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恢复袁术称帝时都城之名并设寿春市研究分析

但凡看过小说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知道一个城市,这就是袁术称帝的地方即都城寿春。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了解,其实寿春不仅仅是袁术称帝时期的国都,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寿春曾经四次作为都城而存在。第一次当都城是在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自新蔡迁到下蔡立国。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证实,下蔡城与寿春古城高度重叠,不是以前记载的凤台,这是寿县历史上第一次为都城。第二次成为都城是在公元前241年,春申君黄歇率领赵、魏、韩等国兵马合纵进攻秦国,被秦军所败后,楚考烈王将都城迁往寿春,称郢都,这是寿县历史上第二次为都城。第三次成为都城是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被杀,汉高祖刘邦封自己的儿子刘长为淮南王,定都寿春。第四次为都城是在公元197年,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袁术称帝,建号仲氏,都城就确定在寿春。

于是就有很多人很好奇地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历史上如此重要且大名鼎鼎的城市寿春为什么消失了呢?如果没有消失,那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也跟北魏都城邺城一样已经变成了遗址或小村庄呢?其实寿春并没有消失,而是改名成了寿县,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的县城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寿春城。因此,有网友建议将寿县恢复历史古都名寿春改为寿春县。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研究分析寿县更名寿春县或寿春市(或寿州市)的可行性(其实由于寿春县城距离淮南市中心城区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区很近,所以寿县更应该撤县设立淮南市寿春区)。

一、寿县的基本情况

寿县是安徽省淮南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会合肥市接壤,与国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邻。寿县全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万亩,下辖25个乡镇,另设有1个开发区、2个农场。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38.2万人,常住人口83.09万人。2022年寿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59.9亿元。寿县实现财政收入26.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亿元。

寿县别称寿州寿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县由于是古城,所以寿县古城就是寿县历史的见证。寿县古城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现城内总面积3.65平方公里。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是中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

寿县古城古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

二、寿县历史沿革

寿县的历史十分悠久,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三国时期的寿春城虽为魏地,但是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接受令尹春申君的建议,“东徙都寿春”,寿春即今天的寿县。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将江东也即今天的上海、苏州、无锡一带,列为春申君的封地,春申君黄歇因此成为历史上开发上海的第一人。春申君 “治水入江,导流入海”, 功绩卓著,黄浦江因此又被称作黄歇浦、歇浦、春申江、申江。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楚国接受春申君建议迁都寿春,寿县才有了历史上第一次建都的荣光;春申君受封江东,大上海才得以走出蛮夷,成就了今日世界大都市的辉煌。寿县和上海,共受惠于春申君;寿县和上海,又同因春申君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不饮一江水,也是一家人。

“楚山重叠矗淮濆,堪与王维立画勋”。900多年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以这样优美的诗句,盛赞寿县山川之秀美。寿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历史上曾四次为都,历代设州置府,名噪江淮,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所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特色,享誉海内外。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秦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今淮南市),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三国时,江淮为战冲,寿春为魏淮南郡治所,兼扬州治所。西晋初,徙扬州治所于建邺(今南京)。永嘉时划扬州西部地区为豫州,寿春为淮南郡治所,隶于豫州。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将兵攻占寿阳,淝水之战晋师大破秦兵,收复寿阳。

南北朝时,宋改寿阳为睢阳,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齐取代宋,复称寿阳,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称寿春,为扬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梁克寿春,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并析寿春南部地置安丰县。东魏据淮南,寿春复为扬州治所。北齐代东魏,扬州刺史镇寿春;及陈,复以寿春为豫州治所。北周拔寿春,为扬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台尚书省,治所寿春;次年灭陈,改行台省为寿州总管府。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淮南郡,寿春为郡治所。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为寿州,隶于淮南道,领3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寿州为淮南郡,领5县。乾元初再为寿州,隶于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都扬州,寿州为吴国地。

五代初,吴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寿州忠正军节度使。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南唐代吴,以寿州置清淮军节度使。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拔寿州,置忠正军节度使,徙军治、州治于下蔡,称北寿春,原寿州地称南寿春。北宋太祖时,寿州(治下蔡)隶于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府治所在北寿春(下蔡),领5县,南寿春为其一。

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寿春、安丰,下庐州,宋军克之。次年,宋金相约以淮河为界,淮北属金。金以下蔡为寿州,置防御使,隶于汴京路(后改称南京路);宋则置安丰军,军治在安丰县,寿春隶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复置寿春府,隶于淮南西路,寿春为府治,领4县,兼制安丰军。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改寿春府为淮南西路安丰军,治所寿春。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复下淮南,占寿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议和,仍以淮水为界,寿春归于宋。

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次年改寿春为散府,领3县。二十八年复为总管府治,领1州、5县。元至正二十四年、宋(韩林儿)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据江淮称吴王,遂以寿春为寿州治,隶于临濠府(后更名为凤阳府,治今凤阳县)。

明代寿州属南直隶凤阳府,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寿州直隶于京师中书省。四年,省寿春、安丰、下蔡三县,合并为寿州,领2县,隶于中都临濠府(后改为凤阳府)。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迁都北平府(迁都后更名为顺天府),凤阳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寿州属江南省凤阳府,领2县。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凤阳府隶于左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称安徽布政使司,仍驻江宁(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县政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定寿州为散州,不领县。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置寿春镇总兵署于寿州城,制两淮军事。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迁省会安庆,为抚院的属衙(称藩台衙门),州、府均听命于抚院。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徙凤台县治于下蔡镇,原治所辖州城6坊还属寿州;同年,安徽置3道,寿州隶于凤颍六泗道(后改为皖北道)凤阳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道府,改寿州为寿县,直隶于安徽省。3年,复置道,寿县属淮泗道(治凤阳县)。17年撤道,复隶于省。21年10月,寿县划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寿县;27年12月改属第三区,专员先后驻立煌(今金寨)、六安;29年冬,第三区改为第二区。

1949年元月,寿县和平解放,军管时期受中共江淮区党委二地委领导;同时,以寿县瓦埠湖以东与合肥、定远县毗连地区建置寿合县。2月,军事管制委员会撤销,民主政府成立,寿县改隶于皖西行政公署;同时将凤台县所属的城北各山村划归寿县,置八公、北外2乡。6月,撤寿合县建制,原划出的瓦东地区仍归寿县;寿县隶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专区。

1958年12月,析寿县真武庙至正阳关一线以南、瓦埠湖南部以西地区建置安丰县,县治设石家集,隶于六安专区;其余地区仍为寿县,改隶于淮南市。次年4月撤安丰县,地复入寿县,寿县再隶于六安专区。1965年7月将寿县东部的下塘、杨庙、水湖、杨公4区划交合肥市长丰县。

三、寿春城市的位置研究

寿春作为一座古代名邑,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春秋吴楚战争中,这一地区恰处两国间东西军事要冲。在吴楚反复争夺中,它初步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后又在蔡文化影响下,得到一些发展。入战国后,寿春地区为楚所有。随着鸿沟的开凿,南北水路交通的进一步通畅,这儿又成了南北交通要道,因而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战国末年,它终于建邑,并成为廷国都城,成为一个政治上、经济上都十分重要的大都邑,这正是历史的机球带来的一种历史的必然。

读旧史志材料,知寿春初址有三说,一为寿县县治说,一为位今寿县城西四十里说,一为今寿县西南四十里之丰庄铺说。现在,众家渐趋一致地认为,寿县县治说较为可信。探其具体方位,当在今寿县城东南,包括今县城之一部。

作为一个地方经济、政治区域,自先秦以来,寿春的政治、经济重心,一直在包括寿春故城在内的北部沿淮地区。这一带状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与古淮河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它现在地处淮河以南,然而在春秋战国以至更早的时候,这一地区却可能位于淮河以北。

寿春地区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春秋末年蔡迁州来以后。从此时直至战国结束,寿春由不名于经传到建邑,到成为楚名邑,最后成为楚国都,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都是十分显著的。寿春建邑后,很快上升为一个大都会。寿春更多地接受了来自楚国中心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关于将寿县恢复成寿春市或寿州市的设想

寿县自秦代建县开始名字是寿春县,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寿县这个名字是从1912才有的,“寿县”之名只有100年时间。因此,相对来说,寿春是真正的千年古县,而寿县这个名字毫无特色,无法显示寿春大地的历史底蕴。寿县作为单字县在打造知名度,联动历史典故方面也乏善可陈。

改革开放以来,以安徽为例,多年以来各个城市崛起都把名字改回来了,寿县可以拿回寿春的名字。比如滁州、亳州、宿州等地级市都从滁县、亳县、宿县改回了本名,这些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寿州改寿县至今未恢复本名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寿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应该命名为寿春县,并撤县设市后应定名为寿春市或者寿州市,作为市辖区应定名为寿州市寿春区或者淮南市寿春区。

恢复一座城原本的名字,既是尊重历史,也是扩大城市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不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绝佳手段。一个“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一个世界热兵器发源地,一个楚国的最末代首都,一个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园林之城,一个作为南北王朝分界线决定中国上千年命运的地方,现在是时候为自己正名,恢复自己原本的繁荣了。因此,建议将寿县恢复寿春或寿州之名,更名为寿春县或寿春市,又或者更名为寿州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寿县   淮南市   都城   寿阳   凤阳   淮河   淮南   安徽省   扬州   公元前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