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民族文化 唱响振兴欢歌!黔东南州“十四五”期间力将打造80个以上国家级特色村寨

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

近日,行走在大利侗寨的石板路上,只见青瓦木楼、镶嵌着古式格窗的农家别院错落有致,点缀在房前屋后的花草果蔬与竹栅栏相映成趣,端坐花桥上认真编织的老人与过往游人谈笑风生,一幕幕均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我们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民居,延续文化文脉,留住美丽乡愁的同时,还以创建研学基地的方式,保存、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每年都吸引一大批游客前来写生、度假和研学。” 大利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康说。

据介绍,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大利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旅游+”, 新建民宿民居、创建研学基地等,合力推进生态保育、旅游发展、传统复兴和产业振兴同频共振,实现了从中国传统村落到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国家AAA级景区的华丽蜕变。

大利村是黔东南州打造民族文化村寨的一个缩影。

民族文化村寨要如何实现振兴?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高效保护体系、活态传承体系和融合发展体系,通过培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建设、乡村旅游开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使之成为“锦绣黔东南”的民族文化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和各族群众和美的幸福家园。

黔东南州出台《中共黔东南州委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黔东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推进旅游业与传统村落融合”纳入《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累计获得中央、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整合地方资金,统筹推进实施传统民居保护修缮、消防安全提升、民宿打造、文化传承等项目建设。

同时,结合村史馆、陈列馆、农家书屋等资源,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修缮提升、强化功能、活化利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多样化、集中化展示传承各民族歌舞及苗绣、银饰、刺绣等民族特色产品和技艺,建成160家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实施“绣娘进高校、学子进苗寨”人才专项培育,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探索“民族特色村镇+生态+民族文化+旅游+N”模式,完善“一寨一策”方案,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4亿元,在全州遴选40个民族特色村寨作为试点,建设民宿89栋353间,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思路,全力打造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的样板、标杆。

在试点村寨带动示范下,黔东南州涌现了一批成果突出的民族村寨发展典范。如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以侗寨申遗为契机,让延续民族风情和发展旅游两不误,带动周边村寨共同致富;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充分利用苗年、鼓藏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村寨“富”起来、 “旺”起来。

据统计,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共命名挂牌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6个,占全国1652个的7.63%;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10个,占全省1328个的30.87%,数量居全国全省各市(州)首位。

如今,黔东南州“三山三江”处处如画、步步成景,“一城两寨”历史悠久、底蕴厚重,3300多个苗乡侗寨星罗棋布,53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熠熠生辉,串成美丽的风景长卷,成为海内外游客心神向往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用活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发展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据黔东南州民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黔东南州按照每年打造20个“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目标,将打造出80个以上国家级特色村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陈化勇

二审 钱仕豪

三审 沈安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村寨   民族文化   手工艺   欢歌   民居   村落   少数民族   乡村   传统   资金   特色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