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用漏壶来计时的?

漏壶是一种用于测量时间的器具,它以滴水的方式进行计时。漏壶被归类为一种等时性计时工具,即将时间均匀地分割为相等的部分,类似于现代的钟表。漏壶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箭漏和秤漏。箭漏在壶中配有一根箭,通过水的流入或流出来改变箭头的位置以表示时间的流逝;而秤漏则是通过滴水的重量来计算时间。古代我国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每一刻相当于14.4分钟,而清初时则采用了大家熟悉的沙漏,将一日分为九十六刻,每一刻相当于15分钟。此外,漏刻还分为昼漏和夜漏两种,其划分以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为准。冬至夜漏分为六十刻,夏至夜漏则分为四十刻,而春分和秋分的昼夜均分为五十刻。



关于昏旦时间,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明确的规定。在秦汉之前,昏旦时间被定义为日没后和日出前的三刻,而在秦汉之后,这一时间被缩短至两刻半,并一直沿用至明末。漏壶计时的起源无法确切考证,但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周礼·夏官》中:“挈壶氏悬壶以水火守之,分为日夜。”其中,挈壶氏是负责刻漏的官员,水和火分别指的是添加水以维持水位和提供照明的工具。由于水流速度的不均匀和太阳时不是等分的,古人创造了各种方法来调整漏壶的精度。汉代的恒谭提到:“余前为郎,典漏刻,燥混塞温辄异度,故有昏明昼夜。昼日参以晷影,夜分参以星宿,则得其正。”他通过观察白天的日影和夜晚的星宿来调整漏壶的误差。另一位古代学者麻知几在《水解》中提到:“九畴昔访灵台,本史见铜壶之漏水焉,太史召司水者曰:此水已三周环,水滑则流速漏泛,漏泛则时刻差,当易新水。”这是及时更换新水以减小误差的方法。



在东汉时期之前,已经有规定自冬至开始,每九天增加一昼漏刻,减少一夜漏刻,而夏至后则相反。这种做法用于调整昼夜的时间差。宋代的天文学家沈括为了减少箭尺升降的摩擦力,将铜孔替换为玉制,并提高了滴水孔的位置,将水管延长至壶心。这些改进提高了仪器的准确性。



总之,漏壶是古代用以测量时间的精巧仪器,尽管受制于时代技术的限制,古人却智慧过人,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进漏壶,使其更加准确和精密。这些创新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漏壶   周礼   灵台   古代   星宿   夏至   秦汉   冬至   昼夜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