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中国饭,砸中国人的碗?马立诚为何大逆不道,否认南京大屠杀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面具之下皆是丑恶嘴脸!

称爱国者是“暴民”,否认日本在南京的暴行,掩盖日本的罪恶......

这位人民日报的前主编,到底什么来头?

日本人二战期间在我国犯下滔天罪行,他们没有被冠以暴民的称号,甚至不用为此道歉,反而我们正视历史,铭记历史,敦促日本道歉的爱国者都成了暴民。

这等言论是何等的荒谬,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那么,这些言论究竟是怎样躲过审核流出的呢?

人民日报前主编

这位发表反智言论的人民日报前主编名叫马立诚,于1946年出生在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马立诚的父母钟爱阅读,更热心于收藏图书,因此马立诚家的藏书十分丰富,足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而马立诚从小受父母,受家庭氛围的影响酷爱阅读。

而且马立诚的父母双方都有固定工作,家庭收入稳定,马立诚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马立诚在围着火炉,手捧读本,安静地阅读。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和泥巴打闹时,马立诚在知识的海洋畅游!

从书籍文字堆砌的童年,我们可以预见到马立诚日后的人生注定不会平庸。但是我们没能预见到马立诚从上学开始就表现过人不平庸,

马立诚知识储备丰富,表达能力超群,读写能力超众,成了同学争相羡慕的对象,老师表扬的对象。

在学校的马立诚简直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但是马立诚并没有在众人的追捧中迷失自我,自鸣得意,不思进取,反而愈发刻苦用功,不断进步,还励志长大做一名新闻记者。

胸怀新闻记者的梦想,马立诚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走出中学的大门,正当他要施展才干,大展宏图之时,时代的浪潮无情的淹没了他的梦想,冲淡了他的热情。

当明白在时代的大流面前,个人微不足道,当接受自己不能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时,马立诚的内心应该是绝望的吧?

纵然内心悲愤不已,但是马立诚并没有顾影自怜,自暴自弃,而是勇敢面对疾风,选择到中学做一名老师,继续以文字为伴,完美诠释了“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马立诚本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儿时梦想真的就只能是个梦想了。不想反转来得那么快!

1977年高考恢复,马立诚忽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改写命运的大好时机,于是果断放弃学校的工作参加高考,最终顺利考进武汉大学历史系。

马立诚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这一生还能重新步入校园。

重新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一切是那样的新奇,校园里的一花一木对于马立诚而言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当然最吸引他的还是武汉大学的图书馆。

马立诚自进入大学起,整日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

就这样,大学四年匆匆过去,马立诚的阅读表达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而且这四年间,马立诚在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且他的文章因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吸引了不少读者,他也因此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不仅如此,大学毕业的马立诚还顺利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实现了他做一名新闻记者的人生理想。

但是,少年得意没多久,马立场便放弃心爱的新闻工作,远走他乡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否认南京大屠杀

马立诚在中国青年报任职期间,因工作表现突出,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没过多久便被调任到人民日报供职。

这让从小励志做新闻人的马立诚欣喜若狂,工作也更卖力。针对国内外的热点话题都给予了很中肯的评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这时马立诚开始发挥新闻工作者的作用,展开深入调查,极力支持改革开放,并将他的调查成果集成著作——《交锋》。

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热议,甚至还一度流传到台湾。

此时的马立诚是优秀的新闻人,是坚定的爱国者,但是很快马立诚对外的形象遭到了人们的质疑。而这一切都起因于马立成赴日交流访学。

2002年,马立诚再次因工作出色获得去日本学习的机会,马立诚自然很珍惜这次机会,他的访学也很顺利。

但是人们发现,马立诚访学前后仿佛判若两人,前后对比明显,当然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马立诚的文风上。

人们发现归来的马立诚撰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媚日”的气息。

起初这股气息并不浓烈,更多的时候体现在马立诚极力赞扬日本人的“礼貌”和“人性”方面,丝毫不掩饰对其的欣赏和热爱,如果不是熟悉马立诚的读者,恐怕都要认为文章是日本人写的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马立诚的亲日媚态越发可耻。2002年2月他出版了《对日关系新思维》一书,书中的观点将他的亲日嘴脸展露得淋漓尽致。

面对人神共愤的南京大屠杀,他居然大言不惭的否认。

他认为南京大屠杀是战争的必然产物,与种族灭绝这等惨绝人寰的行径扯不上关系,也不应该用“屠杀”来形容这一事件,还以三十万这个数字不确切为由替日本人开脱;

面对中日两国的关系时,他恬不知耻地说道,两国邦交已经正常化,民间不应该对日本政府持敌视态度。

两国无论是官方来往还是民间交流都应该一致向前看,不必纠结于过去,日本也不必为此道歉,中国也不必执着于此。

如此疯狂不知耻的言论一经流出,立马遭到人们的抵制。

人们纷纷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对马立诚展开猛烈的批评,甚至向人民日报写信打电话要求开除马立诚的公职。

如此不分青红皂白,肆意篡改历史的人,怎么有资格在官方媒体部门工作?

很快,马立诚就被解聘,但是马立诚并没有因此而收敛,反而移居到“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岛国,继续发表他的反智言论。

为防止他妖言惑众,误导大家,我们便仔细了解一下南京大屠杀!

铭记南京大屠杀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同年8月起,我国抗日军民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在我抗日军民的奋力抵抗下,日本侵略者迟迟没有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攻下上海。

于是改变作战策略,采用侧翼机动的方式从杭州湾登陆,日本侵略者的兵力激增,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无奈之下国民党方面只得下令撤退,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

此时,尝到甜头的日本侵略者把目光投向了国民党的首府所在地南京,南京岌岌可危。

国民党方面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南京的弃守问题,其中有不少人主张放弃南京,只有唐生智认为南京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大到影响国际观瞻,小到是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总之给出的理由很充分,最终国民党方面决定象征性的保卫南京。

这守城任务自然落到了唐生智头上。

于是唐生智临时集结起一支约十万人的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刚从上海撤退下来的残余部队,还有不少是未完成训练的新兵,开始了南京保卫战。

我们似乎从这支部队的组成就能看到守卫的结果,果不其然,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入南京城,开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2月15日,日本侵略者将放下武器的我国军警人员集体押解至汉中门外,排成行用机枪扫射,死难者约三千多人,幸免于机枪扫射的,连同中枪者一起被焚化。

是日晚,被押往鱼雷营的平民百姓及投降的我国军警一共九千多人又遭到日军的疯狂屠杀。

此外,宝塔桥,中山北路两地先后还有三万多人惨遭日军毒手。

这仅是日军攻入南京的第三天,保守估计仅一天之内就有四万人丧生。

12月18日,日军将从南京城逃出的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约五万七千多人驱赶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扫射,之后用煤油毁尸灭迹,掩盖其罪行!

日军占领南京后,发起的大大小小的屠杀行动不计其数,粗略计算大约有三十万人蒙难。

这个庞大的数字诉说着日本侵略者的人伦泯灭,更诉说着三十万死难者的冤屈。

三十万中国军民啊,这是一个何其可怕的数字,可怕到令人毛骨悚然,这又是一个何其令人愤怒的数字!

然后就是这样铁证如山的事实马立诚还妄图否认,我们怎么可能允许?

三十万中国死难者不会答应,十四亿中国人更不会答应这样荒谬的言论在公众视线里跳跃!我们势必要与这种言论抗争到底!

结语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的悲剧,是全体中华儿女永远心口永远的伤疤,我们会永远铭记,同时我们也一定会同试图否认篡改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势力抗争到底,绝不妥协。

直到这部分人承认南京大屠杀,并公开道歉;对于类似于马立诚这样的言论及行为,我们也一定会抵制到底,绝不姑息。

对于他们这样的行为及言论的宽容,无异于与侵略者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无异于对三十万死难者冤魂的再次凌迟,无异于对战争的纵容,无异于对全人类良心的欺骗!



本文由“趣知史馆”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死难者   人民日报   大逆不道   侵略者   新闻记者   南京   日本人   日本   日军   中国   言论   中国人   工作   马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