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定陆军大臣时,近卫文麿为何放着诸多大将不用,偏选个师团长

近卫文麿的决策:临阵换将的背后有何秘密?1938年6月,正在中国战场上嚣张跋扈的侵华战犯板垣征四郎突然接到了回国的调令。然而,这个调令却并非他预想中的“贬职”,而是邀请他回国担任陆军的首脑,发出这个调令的人竟然是日本首相近卫文麿。那么,为什么近卫文麿会在这个时候做出“临阵换将”的决定呢?他的这一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本文将揭示近卫文麿的背景和他的决策背后的考量。近卫文麿是一位狂热的法西斯主义推行者,也是日本侵华的罪魁祸首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三次登上首相的宝座,是日本国内的“不倒翁”。与其他一些“短命首相”相比,他之所以能够长期掌权,主要靠的是他的性格和家族背景。近卫氏是日本的“五摄家”之首,而近卫文麿则是家族的第30代当主。侵华战争爆发前夕,他被选为继任者,主要是因为他拥有“贵族身份”,能够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然而,他上台后不久,卢沟桥事变发生了,这使得他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本不支持扩大事态的立场,同意向华北增兵。这种立场的转变让他感到被架空,他曾抱怨称:“陆军大臣杉山元靠不住”。

在南京沦陷前,他曾试图通过德国驻华大使展开调停,但最终被陆军横插一杠,导致国民政府放弃与日媾和的想法,转而全面备战。徐州会战结束后,近卫文麿决定不再继续战斗,而是将注意力转向苏联这个日本的头号敌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决定清除内阁中的强硬分子。在确定了清除内阁的决定后,近卫文麿需要选定一个新的陆军首脑。初步选定的三个人选分别是寺内寿一、柳川平助和石原莞尔。然而,在仔细斟酌之后,他发现这三个人都存在问题。寺内寿一曾担任过陆军大臣,但为人贪图战功,是坚持对华强硬的代表人物。

柳川平助因参与南京大屠杀而臭名昭著。至于石原莞尔,虽然他的主张与近卫文麿相符,但他曾公开表示“灭日本者必近卫”,因此近卫文麿也不敢提拔他作为陆军首脑。最终,近卫文麿选择了板垣征四郎。然而,板垣征四郎的表现并未达到近卫文麿的期望。在张鼓峰事件中,他的妄动导致被裕仁天皇责备。而在武汉会战中,他超越国力发动了战斗,结果付出了伤亡二十多万人的代价,却只得到一座空城。这些事件导致近卫文麿受到众人的嫌弃,最终他选择辞职。尽管板垣征四郎继续担任陆军大臣,但他的地位也变得边缘化。

二战结束后,近卫文麿自杀,板垣征四郎则被送上了绞刑架。近卫文麿的决策引发了人们的猜测和议论。他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临阵换将”,主要是考虑到日本与苏联的对抗。他意识到,如果将百万大军消耗在中国战场,最终的赢家将是苏联。因此,他决定寻求与国民政府的妥协,以便能够集中力量对抗苏联。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清除了内阁中的强硬分子,选择了板垣征四郎作为新的陆军首脑。然而,板垣征四郎的表现并未达到他的期望,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台和板垣征四郎的失败。

通过对近卫文麿的决策背后的考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日本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艰难决策。然而,他的决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导致了战争的继续和日本的失败。这对于近卫文麿和板垣征四郎来说,都是一种悲剧。回顾历史,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辙。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近卫文麿会在这个时候选择“临阵换将”呢?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背后隐藏着日本与苏联对抗的考量,同时也反映了近卫文麿对日本国家利益的追求。

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历史事实保持清醒的认识,努力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你对近卫文麿的决策有何看法?你认为他的决策是否明智?欢迎留下你的评论和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卢沟桥   大臣   苏联   调令   师团   国民政府   内阁   日本   首脑   首相   大将   强硬   陆军   卫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