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之后第一伟人,没有他赵国早已完蛋,有他在秦国岂能统一?

#古籍里的历史#

酷烈的先秦(16)

主笔:闲乐生朱晖

吴起死了,死的轰轰烈烈,然而在他倒下的地方,又有另一个改革家轰轰烈烈的站起,他的名字,叫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这个人,有点像春秋时候的齐桓公,风流倜傥,英气逼人,慷慨好侠;少年多舛,中期强横,晚节不保。

所以他的谥号叫“武灵”,威强澼德的“武”,乱而不损的“灵”。

与吴起一样,赵武灵王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且想要改革社会改变世界的历史人物,而最终,他们都被自己的改革理想所葬送。

而与吴起不同的是,赵武灵王的改革更伟大,更有历史意义,因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宏伟事业,代表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故近代以来,赵武灵王得到中国越来越多仁人志士的推崇与敬仰,而他晚年昏庸任性的历史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的扭转。

譬如,1903年,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梁启超就写了这么一篇文章《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大赞赵武灵王以鼓舞国人,其文曰:

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者,赵武灵王也!

呜呼,武灵王其犹龙乎?

使主父(赵武灵王)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而白登之金缯,甘泉之烽火,或遂不至为我国史污也。

赵武灵王王以其远大之政策,英鸷之材略,冒万险、犯万难,以实行军国民主义,卒能使贵族服其教,黎元化其俗。十年之间,四征八讨,使赵为当时一等国,扬我民俗声威于域外。前乎此者,为山甫、方叔之所不能及;后乎此者,为蒙恬、卫青之所不能几。

使武灵王而在今日者,德皇威廉第二瞠乎后哉!

商君者(商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

在今天河北邯郸市的火车站广场上,有一座威风凛凛的城市标志性雕塑,那就是邯郸人的骄傲,河北人的骄傲,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最乱的时代。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战国一线强国,并通过对魏国四十余年的战争,夺取了河东、河西大片土地(注1);齐国则经过邹忌变法与马陵之战,也稳居战国一线强国;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并在宣威之世励精图治,西取三峡与汉中,北则势力范围到达汝颍之间,然而由于变法不长的缘故,此时贵族势力已开始抬头,发展势头有所减缓,但总体仍能与齐秦一较长短,实力只在伯仲之间。而三晋的情况就比较糟糕了,基本都已沦为二线国家。如前所述,老牌强国魏国由于战略错误,西河之地被秦国所夺,又在马陵之战被齐国一盾痛扁,如今已经是日薄西山。韩国在申不害变法后,国势本已开始崛起,但一场南梁之乱,让韩国损失惨重,而申不害也在这年去世,使得韩国变法戛然而止;公元前339年,秦军又攻占了“城方八里,材士(步兵守军)十万”的韩国旧都宜阳(《战国策·东周策》),更使韩国一蹶不振,且从此再未能回到强国行列。

同为三晋,赵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春秋末年,赵氏本是三晋盟主,赵氏家主赵简子赵鞅与赵襄子赵无恤也都雄才伟略,他们用大亩制与免田税的制度收揽民心(注2),并大量启用士人官僚,甚至实行了的最早的军功爵制度(注3),发表了较早的成文法(注4),可谓引领当时社会变革新潮流的代表。而这也使得赵国在三家分晋时发展迅猛,分到了大量河北地盘,号称“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但是很可惜,赵襄子死后,赵国的统治阶层由于战略分歧而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北方派,主张向北方代地(即今山西大同及河北蔚县平原一带)与河套(即今内蒙古黄河河曲农业区与敕勒川草原一带)方向发展,一派是南方派,主张向南方中原方向发展,两派屡屡展开内斗,一百年间六次政变,一位国君被逐,两位公子被杀,两位公子亡命,这都大大消耗了赵国的国力,结果让魏国后来居上在战国初期成为了三晋老大。另外,这几次内斗中,胜利的一方往往是南方派,毕竟中原优渥的生活条件更加吸引赵国贵族,而赵国的都城也在这几十年间从晋阳一路南迁到中牟再东迁到了邯郸。

然而,南方派是错的,内耗严重的赵国在竞争激烈的中原混得并不好,虽然年年打仗(注5),但所得甚少,且往往偷鸡不成蚀把米,特别是公元前354年一场邯郸之难,赵国兼并卫地不成,反被魏国给打趴了,首都邯郸也被攻占长达两年,损失惨重,几乎一蹶不振。好在,后来魏国也被齐国和秦国打趴了,日益衰弱,这会儿总该轮到赵国讨回点便宜了吧?

然而这个便宜也不好讨,因为在赵国心口有一颗大钉子,埋了好久的大钉子。

这棵大钉子就是白狄鲜虞族所建立的中山国。这家伙,如芒刺一般杀入赵国心脏,仅东北角与燕国相交,其余领土与赵国犬牙交错,从而将赵国领土割裂为以农耕文明重镇邯郸为中心和游牧文明重镇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难以交通,必须穿越中山国境或绕道韩国的上党郡才能到达。这就使得赵国南北资源难以取长补短,只会互相牵制,从而大大阻碍了赵国的发展与对外扩张。

这个中山国不属于七雄之列,然而却比七雄还麻烦,在春秋时代,它就作为白狄盟主,长期与强晋交战,晋国灭了那么多戎狄,却对鲜虞始终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甚至让鲜虞在太行山中建立了一个国家中山国,后来魏文侯强大,派名将乐羊把它灭了,但魏国衰弱了以后它又复国了,不但复国,而且兵势越发强盛,拥有了兵车九千乘,后来还称了王。

正因为如此,战国这场好戏都唱了过半,赵国还是徒奈中山,窝囊又憋屈。更憋屈的是,这中山国在外交上非常厉害,郭嵩焘在《鲜虞中山国事表》中便说它“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由此而联合齐燕,动不动就跑来骚扰一下赵国,搞得赵国人心惶惶,睡觉都睡不踏实。

而就在这个憋屈到了极点的时候,赵国国君赵肃侯突然去世,他的小儿子赵武灵王赵雍小伙子即位了,当时他才十六岁,接过老爹的烂摊子,一脸茫然。

这一下可不得了,列强们盯着粉嫩嫩的赵小伙儿,口水滴滴答答都快流成河了。

魏、楚、秦、燕、齐五大巨头于是不约而同派来使者看望赵小伙儿,安慰他少年丧父的幼小心灵。

不过,老前辈们来看小侄子,怎能空手而来,他们各带了一万精兵,满脸和气,心怀不轨。原来,赵国此前三代国君敬侯、成侯、肃侯即位时,都爆发了公子夺位的斗争,五国带兵前来,就是要静观其变,看看能不能趁乱讨点便宜。

对于里面的这些猫腻,少年赵雍当然洞若观火:好一场刀光剑影的盛大追悼会,天下五大强国大军不远万里齐聚赵国怀念我父,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连周天子都无此礼遇,大家真是太给我老爸面子了。

当然,面对这些趁火打劫的巨头们,光耍嘴皮子是没用的;赵雍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虽小,却一点儿不好惹,惹毛有危险。

于是,在赵武灵王与托孤重臣肥义(注6)的领导下,一场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赵国救难行动展开了。

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国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并联合盟友韩国和宋国陈兵边境,威胁魏国后方。然后重赂越王无疆,使之攻楚;重赂楼烦王,使之击燕和中山;让他们后院着火。

紧接着,赵武灵王拉响红色警报,命令邯郸全城戒严,所有外国军队不得入城,否则格杀勿论。然后由赵国大臣率军护送各国使者入城吊唁。

好一个腾空转体一百八十度回旋踢,漂亮!

此时此刻,魏、燕、楚后方起火,赵全国精锐又云集邯郸,五大巨头见此情景,一下子退缩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小屁孩竟然如此厉害,如此强硬,看来是没啥便宜好占了,只好宣布本次联合军演成功闭幕,咱们撤!

谈笑间威胁灰飞烟灭,16岁的赵武灵王在战国舞台上的第一次表演,就展现出了自己早熟的政治智慧、出色的军事外交与危机处理能力。粉丝们疯狂的尖叫着,欢迎天下又一个很好很强大的人物闪亮登场。

赵武灵王的确具备成为一个偶像的所有特质,他青春年少、文武双全、风流潇洒、气度非凡,据史书记载,他肤色赤黑,龙面鸟嘴,鬓眉相连,胡须茂盛,胸肌发达,虎背熊腰,下体修长,上体魁梧,高大威武又霸气,还有钱有地位有理想,简直是少女们的梦中情人,黑马王子。

我们后面还要说到他喜欢探险,喜欢旅游,喜欢做梦,喜欢时尚,还会些小发明创造(据明代张岱《夜航船》的记载,“刁斗”就是他发明的),更重要的是,他还很痴情,很爱家,这样的新好男人,连我都有点动心,别说在电脑前的那些女粉丝了,是不是?

扯远了,我们接着来讲当时赵国的情况。

目前,赵国主少,内外不稳,当务之急,就是安定人心,再图发展。

于是,武灵王自称年幼,退居幕后暂不亲政;并任命宗室重臣阳文君赵豹为相,提升先朝贵臣肥义的俸禄,又设“博闻师”三人、“司过官”三人辅佐自己,最后,国中凡八十岁以上之德高老人,皆受“国老”名号,每月由国府致礼抚慰,可随时进言督察国政——这个意思,就是要敬老尊贤了。此前,赵国屡屡发生公子争位的内乱事件,赵武灵王必须降低姿态,以获取更多的支持,支持他做他想做的事情。

他在等,等待自己羽翼丰满的一刻,从而一飞冲天。

这个时候,“五国谋赵”的危机虽然已经暂时解除,然而,赵国的处境还是很糟糕——赵武灵王即位前两年,因秦国夺得魏国之上郡,即今陕北高原一带,对赵国太原盆地的领土形成威胁,故赵将赵疵西渡黄河,先发制人攻打上郡,却在黄河以西战败身亡,秦军趁机反攻赵境,攻取了太原盆地西面的蔺、离石等地。赵武灵王即位前一年,赵国将领韩举又被齐、魏击败,死于桑丘。

总之,在此之前,赵国跟其他六雄的战争,都是输多赢少,大家几乎都有点输习惯的意思了。

一个又小又穷又弱又乱的国家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呢?首要的一步就是不要去逞强,要低调,低调低调再低调。

于是,赵武灵王决定改变策略——咱不折腾了,咱与列强交好,谁也不去得罪,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一门心思搞经济发展,搞改革开放。

赵武灵王想安静,可他的老前辈魏惠王却不甘寂寞。自从魏国被秦国和齐国连番胖揍之后,便有一批魏国人开始重新审视当下的国际关系,努力学习鬼谷子的阴谋术与纵横术,于是魏人公孙衍、张仪等纵横家(注7)开始走上国际政治舞台,以其滔滔雄辩与诡谲权术搅动风云。而魏惠王也痛定思痛,开始重用纵横家,并大搞合纵。为魏国在秦楚齐三大巨头的挤压中谋求生存空间。

于是,在赵武灵王三年,即公元前323年,由魏相公孙衍牵头,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国相王”运动展开了。当时,战国之中,秦楚齐魏已相继称王,韩赵燕与中山这些二流强国则尚未行动,所以魏国提议,让魏、韩、赵、燕与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王位,以宣布各国完全独立主权及平等之地位,从而达成合纵,抵抗秦楚齐三大巨头强烈的推翻均势及谋求吞并之欲望。

然而,对于魏惠王的求盟,赵武灵王没答应,他居然没答应。

有没搞错,连比赵差多了的中山与燕都称王了,他干嘛不称王风光一下。

对此,赵武灵王的解释是:“无其实,敢处其名乎!”

没有这样的实力,怎么敢用这样的名分!赵武灵王当然愿意加入合纵,但他对“称王”这种出风头的事情一点儿不感兴趣。他不但不称王,反而从“侯”再自降一级,命令国人只能称他为“君”,一点儿霸气都没有的“君”(注8)。

赵武灵王的选择是明智的,赵国目前的第一要务是稳定、是和平、是发展,而不是傻傻跟在魏惠王屁股后面瞎起哄,那样的事情以后再说,等自己肌肉长结实了再说。

总之,赵国目前的战略就是和平外交,你们不打我,我也不打你们,咱们哥俩好。

而当前与赵国关系最铁的是谁?是韩国(注9)。好,那就让它更铁一点。

于是在第二年(公元前322年),赵武灵王主动与韩宣惠王在区鼠进行两国首脑会晤,敲定两国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就韩赵联姻的事宜敲定细节。不久,赵武灵王正式迎娶宣惠王之女为夫人,并正式亲政。

这显然是一场政治婚姻,一切都是在打外交牌,要说武灵王与韩女有啥感情,恐怕半点全无。但这就是一个君王的责任,无法选择,无法逃避。

不久,武灵王与韩女生下一个此生注定悲惨的小孩,赵章。一切,都是照章办事。

注1:秦国在崛起之初,军事战略目标相当有限,主要就是针对魏国。据陆鼎新统计,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22年45年间,除了和韩国打过两仗外,秦国进行的其他所有战争都是在东面与魏国开展的领土收复与争夺战。在这段时间内,秦、魏两国总共打了16次战争,并全部获胜。参阅赵鼎新著,夏江旗译:《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165页。

注2:见《战国策·赵策一》及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佚文《吴问》。春秋末年,赵氏为增加农民的耕地面积,命相国张孟谈“广封疆,发阡陌”,即废除小亩制(百步一亩),铲掉旧封疆,然后根据大亩(240步一亩)开阡陌,均地授田予小农。而晋国其余诸卿的亩制都比赵氏小,故同样农民授田百亩,其所得耕地面积要比赵小得多。至于阡陌则是田间小路,乃授田制集中规划的结果,一般来说,“亩二畛(田埂),一陌道。百亩为顷,一阡道”。此大亩与阡陌制度后被三晋与秦汉所继承,详见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秦《为田律》木牍及汉初《二年律令·田律》。至于田税,晋国其余诸卿都“伍税之”,即五分抽一的税制,且“置士多”(即剥削者多),而赵氏“置士少”,且“公无税焉”。当然,无税还有赋,税是禾字旁,也就是实物田租;赋是贝字旁,指各种人口、经营、商业之赋。赵国工商业远比农业发达,故常常只收赋不收税,人民负担较轻。文景之治时,汉文帝也曾免征田亩税十余年,而开放关禁,发展商品经济,与民休息,使汉朝迅速强大起来。

注3:赵鞅在铁之战攻打范氏、中行氏时曾对民众发表过一个激昂慷慨的军功制宣言:“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传·哀公二年》)

注4:贵族政治时代用的是秘密法和习惯法,“议事以制,不为刑辟”,遇到案件就由宗族族长或贵族官员临时酌处,说什么算什么。然而随着宗族组织的影响逐渐削弱,以及战争日益扩大化、频繁化,大量平民取代贵族参与战争,各国执政者才不得不为取得国内人民的合作而作出让步,即设立清晰明确的法条,并将之公布于众,以官民共守的准则换取人民的合作。第一次是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第二次就是公元前513年赵氏家主赵鞅“铸刑鼎”,从此以后,权移于法,本来法律只是贵族镇压下民、专凭自己意愿的处罚法则,从此变成人民接受其治理的协约,其历史进步意义无异于罗马公布《十二表法》。所以孔子见此,深感封建等级制度的崩坏,不由哀叹道:“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毕竟法律讲究公平而不辩亲疏贵贱,实在有损儒家的“亲亲尊尊之道”。而这样的儒法论争还将在后来的历史中听到回响,并随着民众的“自主权”增加而一再上演,时辩时新。参阅陈启天:《法家述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9第40期,840-848页;以及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64页。

注5:据统计,赵敬侯在位十二年(前386年-前375年),共打了十三仗;赵成侯在位26年(前375-前350年),共打了23仗。

注6:此人乃白狄之肥族人的后裔,对游牧民族的情况十分了解。

注7:用今天的术语,也可以称为“现实主义外交谋略学派”。参阅叶自成、庞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2期。

注8:“君”一般指附庸于大国的小诸侯,地盘较小,且没有朝拜周天子的资格。事实上,赵武灵王一生未称王,他先称“君”,后称“主父”,我们常说的“赵武灵王”其实是他死后赵国君臣对他的追谥。

注9:韩国与赵国拥有悠久的传统友谊,当初赵氏孤儿事件,如果不是韩氏帮忙,赵氏家族早就完蛋了,而赵氏一向知恩图报,所以历代与韩氏联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秦国   晋国   魏国   国君   山国   邯郸   中山   韩国   黄帝   公元前   伟人   战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