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老臣 军机能臣 -走近清朝政治家张廷玉

在清朝康乾年间,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倚重, “合家顶戴”,“满门朱紫”,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尤其张廷玉,子承父业,受到康熙的重视,作为雍正的近臣,掌管军机处,后又作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前后登朝五十年,活跃词林二十七年,主持撰席二十四年,是一位三朝老臣、政治家。整个清朝只有二十六位大臣配享太庙,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将书香门第与官宦之道结合的最好,其成就也是最高。

出身豪门 子承父业

要了解张廷玉的人生,首先要从他的父亲张英说起。张英(1637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文学家、 大臣。于康熙二年中举,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康熙十二年,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奉旨入直南书房,以备顾问,开清代词臣赐居禁城的先河。先后升迁为翰林院学士、兵部侍郎摄刑部事、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会试正考官、文华殿大学士等职。

康熙四十年,六十五岁的张英,因病还乡。康熙四十四年、四十六年,二次南巡,张英参与迎驾,并随驾至江宁。张英致仕后,隐居山林,以务农耕田自娱。于康熙四十七年逝世。

张英在康熙时即有“龙眠五才子”之名,论文重视学问,主张以六经为根底,提倡文章写实,追求古朴、淡雅、自然之美。张英所撰《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是明清时期家训的代表作,融读书之道、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及养身之道于一炉,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堪称中国传统家风传承的典范。还著有《南巡扈从纪略》《文端集》《笃索堂诗文集》等作品。“六尺巷”就是讲述张英的故事。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九月九日,张廷玉生于京师,字衡臣,号砚斋。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从小就受到良好家风熏陶,接受一流的教育,饱览四书五经,文章和书法都学有所成。

康熙三十六年,二十六岁的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因其父张英奉命为总裁官而回避不试。康熙三十八年,张廷玉的夫人姚氏离世,父亲张英登上相位。

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四十二年,张廷玉授翰林院检讨,开始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康熙四十三年四月,入值南书房。康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致仕居家近况。命他赋诗,张廷玉作七言律诗二首,颇得康熙帝称许。当日奉旨侍值南书房,特旨带数珠,著四品官服色。“辰入戌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圣祖车驾远巡遍历蒙古诸部落,“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张廷玉身居内廷,承袭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

康熙四十四年后,多次随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诸部。康熙四十七年六月,张廷玉母亲离世。九月,父亲张英离世。服阕,仍原官。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四月,授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康熙五十五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充经筵讲官。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充武英殿试读卷官,十一月,充纂修《省方盛典》副总裁官。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康熙六十年二月,身任刑部右侍郎的张廷玉奉旨与都统耗赖等赴山东稳妥地处理了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掠屯庄”案。六月,调吏部左侍郎。他“绝苞且,杜请花,锉玫肃然”。张廷玉涉政不久,才干便崭露头角。

雍正近臣 典掌军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入承大统,作为清朝第四任皇帝。胤禛曾说:“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 于是,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述了胤禛相中他,并对他赋予厚望。一是他学问优长,有才干,“气度端凝、应对明晰”。二是他为自己恩师张英之子,这对胤禛来说是难得的贴己之人。

圣祖新逝,胤禛登极,即命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等办理大事典礼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康雍之交,政务殷繁,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张廷玉承命应办。若有紧急奏事,胤禛令他入大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而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精敏详瞻,悉当圣意”。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礼部尚书,并指出:“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克胜任”。从此,张廷玉跻身于枢臣之列。

雍正元年(1723年),张廷玉复值南书房,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师傅。四月,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雍正帝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张廷玉任四朝国史总裁官。雍正初年,清廷在西北对蒙古准噶尔部大举用兵。由于两路大将军用兵失机,准部叛兵屡扰边境。雍正帝心情焦劳,频繁指授方略。张廷玉“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

雍正六年三月,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雍正七年,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侍值者多虞泄漏,“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为承旨出政之总汇”,将军需一应事宜交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张廷玉拟定了办理军机处的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正是从这时起,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总裁《吏部则例》等典章制度,为清朝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雍正十二年七月,雍正帝特召两路领兵将军返京,与王公、满汉文武大臣共同商议,博采众论,详慎筹划。和硕康亲王巴尔图主张两路士兵已驻扎边陲,叛军的地势情形俱已深悉,粮草、马驼、军装、器械,无不预备整齐。乘此北路、西路“约会齐进,并力歼除”。当时力主用兵者居多。而张廷玉坚持遣使宣谕,并起草奏疏一稿,随其签名的大臣有十余人。雍正帝最终降旨采纳了张廷玉遣使宣谕的建议。尽管对准部的作乱最终还是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但张廷玉的言论对雍正帝的影响很大。

扶助乾隆 位极人臣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中讲明:他日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帝即位后,奉大行皇帝遗命,由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因他们恳辞,以总理事务王大臣称职。

乾隆元年(1736年),张廷玉再次奉命为皇子师傅,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亲谒景陵,张廷玉与王大臣留京总理事务。自此以后,皇帝每逢巡幸,张廷玉总是留京总理事务。乾隆帝还总是将他留京总理朝政,夜宿紫禁城,并典试科举,选拔人才,考察荐举官吏。张廷玉虽政务繁重,因学间深通,还荣膺雍乾两代皇子师傅;兼任编纂《清圣祖实录》《明史》《大清会典》《皇清文颖》《清世宗实录》《玉碟》等重要典籍的总裁官 。

乾隆二年十一月,授总理事务大臣,加骑都尉,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宣。乾隆三年,乾隆帝将临辟雍视学,举“三老五更”古礼。张廷玉上疏指出,“待人行,事因时起”,古礼不可行。同年,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

乾隆八年十月,朝官条奏,“取士之法,不当专用制科试士之法,不当专用制艺者”。他“力持以为不可更张,当以仍旧为善”。又有朝官奏请“均田限田”,他以“事属难行,徒滋扰累”为由,也力主不准。尽管这些事没有影响乾隆帝对他的宠幸。清朝历史上无文臣封侯之例,张廷玉还受封为伯爵。年逾古稀的张廷玉因为年龄上的差距,加上性格固执又容易激动,使他与乾隆帝之间渐生嫌隙。

乾隆十年四月,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张廷玉面奏内阁班次应讷亲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难言之隐。为了平衡各种因素,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乾隆帝这种做法,实际上加剧了满汉臣僚间的矛盾,使他们很难协调,以致明争暗斗、互不尊服。张廷玉与鄂尔泰共事十余年,就曾经发生过“往往竟日不交一语”。鄂尔泰有所过失,张廷玉必微语讥讽,使鄂尔泰无地自容。

在清朝康乾年间,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都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倚重, “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是一位三朝老臣、军机能臣,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将书香门第与官宦之道结合的最好,其成就也是最高。

告老还乡 晚景坎坷

乾隆十三年正月,七十七岁的张廷玉陈疏以老病乞休。乾隆帝专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宣谕慰留。

乾隆十四年正月,命他如宋代文彦博旧例,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当年冬天,张廷玉再次乞求离职养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并御制诗三章赏赐。张廷玉入谢,而见乾隆帝时,上奏说:“以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他免冠叩首,请求乾隆帝给出一个凭证。此事让乾隆帝很不高兴,但还是拟了手诏,申明雍正帝的成命,并赐诗以安其心。诗云:“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次日,张廷玉具折,遣子张若澄入宫谢恩。乾隆帝对张廷玉不亲自谢恩颇为恼火,传旨令他回奏讲明白。当时,由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旨还未下达。翌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谢恩。乾隆帝更为不快,认为这是军机处泄露消息的缘故,切责汪由敦漏言。于是在廷臣会议上,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乾隆还沉浸在失子之痛中,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激怒了乾隆帝,于是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其自审应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

随后张廷玉回乡归去。再后来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朱筌与张廷玉是姻亲,张廷玉曾向乾隆推荐过朱筌,张判张廷玉“结交朋党”,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整治吏治 完善奏章

康熙末年,张廷玉时任吏部左侍郎,面对吏治松弛、政治不清的问题,积极整治吏治,摒除请托行贿之风,严惩了奸胥滑吏。

首先从小处做起,堵塞住所有漏洞。自己曾经三任会试同考官,一般人很容易在任考官时收受好处,即使考前不收好处,考完之后,被录取的进士们作为门生来给老师送上礼金,作为答谢,称为“纨敬”,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俸禄之外的补充收入。而张廷玉不仅在入闱之前摒绝送礼,试毕门生来谢,他也一律只象征性的收一点礼品,而绝对不受重金,他还时常以同乡左光斗的故事勉励自己教育门生,告诫门生们,清廉要从小处做起:“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在职期间,顶住各方压力,严惩了吏部舞文弄法的蠧吏“张老虎”, 张廷玉被时人成为“伏虎侍郎”。

清朝入关之初,沿袭前明旧制,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而且题本办文程序繁琐,很容易泄密。雍正年间,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之后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成为主要官方文书。这一制度坚持到清末。

安定流民 宽限赋税

康、雍之交,有大批流民前来浙闽赣粤几省边界深山老林之中搭棚居住,以垦山种谷种麻、植靛、造纸、作菇为生,也有少许开炉冶铁维持生计者。他们呼朋引类在深山中滋养生息日久,人员愈多,既不可驱令回籍,又不听编入县册。去来任意,出入无常,偶遇年谷不登,辄结党盗窃,为地方之害。

此事关系到朝廷的声誉与地方的制度,如不审慎妥善处理,势必酿成祸乱。张廷玉闻知此事,便于雍正二年正月向雍正帝奏谏:“查明有麻棚之州县,秉公拣选才守兼优之员保题补授。庶平时抚驭有方,流民奉其约束,临事捕缉有法,匪党不至蔓延。至安插之后,善为抚绥,并取具五家连环互结,又严行保甲之法,不时稽查。其中若有臂力,技勇之人与读书向学之子,许其报明本县,申详上司,分别考验,加恩收录。”雍正帝阅后,即朱批令发往赣浙诸省督抚行议。张廷玉此议对区分匪党,安抚流民,选贤任能,收服民心及实现边疆诸省的安定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雍正十年,山东官吏奏销上年赋税“若有欠粮不完者当按惯例革除功名”。雍正帝询问众臣该如何办理此事。同官曰:“法当如此不褫无以警众”。上复问廷玉,廷玉对曰:“绅士抗粮罪因应褫”。第山东连年荒歉输将不给“情有可原”,尚与寻常抗玩者有间。他跪请雍正帝昭法外之恩宽限一年。帝闻之心恻,遂降旨宽限三年。此次得免者凡一千四百九十七人。

编纂史籍 诗作留名

张廷玉兼管翰林院多年,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在此期间,大量的编纂工作都是由他主持开展的。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玉牒》总裁官。

《明史》成书时间较早,收录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共收录了4642种明代著作,分为105974卷,为保存我国古代典籍做出了贡献,也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史料。

《世宗实录》是雍正帝死后数月,乾隆帝命张廷玉等人纂修的,虽是迎合圣意编写的,篡改历史较多,但也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史料。

张廷玉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张廷玉一生作诗数千首,著有《澄怀园诗选》《载赓集》《澄怀园文存》等诗文。既有生动传神的题画诗,又有饱含智慧的说理诗。既有真挚感人的性情诗,也有润色鸿业的应制诗。

题画诗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饱含理趣饱含智慧的作品,如他的《杂兴二十首》就比较典型,这一组诗带有浓厚的理味,儒道思想兼有,体现了作者在立世“处心”为官方面的种种思想和态度。其中不乏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较好的作品。

张廷玉最核心的诗歌创作观点是“诗咏性情”。皇帝每年五月到九月都要到东北老家去巡游度夏,张廷玉等人年年追随塞外,感受自然的风采,也出现一些性情之作。

让探花 退名画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长子张若霭参加殿试,雍正皇帝阅至第五卷时,觉得该卷字画端楷,文意绝佳,便拔至一甲三名(即探花),在场的大臣皆称评定公允。待折卷时,方知是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张廷玉得知后,立即奏请皇上换选他人。但雍正皇帝明确宣布,他所选拔非常公允,并非知道是大臣的儿子而有意甄拔。然而张廷玉仍再三恳允“以此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降为二甲第一名。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张廷玉让探花的故事,和其父六尺巷让墙故事一样为世人所感佩。

张廷玉笃爱长子张若霭。张若霭少年登科,书画皆精妙,尤善鉴赏。一日,张廷玉到一属官家,看到一幅名人山水画,十分欣赏,回家后,便在其子面前对那幅画大加赞赏。其子误以为父亲很想得到这幅画,于是擅自从那位官员家把画要来,挂于书房。张廷玉晚上归来见到了这幅画,大惊失色,责骂儿子:“我无介溪之才,汝有东楼之好矣。”意思说,你怎么随便夺人之好呢?其子跪着向父亲谢罪,旋即将画归还其主,张廷玉这才作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翰林院   清朝   雍正   乾隆   太庙   吏部   老臣   军机   大学士   侍郎   政治家   大臣   康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