素材。这部戏剧借明末南北对立的历史,抒发自己对现实的失望,也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为确保戏剧细节的历史真实性,他遍访南明故地,寻访遗老遗少,亲听他们讲述南明的兴衰覆灭。他还结交明遗民,倾听他们对故国的眷念,感受他们激昂的爱国情怀。这为日后创作《桃花扇》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这几年的奔波中,孔尚任收获颇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文学造诣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从一个业余文人,他成长为具有真正文学造诣的专业剧作家。这段历练对他日后完成《桃花扇》,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数年的精心创作与积累,52岁的孔尚任终于完成了这部绝唱。他将自己对理想现实的思考,融入到优美流畅的诗词歌赋中,配合精彩的剧情,将这个悲壮的历史题材呈现得淋漓尽致。

《桃花扇》很快成为当时戏曲界的一部杰作,在京城频频上演,名噪一时,甚至传到偏远地区,深受百姓喜爱。然而,好景不长。次年,孔尚任就因这部作品得罪权贵,被革去官职。

作为一部反映南明覆灭的作品,它触动了清朝统治者敏感的神经。尽管孔尚任是孔子后裔,但所谓“典则刑名位,释法乃国基”的铁则仍难逃。孔尚任也因此自断仕途,但他并未气馁,仍怀抱理想,在故乡隐居讲学,终老一生。

结语

1718年,孔尚任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70岁。一代词曲大家,一生坎坷,但在文学上却取得巅峰之作,堪称千古绝唱。虽因戏作遭遇不幸,但他毅然坚持理想,以文会友,以戏育人,以隐抗争,到头来还是怀抱坦荡胸襟而离世。后人阅读他的杰作,定能深切体会这位才子的气节品格。

孔尚任一生,既有仕途失意的无奈,也有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他虽历经人生坎坷,但始终心系天下苍生,坚持初衷。后人读其作品,也可一窥千古才子的气度风骨。对其抱以深切的敬意与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孔子   先师   康熙   碑文   仕途   君主   机智   大臣   戏剧   墓前   现实   理想   桃花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