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死局,无解

#古籍里的历史#

(安史之乱 唐朝衰败)

从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坛上,宦官就开始逐步掌权。

中晚唐藩镇割据,武将动不动就造反起义,动不动就给皇帝下脸子,皇帝当然不会信任他们,文官们老弱病残,济济无用,皇帝更指望不上,所以皇帝自然而然就会把权力向宦官倾斜。

作为封建时代的特殊产物,天家皇权的附庸品,大唐天子的家奴,宦官似乎就是为了皇帝而存在的,而且他们的命运和皇帝息息相关,往往荣辱与共,关系那是不一般的紧密。

皇帝想要通过扶持宦官来保障自己的皇权,本质上这无可厚非,但放权给别人这种事儿,他历来都是技术活儿,玩不好,必然砸。

你放权给大臣,整不好大臣就变权臣,你放权给皇后太后,整不好就培养出个外戚家族,你放权给武将,整不好就闹出来个安禄山第二,那么同样的道理,你放权给宦官,那就有可能制造出超级大权宦。

而且,唐朝的皇帝不仅把权力下放给了宦官,还把禁军的指挥权也给了宦官。(唐德宗)

朋友们,禁军,那就是负责守备京师的军队,数量多的时候有十多万人,少的时候也有三四万。

你给宦官行政权还不算,你还让他们指挥军队,你这不纯纯是在玩火吗?

(唐文宗 李昂)

果然,后来宦官势力越来越大,大到无以复加的那种,唐朝后期,大宦官刘克明竟然直接动手把唐敬宗李湛给杀了。

德宗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敬宗是唐朝的第十四位皇帝,敬宗死了之后,宦官们拥立了新皇帝唐文宗李昂为新帝。

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

这个谥号的含金量那是很高的,所以说唐文宗他也不是个一般人,虽然说他是被宦官拥立的,但是皇帝内心里对这些宦官并不服从,一直想要铲除权宦,掌握主权,还大唐天下一个寰宇廓清。

文宗治下有俩大臣,一个叫做李训,一个叫做郑注,这俩大臣福至心灵,知道皇帝有反抗之心,想要帮皇帝干一票大的。

李训和郑注虽然都想要消灭宦官势力,但是这俩人之间,也暗自有小算盘。

一开始,李训和郑注的计划,是这样的:

郑注是凤翔节度使,属于地方长官,他在地方上还能调动些兵马,所以郑注要在凤翔挑选几百名好手,携带武器,然后由凤翔进入京师。

外地的武装当然不可能轻易进入京师,但是当地的情况是,宦官势力里有个叫做王守澄的宦官领导死了,朝廷宽宥,打算把王守澄给埋了,还要给他风风光光的办个葬礼,那么郑注就可以向唐文宗请命,说我这几百好手不是来京城闲逛的,而是可以临时充当宦官王守澄丧葬仪式过程中的礼仪亲兵,也算是我郑注的一份心意。

(李郑合谋)

王守澄办葬礼,是在郊外一个大院子里举行的,到时候朝廷里有头有脸的宦官都会来参加,他们前脚来,后脚郑注把门一关,葬礼上的亲兵秒变刽子手,直接就把这些宦官聚而歼之,消灭了这些骨干成员,宦官势力自然土崩瓦解。

这个计划,说实话有点朴素,和历史上那些“埋伏三百刀斧手于帐后,以摔杯为号”的计划没两差,不过,虽然毫无新意,但在当时来看,却是一个十分保险,只要宦官们上当就万无一失的计划。

敲定计划之后,郑注就回凤翔去安排人手了,但京城里的李训却有点不是滋味。

因为,在这个计划里,他郑注出人出力,他是主角,事成之后他是首功,皇帝肯定要重用赏赐他啊。

郑注被皇帝重用了,那么自己这个丞相的位置,可就有点不牢靠了。

思来想去,李训认为既然是要全歼这些宦官,那晚歼不如早歼,自己干脆抢在郑注的前头,在京师里就把这群宦官给灭了,这样首功不就是自己的了?

所以,李训干脆绕开了郑注,自己又拉了一帮大臣,打算先下手为强,提前就把事儿给办了。

大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壬戌。

大清早,唐文宗李昂在京师长安大明宫中的紫宸殿召开了早朝。

在这场早朝上,第一个发言的人,是金吾卫大将军韩约。

(金吾卫 韩约)

我们要知道,金吾卫大将军这个官职你听起来好像很威猛炫酷,但其实,他并不是什么高级武将,通俗一点说,韩约就是大明宫保安队的保安队长,级别很低,在场随便哪个官员拉出来,也能把他压的死死。

封建王朝,是靠着几百个,几千个文人来治理天下间数以千百万的农民的,一个王朝每天所发生和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每件事都要在早朝上讲清楚,那不是累死大臣,就是累死皇帝。

所以,为了实现强而有力的管理,朝廷主要还是要抓礼仪。

封建时代,什么是礼仪?礼仪就是尊卑有序,礼仪就是朝廷体统,礼仪就是帝国的体制。

在这种礼仪的约束下,大小官员要循规蹈矩,遵守既定的秩序。

因为,早朝就是一个王朝对全天下进行管理的缩影,同时也承担着为天下人做表率的功能。

所以,大臣去上朝,绝对不是每天去开个例行会议那么简单,穿什么衣服,谁站在哪里,怎么发言,谁先发言,那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大臣上朝的时候更要正襟危站,磨牙打嗝放屁那都是大罪过,拉出去砍头都不过分。

皇帝还没说话,你一个保安队长你就抢先发言,很显然是有问题的。

韩约抢先发言还不算,他发言的内容,也很诡异:

《资治通鉴》:“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卧递门奏讫。”

韩约说,我们保安室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天晚上发现有甘露降临,这是大吉之征兆,所以我一定要和皇上您报告。

(天降甘露)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韩约说的这个“降甘露”,意思就是说,有很多很多露水落到了石榴树上。

古人认为,露水是天地凝华而成,而往往世外高人又好餐风饮露,所以通常这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而且如果能饮用这种露水的话,也一定会延年益寿,比如古代那些喜好吃丹药的皇帝们,他们炼丹肯定不用自来水,而都是用这种露水。

但其实,降甘露这种事儿,又不是什么火烧眉毛的军国大事儿,你韩约犯得上违反朝堂秩序越级报告吗?

您还别说,还真至于,因为所谓皇权神授,皇帝就是神的儿子,神的意志,天地万物则浑然一体,世间法则也运转不停。

皇帝身份的合法性,很多时候靠的就是天降祥瑞。

什么百鸟朝凤啊,什么枯木逢春啊,什么荒井涌泉啊,这都是祥瑞,这都代表了天上的神灵对地下的皇帝的认可。

所以,唐文宗一听这事儿,他也没计较韩约不符合礼仪,而是表示这是好事儿,应该庆贺。

眼见皇帝一开心,李训立刻趁热打铁的表示,既然是好事儿,那皇帝就应该亲自去后院看一看这祥瑞是怎么回事儿。

唐文宗当然想去看看,但是作为皇帝,他架子他得拿起来,那不能说大臣们起哄让他去他就得去,皇帝有时候得抻一抻大臣,所以唐文宗自己没动,而是派了几个大臣,让韩约领着他们去看一看。

大明宫,那是很大的,韩约说甘露在后院,那不是咱们家的后院,走两步就到了,所以大臣们去一趟挺老长时间才回来,回来之后,他们对皇帝说,甘露这个东西,咱也没看过几回,所以我们也不能确定这到底是真祥瑞还是假祥瑞,所以皇帝还得再派人去鉴定鉴定。

(权宦 仇士良)

这一回,唐文宗别有深意的派出了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让他俩带着一票小太监们再去验看,当然,还是韩约陪同。

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属于是宦官领导,他们手握禁军大权,皇帝要消灭的,就是这俩人。

仇士良和鱼弘志这俩人说聪明,也挺聪明,不然他们不可能爬到这么高的位置上,还能成为制约皇权的存在,但是皇帝派他们去查看甘露这个事儿,他们还真当回事儿,一无防备,二无戒心,直接带着人就去了。

因为什么,因为已经有人看过了,在这个过程中,刻意感和故意感已经消失了,宦官们觉得,让他们去验看甘露,那就是个随机事件。

宦官们前脚刚走,丞相李训立刻叫来将军郭行余和王璠,让他们立刻带兵包围韩约所说的宅院,配合早已经在宅院里埋伏好的士卒们,合力诛杀权宦。

事到如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所谓韩约奏报有甘露,其实是李训在得到了皇帝的同意之下设的一个局。

不过很可惜,计划他往往赶不上变化。

设局之前,一帮人商量的挺好,但现在关键时刻,王璠却临时起了退意,有点害怕了,所以只有郭行余一个人带兵去了。

郭行余一个人在庭院外本来兵力就少,而韩约这个人陪着这帮宦官们在庭院里边,他也有点紧张,大冬天的冷汗直流,仇士良说韩将军你怎么这么慌乱啊,怎么还流汗了呢?韩约还支支吾吾的答不上来。

正巧这个时候,冷风骤起,直接就把庭院四周的帐幕给吹了起来。

这么一吹,坏了菜了,因为帐幕后边埋伏的士兵全都被仇士良给瞧在了眼里。

老狐狸仇士良一看,知道这是中计了,撒腿就跑,一帮宦官们更是紧紧跟在仇士良的后边百米冲刺,不一会就跑了个一二干净。

那你说外头的郭行余为什么不围追堵截呢?不是他不堵,而是这庭院七八个门,他那点兵力,他实在是堵不过来。

一场原本天衣无缝的瓮中捉鳖,就这么成了煮熟的鸭子水上漂。

仇士良逃跑,他不是乱跑,而是有计划的跑,他在跑的这个过程中,立刻就想到,肯定是丞相李训那个老小子联合皇帝对付自己,所以很快又想到,李训既然能差动韩约,那么就说明他能掌握一部分京师安保的力量,现在撕破脸了,自己这么乱跑不是办法,所以他马不停蹄,立刻就奔回上朝的地方,一群宦官回来之后二话不说,抢步上前,直接就把唐文宗从皇位上拽了下来,扶上乘辇,挟持着开始往内宫里退。

只要掌握皇帝,就能掌握主动权。

(宰相 李训)

李训一看仇士良挟持着皇帝逃跑,一个飞扑就拽住了唐文宗的乘辇,想要把皇帝给夺回来。

这个李训一介文官,在此时却可以说是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他用尽全力,被乘辇一路拖行,从紫宸殿拖到含元殿,从含元殿又一直拖到宣政门,死活是不肯放手。

因为李训明白,大臣们计划诛灭宦官的行为已经失败,那么宦官们必然会对大臣们进行打击报复,宦官掌握禁军,他们很有可能在接下来指挥禁军对大臣进行屠杀,而能阻止这场屠杀的唯一方式,就是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禁军敢杀大臣,但是他们不敢不听皇帝的号令,只要皇帝处于可以发声发言的状态,他一句话呵退禁军,情况就能转危为安。

但是没办法,李训毕竟人单势孤,他正死拽不放手的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宦官上来就是砰砰两拳,他一个没留神手一脱,身子滚到路边,宦官们眼疾手快,架起皇帝就跑,直接就把皇帝软禁到了内宫里。

皇帝被控制,无法再发号施令,仇士良终于松了口气,随后立刻命令禁军入宫,开始进行几乎无差别的屠杀。

六百多号大臣命丧当场,五百多号大臣株连至死,宫里的屠杀结束之后,禁军又出宫搜捕,又导致一千多无辜百姓受难。

当时的场景,那真可以说是血溅黄门,兵交青琐,尸横遍野,流血满地,哀嚎频起,景况当真是令人悚惧。

(甘露寺之变)

这一场屠杀死的大臣实在太多,以至于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压根就不剩几个人了。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呐。

唐文宗想不到,这些他曾经打心眼里瞧不起的家奴和仆人,有一天会将属于他的帝国精英们屠戮殆尽,而李训更加想不到,自己为了冒进争功,居然会导致了如此惨烈的血案。

《新唐书》说,李训浮躁寡谋,郑注斩斩小人,司马光评价李训是穷奸究险,为取将相。

史家批评这俩人批评的很多,但是罕见有批评唐文宗的。

的确,唐朝后期的皇帝里,唐文宗已经算是很优秀的那种,只是不知道,当年李训死死拽住天子乘辇被拖行的时候,那个坐在轿子上的皇帝,在想些什么呢?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这过不去的过去,也终于成了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凤翔   死局   大唐   禁军   宦官   京师   甘露   大臣   唐朝   事儿   皇帝   礼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