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文物,见证丝路文明


丝绸之路

连接亚欧非大陆

是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

数千年来

丝绸之路上留下灿烂的文明

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在叠翠流金,碧空万里的10月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在北京顺利举行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涵盖了全球东亚,西亚,非洲,中东欧

60多个国家

旨在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文化共享

让世界更加繁荣安宁

让更多人享受到繁荣发展带来的好处


在建设诗与远方的同时

胜乐君用一组文物

展现丝绸之路昔日的灿烂文明

感受“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涵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代

通高48.5厘米,乐俑高11.5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

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而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所展现的骆驼形象和乐舞形象,都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掐丝团花纹金杯

唐代

高5.9cm,口径6.8cm

陕西历史博物馆

金杯口沿微微外撇,深腹,圈足,金杯的腹部焊接着四朵扁金丝编成的团花,杯沿与杯底上下各有一朵金丝如意云,团花本来镶有珠宝,现已脱落。

唐代带把杯除部分器物直接来自中亚粟特,还有部分属于唐人仿制粟特风格的作品,这些物品都是东西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互鉴的的珍贵物证。



兽首玛瑙杯

唐代

高5.9cm,口径6.8cm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镶金兽首玛瑙杯的造型,与起源于古希腊的酒具“来通”相似,“来通”曾广泛流行于中亚、西亚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传进入中国。



骨咄玉带銙

唐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

带銙由16件组成。由盛放带銙银盒上的墨书“骨咄玉一具”记载得知其名。

骨咄通常认为指文献中的骨咄国,又称珂咄罗,位于今天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唐时为西突厥的一支。史料记载骨咄国在开元、天宝年间,多次向唐王朝贡马。这副骨咄玉制带銙为目前所仅见。



客使图

唐代

高185厘米,宽247厘米

《客使图》位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画中人物均为真人大小,共有6位人物。描绘的是唐朝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



三彩腾空马

唐代

通高38cm,长52cm

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腾空马造型由两部分组成:胡人骑马俑和腾空飞奔之马。骑马俑的头发中分,在两耳上各梳一髻,面部丰满,身前倾,双拳作控马缰绳状,身着圆领蓝色长袍,腰束革带,带上系囊,足蹬光头靴。马的体形彪悍,作跃起腾空状,颈上鬃毛直立,马鞍之后有白、绿、黄三色相间的袋囊。



金背瑞兽葡萄镜

唐代

直径19.7厘米,重1710克

西安博物院

瑞兽镜流行于盛唐时期,葡萄、狮子等纹饰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唐代丝绸之路被打通,东西方交流频繁,西域的安国、康国、史国、米国、波斯等都向唐王朝进贡过狮子。



候粟君所责寇恩事汉简

汉代

甘肃简牍博物馆

该简册共三十六枚,全文1526字,是一套关于东汉建武初年甲渠候官粟君和客民寇恩之间发生的一宗经济纠纷的案卷材料,内容涉及军事、民政、法律、经济等各方面内容,是研究东汉初年河西居延边塞的重要文献。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东汉铜奔马

东汉

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

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东罗马酒神纹鎏金银盘

东罗马

公元4—6世纪

甘肃省博物馆

这是一件可以与铜奔马媲美的国宝级文物,是一件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也是一件见证了东西方交流融合的文物。



高善穆造像塔

北凉承玄元年

甘肃省博物馆

这件文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外形和年代,它是我国有纪年的早期佛塔的珍贵实物资料,从这件石塔我们可以还原当年佛教东渐的路线图。



凸钉玻璃碗

北周天和四年

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

这件玻璃碗出土于固原李贤夫妇墓,是萨珊王朝的玻璃精品。固原作为丝绸之路西北咽喉门户,是东西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与凸钉玻璃碗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国宝级文物、来自萨珊时代的鎏金银壶,这些丝路奇珍一起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



鎏金银胡瓶

北周

通高37.5厘米,最大腹径12.8厘米,重1.5公斤

宁夏固原博物馆

此瓶是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中国的具有萨珊风格的金银器,精美绝伦,独一无二,号称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红玛瑙虎柄金杯

公元5—6世纪

高14.7厘米,重约489克

新疆伊犁州博物馆

这只金杯的造型极易让人联想到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公元1~2世纪的罗马酒器上,以及再向东的安息文化出土物种,也出现了以虎豹为柄的酒器。因此这件金杯,深刻反映着遥远的地中海文明的特征。



胡人吃饼骑驼俑

高45.7厘米

山西博物院

骆驼昂首站立在长方形的托板上,双峰间垫着毯子,驮着丝绢、皮囊等物品,皮囊上坐着一人,浓浓的眉毛,深目高鼻,头上戴着圆毡帽。

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是最易于在沙漠上行走和运输的动物,从骆驼背上所驮的货物来看,也是当时贸易往来中的大宗商品——丝绸和绢帛等纺织品。这也说明当时的胡商来到中原后,卖掉带来的金银器皿、宝石和香料等货物后,再将当地的丝织品带走返回,而且数量很大。



彩绘牵驼黑人俑

高50厘米

庆城县博物馆

半裸上身,身体修长,粗眉,颧骨突出,眼窝深陷,长耳,面部黝黑。唐代的胡商胡人多是白人,而把黑人称为昆仑奴。

据考证,唐代的黑人,大体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东南亚,一个是埃及。东南亚的黑人,来自于中南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地区,昆仑奴就是指来自这些地方的黑人。而散居在河西走廊黑皮肤的西域人,他们的家乡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沿着绿洲丝绸之路,万里迢迢,他们辗转而来东方,见证了丝路繁华。



石狮

唐代

西安碑林博物馆

古代中国的狮子多通过丝绸之路由外国进贡而来。



黄釉扁壶 陶器

北齐

通高20.5厘米

河南博物院

这件扁壶形状类似西域皮囊壶,壶身两面模印着源于西域游牧民族的胡腾舞图案,这种胡腾舞盛行于北朝至唐代。墓主人范粹遥领凉州刺史,其墓中出土带有西域风格的器物,说明当时西域文化渗透中原的历史事实。



女性陶像

叙利亚

公元前2000年

高14.4厘米、宽5厘米

叙利亚北部的女神塑像。她将孩子抱在胸前,身体被简化表现,躯体部分被拉成细长的平板状,颈部有巨大的首饰点缀。


红陶长颈瓶

叙利亚

青铜时代晚期
距今3600-3200年

这种细长颈瓶在古叙利亚地区很常见,通常呈灰色,应为储存器,主要出口到塞浦路斯。这件红色陶瓶可能用于盛放贵重液体或用于宗教仪式,器物底座上的铭文记录了它的生产地。



乌伽里特语泥版

叙利亚

青铜时代晚期
距今3600-3200年

这件泥版文书发现于乌伽里特遗址,记载了人们对乌伽里特主要神灵,如雨与雷之神和大地之神的祭祀,以祈求免受毒蛇和疾病的侵害。



斯芬克斯雕件

叙利亚

公元前900-前800年

雕件发现于阿勒颇省的哈达图,刻画的是两只羊首狮身斯芬克斯,二者面对面,中间是一株神圣的植物。斯芬克斯源于古埃及神话中长有翅膀的怪物。传说斯芬克斯有三种,分别为人面狮身、羊头狮身、鹰头狮身。

人物像注口陶器

叙利亚

公元前1800年左右

高23.5厘米

陶器上坐着一个将右手放在头上的人,他滑稽地张开了大口,瞪大双眼,身体前倾,嘴巴被作为陶器的出水口。



黑彩陶器

希腊

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

古希腊古典时代由雅典人制造的康塔罗斯酒杯,以黑绘技法凃饰。酒杯上绘有一个骑着马的少年,左右两侧都立有持杖长衣的老年人。酒杯的另一侧绘有一只很大的水鸟,两头豹子分别立于水鸟的左右相对而视。



牛头形红彩陶来通

南意大利

公元前4世纪

高20厘米

这件陶来通是一头黑色公牛头部的形状,外层的涂料含有较多的铁,散发出金属的光泽。酒壶上面采用红绘技法,描绘了希腊神话中著名的一幕:变身为天鹅的宙斯正在诱惑绝世美女丽达的场景。



女神像

南意大利

公元前7-前6世纪

纵8.3厘米、宽12.2厘米、高23.5厘米

圆筒形的女性塑像。她佩戴着高高的织帽,长长的编发垂在胸前,嘴角挂着传说中古典式微笑。这种帽子多为德墨忒尔(大地与谷物女神)所有。

香油瓶与金底座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4-前3世纪

高18.6厘米、宽5.1厘米

芳香精油容器,下方配有金制的台面。容器上的花纹是用溶解后的有色玻璃缠绕在玻璃瓶上,趁其尚未冷却用金属丝之类的器具向垂直方向平推,从而制作出似鸟类羽毛状的花纹。



吊提梁玻璃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4-5世纪

高23厘米、宽7.3厘米

连体瓶周身缠绕玻璃绳,瓶口上端装有较大的两层把手。这种用玻璃绳点缀的复杂装饰,需要玻璃匠人拥有非常高的制作技术与成熟的温度控制。该瓶是罗马时代熟练的玻璃吹制匠人打造的一级珍品。



彩陶人物头像

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4-前12世纪

纵3.3厘米、宽4.5厘米、高6厘米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彩陶制品。彩陶是以石英粉为主要原料的古代烧制品。人像耳朵上有三个孔,能看到眼睛和眉毛有镶嵌技法的痕迹。


牛形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2-前8世纪

高28厘米

从伊朗的西北部里海南岸、吉兰省(马鲁里科)的王侯同葬墓中发掘出大量的陶器与金属器具,多采用各种动物形状,虽然形态各异,但基本都是在酒宴或是祭祀典礼上使用的器具。



天马形银来通

伊朗

公元前4世纪左右

高27厘米

在古波斯以及西亚地区,来通是在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前端是有翅膀的马(即天马)的前半躯体,乍看如同角杯, 实际上在马的前足间有流出孔, 通过流出孔可以将葡萄酒倒入杯中。



女神石坐像

阿富汗

公元前1900年左右

高10厘米

阿富汗巴克特里亚青铜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地母神像,脸部为白色石灰岩,帽子或头发和衣服为绿泥石。神像所穿的是当时苏美尔的传统服饰卡吾那凯斯,在服饰上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金王冠

阿富汗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高7.5cm 、径17.5厘米

金冠制作可以说是希腊风格金属工艺的传统,使用橄榄枝叶做装饰也是希腊艺术的特点,该王冠吸收了上述的风格。



佛传浮雕(诞生・出城・成道・初转法轮)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高15厘米、宽34厘米

方形体的内侧有着矩形的贯穿型镂空,被认为是佛塔底座上放置舍利容器的地方。四面绘制着佛传图,包括佛陀诞生、出城(夜半逾城)、跏趺坐结无畏印的佛陀礼拜帝释天、成道、初次说法(初转法轮)等。柱子后的法轮代表着佛陀的教谕。



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高78.5厘米、宽36厘米

石质,为头戴本特冠饰的刹帝利形象的菩萨像,左手持莲花,倚坐在莲花之上的藤椅中,右脚压在左腿膝上。藤椅两端雕刻的男女形象代表布施者。



佛陀立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高109厘米、宽36厘米

佛陀立像加底座的尺寸(长40,宽29.5,高123)

佛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衣服一角。圆盘状的背光表现的是伊朗思想中无量光世界里人即神的观念。佛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的手法源于希腊美术。大衣裹住两肩也是犍陀罗立式佛像的特征。



佛塔形玻璃舍利盒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高6厘米、宽1.9厘米

舍利塔塔身为玻璃制,其它部分为金制。舍利塔由4重塔刹、塔瓶和方形塔座构成,是典型的犍陀罗式舍利塔。



丝绸之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思想源头

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基础

它承载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繁荣的共同梦想

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奔马   固原   历史博物馆   叙利亚   西域   重磅   丝绸之路   丝路   公元前   唐代   文物   博物馆   见证   世纪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