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那些古遗迹,现在还剩下多少?

在零陵这块土地上,远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文物古迹甚多。古建筑、墓葬、石 碣、石刻和风景名胜,遍布全区,县城周围20公里内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被称为 “巨石文化”的石器时代遗址石棚,就座落在离县城15公里的黄田铺。这些珍贵的文物 胜迹使零陵有幸成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在我们统计一下这些古遗迹,现在还剩下多少了?


石 棚

石棚位于县城河西15公里的黄田铺黄家岭西麓黄田铺中学校园内,由4块大小不等的天然石灰岩堆垒而成,座东北朝西南,前口宽1.4米,后口宽2.1米,内空高1.2米,前后相通长3.4米。棚基系天然平整巨石,三墙石大小不一,内壁表面平整光滑,但与自然 剥蚀有显著区别,似经人力加工。顶石庞大,重量在2万斤以上。考古学家认定为新石器 时代遗物,距今大约两万年,称之为“巨石文化”。它对于了解古代人类生活,研究古代历 史,有很重要的价值,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芮家寨山岭遗址

县城西南49公里水口山乡芮家村,有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人类聚居遗址。遗址文化层破 坏严重,其表土呈褐色,夹砂。面积约15000平方米。考古调查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石 磷和大量夹砂粗陶片、商代白陶片。陶片纹饰有粗绳纹、粗方格纹、云雷纹等,可辨器型有鼎。


泉陵故城

零陵县城系泉陵县治旧址。《元和志》称,隋改泉陵为零陵。据清光绪《零陵县志》记 载:“泉陵故城在县北二里”(原县衙在城南,今红旗路地段)。今城内东风大桥东南泉陵街, 传为泉陵城故址。


永州城

永州府城,在东汉零陵郡城基础上兴建。宋绍兴年间(1131~1162),零陵县令赵善谧修里城,南宋开庆年间(1259),永州零陵郡提刑黄梦桂筑外城,咸淳年间(1265~1274), 增筑两廓。元因其旧。明洪武六年(1374),永州卫指挥拓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仍保留有城墙,现在,7处城门除东门留有遗迹外,其余均先后拆除。


龙兴寺

龙兴寺,座落在城内千秋岭。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谪贬永州居此。宋神宗 元丰四年(1081),改名太平寺,明嘉靖年间废。明成化十五年(1479),岷山王次子音为南渭王,自武冈分居永州,据太平寺为别邸。明穆宗隆庆年间,郡守黄翰、史朝富相 复建。明末,毁于兵火。康熙九年(1670),永州知府刘道藩重建,后又废。清世宗雍正十 年(1732),知府姜邵湘就其遗址建万寿宫,作为朝贺及宣讲皇帝诏谕之地,后废。新中国 建立后,曾在其故址建零陵县委招待所。


息 壤

息壤在龙兴寺东北陬,柳宗元有记:“有地隆然而起,状若鸱吻,色若青石,地广四步, 高一尺五寸”。1970年,中共零陵县委招待所扩建厨房,掘得“息壤”碑文1块,证实此地 即唐代柳宗元记“息壤”处。其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碑被毁。


法华寺

法华寺在城内东山,柳宗元曾居于此,并建有“西亭”,写下《构法华寺西亭》诗, 《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永州法华寺西亭记》等文章。《永州府志》载:“府城地形高下 起伏,罔阜缪绕,郁然耸城之中者,高山为景,联亘于城东。故又名东山。高山有唐时寺, 后府学建而寺始废。至宋改名万寿寺,后改名“报恩寺”。明洪武初改名‘高山寺’,万历 初,毁于火,后重建于东山之北,法华寺遗址在今高山寺右侧。



宋代窑址

黄阳司镇钱家洲,有北宋时期的古窑,分布在陶家洲与钱家洲之间。遗址上陶片较集 中的有5处,紧靠湘江河岸的有1处,其余4处距江边约200~300米,依次排列,相距50 ~70米。主区范围约80平方米,烧缽与支垫遍地皆是,碗碟等碎片成堆,有的堆积达数米 之高,形成小山,所以钱家洲又名窑山。窑堆残迹呈长条形斜坡式伸延。器物大部分呈绛 红色,90%以上的坯胎涂有底粉,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或浅黄,大部分开片。

器物的装饰法分为两种:一种在黄色素釉上施绛色彩饰,形如文字,或者在坯胎上用 白粉绘花,如块状图案,外表再加一层透明薄釉,形成釉下粉彩装饰。另一种在碗碟坯胎 的底心部,印上盛开的莲花、菊花和展翅的蝴蝶以及几何图案等;有的印上铜钱纹,如 “开元通宝”,“宋元通宝”;还有印上姓氏或表吉祥的文字,如“唐”“何”“王”、“田”、 “夫”、“记”、“贵”、“满”等。1979年,省、地、县文化部门派员前往调查,采集大量陶片 标本,其中陶碾轮半块,刻有“庆历五……七作,其年乙酉岁”等字样。“庆历”是宋仁宗 赵祯的年号,“五年”即公元1045年,这年是铭中的“乙酉岁”。北宋窑址对研究湘南古代 陶瓷业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毕方塔

毕方塔座落在大西门右侧城垣中,高约4米。塔脚嵌有柳宗元《逐毕方文》石碑。此 塔俗名“火鸟塔”。传说唐元和年间,永州城有“火鸟”作怪,多火灾。后来,柳子厚为民 除害,捉住火鸟,镇压于塔下。自此,每年农历6月13日,城内居民到塔前烧香化纸,口 念《逐毕方文》以防火灾。此俗延至民国,始逐渐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以“破 除迷信”为由,将毕方塔拆毁,辟地建房。拆除时发现塔下有大铁锅一口,锅下罩有神符 锡皮纸等物,传为罩“火鸟”的神器。



箭枪坪

箭枪坪,光绪《零陵县志》扉页所刊“城厢图”中称“演武厅”,在县城南门外,现南 津渡乡南津渡村。坪宽约200亩,东靠羊角山,西依潇水,场地平坦,气势开阔,是旧时 跑马射箭比试枪法的场地。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肖华率部进攻永州时,曾与清军 在此激战。1951年秋,在此举行过全地区的体育运动会。60年代后,逐年开垦为菜地。


永州府学宫

永州府学宫位于城内东山南麓,今零陵地区卫生学校所在地。府学宫即府文庙,奉祀 孔子。唐代建于河西,宋庆历年间移建于此。元至正年间(1341~1368)重修,明万历四 十七年(1619),又重加修葺。学宫后为大成殿,殿下为东西庑。前为戟门,为檽星门,为 洋池,左为明伦堂,堂下为斋。堂东为乡贤祠、名宦祠、后圣祠、敬一亭、训导廨。堂西 为教授廨、太极亭、射圃。清康熙二十五(1669),再加修缮,规模较前宏丽。抗日战争时, 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炸毁,仅存石碑坊屹立于荒烟蔓草中。庙内宋张浚正书《永州新学门 铭》石刻,也于民国时期被毁。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清顺治十三年(1656)知府魏绍芳为祀宋代理学家周濂溪先生修建。“有前 堂后寝,左右有廓,中有较士之舍”。后山建有濂溪祠。考棚未修建前,以此处作“督学试 院”。光绪三十年(1904),改办濂溪小学,后又为蘋洲中学分校,现改建为零陵地区行署第一招待所。


白萍书院

白萍书院是乾隆四年(1739)邑绅眭日培创建。乾隆十九年,为洪水浸没,后遂废。院 址在今东风大桥附近潇水河中之白萍洲上,书院以此取名。如今岛上仍有书院屋基痕迹。


群玉书院

群玉书院在城东南黄溪庙前,即今永州市第三中学所在地。系乾隆四十三年(1770)知 县陈正恪集资创建。因门对隔河的群玉山,故名。院内有“香苓讲社”等房屋40余间。清 末,改群玉小学堂;民国3年(1914),改为县立中学;1952年,改为零陵三中,旧时房屋 大部分已拆除扩建。


蘋洲书院

蘋洲书院在距城北4公里潇湘二水合流处的浮洲上,书院由抗法名将王德榜(江华县 人)与席砚香(东安县人)等人捐资修建。清光绪十年(1884),破土动工;越二年,落成。从水滨到院门,有石级数十级。进大门,中为甬道,两旁植桂花树,甬道两侧为书院及宿 舍。再进为大礼堂,其旁为花厅。最后一进为魁星楼,建筑高敞,形势宏伟。四周竹木环 绕,苍翠蓊郁,隐天蔽日,环境清幽。光绪十三年,书院建成开讲,由永属八县考送生员 入院学习。第一任山长为周崇傅(子岩)。光绪二十九年,改为中学堂;后改为永郡联立蘋洲中学。新中国建立后,与省立七中合并,更名为零陵一中,原蘋洲中学校址移作他用。


镇永楼

镇永楼又名转角楼,在今零陵地区气象台所在地。光绪《零陵县志》载:“镇永楼在府 城北隅雉堞之上,旧名鹤子岭。嘉靖乙己年(1544),知府彭世济创建。万历丁未通判张季 麟施田为香火费。清康熙年间,副将彭世勋、知县朱尔介先后重修。道光二年,总兵鲍友 智与知县丁照复修。光绪初,寺僧捐修之”。民国初年倒毁。俗语云:“永州有个转角楼,半 截砌在天里头”。

镇永楼建在鹞子岭上,地势高峻,形势险要。北面悬岩峭壁,人难攀登, 实为永州之屏障。若有敌来犯,凭栏远眺,敌情一目了然,调兵遣将,必操胜卷,故名镇永楼,亦称望敌楼。民国8年(1919),为纪念刘建藩,湖南督军谭延闿曾建“崑涛亭”于此。“崑涛”是永州镇守使刘建藩的号。刘于民国6年9月18日,通电全国宣布永州独立, 反对北洋军阀段其瑞的军事独裁政府,拥护护法运动,后在株州作战中,失足落水身亡。

亭分两层,呈6角形,楼上悬挂刘建藩的遗像,外面有栏及围栏。凭栏远眺,东望金牛岭,南 眺嵛峰,西瞰潇湘,北瞩石马,城廓景色,一望无遗。50年代初期,修建气象站时拆除。崑涛亭的下面建有护国祠,即现在的地区文化局内。系1918年谭延闿将原镇永楼下面的庙宇改建。正面供有刘建藩等护法战争阵亡将士的牌位,两边墙壁上挂有黄兴、蔡锷等人的像 片及辛亥革命烈士的牌位。祠的左右方有谭延闿亲笔撰写的《零陵护国祠》碑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修忠烈祠时,零陵县又将护国祠改为忠烈祠。抗日战争后期,被日军飞机炸毁。


思范堂

宋张栻为纪念范纯仁建于碧云庵(今三中校内),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宗霈 重建,两湖总督阮元题额,同治壬戍知府杨翰复建,更名范张祠。早废。


八 庙

“永州八庙”传名很广,是指城区的8座宙宇:火神庙、黄溪庙、唐公庙、潇湘庙、府 城隍庙、县城隍庙、柳子庙、风王庙。除柳子庙外,其余7庙皆荡然无存,但原址仍可稽考。


火神庙 又称乾元宫,庙址在今零陵地区煤炭冶金局内,祀火神,为8庙之首。旧为 郡“公庙”。其他7庙皆为所辖。庙房共6座,正殿供有火神塑像。正殿对面有戏台,台前 有坪,可容1000人。大革命时期,零陵工农群众以火神庙坪为公共集会场所,镇压过土豪 劣绅。庙宇在50年代初期拆毁。


黄溪庙 在东山上(今零陵师范学校内),祭祀黄溪神而建。1949年前,为国民党政府 零陵专署所在地。庙内神像于1950年毁掉。殿宇保存到1980年,零陵师范修建宿舍时拆 除。


唐公庙 在火神庙左侧,祭祀唐刺史邑人唐世旻而建。1949年拆毁。遗址亦在今零陵 地区煤炭冶金局内。


潇湘庙 在潇湘门内,今永州市潇湘门粮食仓库所在地。原祀舜之娥皇、女英二妃。旧 时有两尊木雕神像及其坐椅,雕刻精巧。50年代毁,庙宇亦在仓库的改建中拆除。


府城隍庙 城隍菩萨即道教所传守护城池之神。唐代以来郡县都有城隍庙。永州府城 隍庙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遗址在今地委机关大院内。


县城隍庙 旧时有县城隍街,在今红旗路北端,为县城隍庙的旧址,后毁。此庙系清 康熙四十三年建。民国10年(1921)以后,庙内办有私立湘嵛小学。抗日战争中,被日军 飞机炸毁。


风王庙 祀风神,在杨梓塘附近。抗日战争零陵沦陷时,神像被毁,庙宇仅存屋架。民 国35年,私立平实中学复校,以风王庙为校址,庙宇经过修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为零陵二中所在地,“文化大革命”中改为零陵县水泥厂.庙宇已陆续拆毁。


芝山庵

芝山庵,在今河西朝阳乡桃江村对面芝山永州市广播差转台附近。1966年前,此庵部 分房屋已破烂,庵内仍住有尼姑。“文化大革命”中,庵及上山的两条石板路均毁。


金仙观

金仙观又名真仙观,在城东10公里的菱角塘村西北金牛岭上丹霞洞侧。传为康熙年间, 贺丽阳隐居修道处。现楼观、亭榭俱废。岩左石壁上“丹霞”2字仍清晰可辨,系楷书,苍 劲有力。


大仙观

大仙观,在城南31公里何仙观乡,虎形山山麓。传说是何仙观故居。观内有何仙姑、 唐仙姑、八仙姑、九仙姑4位仙姑座像。这里群山环抱、峰峦起伏。虎形山右上方有岩洞 3个,有两个小洞相通,深约10米。1洞可容1000余人,洞内有水,寒气逼人,名为青水 岩。岩中又有洞,名红玉洞,相传是何仙姑修炼处。现楼观已塌,仅存石鼓凳18个,围墙 1段,长8米、高4米,石碑4块,字迹漫灭,难以辨认。解放后,观址改建小学。大仙观附近有石桥,名“会仙桥”,传为4位仙姑相会处。


司马塘

司马塘在城北门外,因柳宗元常游此地而得名。其地旧有塾学。传说“塘水深则文运 盛,塘水浅则文运衰”。清乾隆十三年(1768),零陵县令陈三恪筑“文亭”于塘中,不久 亭废,塘饲鱼苗。1978年,掘土填塘,辟为零陵地区体育场。


后记


80年以前拆掉的就不说了,80年以后拆掉的就属于盲目的开发新城,现在又有许多景点开始做仿古的建筑来让人游玩参观,着实令人感到无语。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当下的建筑,有时间多去看一看!

古建筑,作为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存储着大量文明的数据,记载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习惯,气候特点等。

然而它们也会消失。这种消亡,使我们所见的每一处古建,更显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府城   陵县   火神   文化大革命   光绪   永州   遗迹   遗址   书院   县城   年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