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时间,为什么乞丐突然“消失”了?3大原因让大家看清真相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在前几年的时候,我们还会时不时的在街上看见一些以乞讨为生的人。

他们衣衫褴褛的跪在大马路上,希望来往的路人可以赏一点饭钱。

可是如今,我们却很少看见“流浪汉”的身影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乞丐的出现

乞丐,一个存在了千百年的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化。

在古代,乞丐大多起源于天灾人祸,一场灾难足以使一个家庭失去生计,沦落到要在街头要饭。

这些古代乞丐衣衫褴褛,牙齿松动,满面风尘,唯有依靠路人的施舍才能勉强填饱肚子。

他们通过哀求的眼神和佝偻的身形来博取过路人的同情,虽然生活艰难,但没有奸诈欺瞒的意图。

中国古代的故事中常出现这类身世坎坷的乞丐形象,比如北宋末年的武状元苏乞儿,他本是个武艺高强的将军之子,却因得罪权贵被陷害,只能化名苏乞儿在街头行乞维生,甚至还受过巡逻士兵的辱骂折磨。

虽然最终他凭借正义之力击败奸佞,恢复名节,但在乞丐生活的岁月里,也饱受非议和屈辱。

金庸笔下的丐帮帮主洪七公,也有过类似的身世。

这个武功高强的丐王,本是閬州知府的儿子,却因家道中落,被迫以乞讨为生。

洪七公在丐帮中建立了威信,并以正义仗义之心,多次帮助江湖朋友,甚至传授武功,他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

这类古代乞丐故事充满个人坎坷和命运悲剧色彩,许多人选择乞讨只是因为别无他法,这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方式。

而到了近现代,“职业乞丐”这个群体逐渐形成,他们不再是因为个人原因无处可去而乞讨,而是有组织、有预谋地乞讨牟利。

这类乞丐披着各种伪装,像高龄老人、残障人士或年幼孩童,故意在人口密集处装出可怜的样子,以博取过往路人的同情和施舍。

他们背后往往有组织运作,实际上并不困苦,乞讨所得用于他们的生活享受,这已成为一种职业和生存方式。

乞丐群体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生存环境。

它由最初的个人无奈,发展成有组织的职业化乞讨,也在互助团体中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

乞丐的存在和演变道出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过程。

然而如今,乞丐的数量却急剧减少,这其实和那些“职业乞丐”脱不了关系。

滥用社会同情心的恶果

当看到他人遭遇不幸时,人们常会伸出援手。

但是,这份善意却被某些人所滥用。

记者曾采访过一位自称“职业乞丐”的人,据他透露,他每天可以乞讨到两三百元,有时甚至能达到五六百元,这样算下来,他一个月的收入竟超过了一万元。

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民工的月收入才四五千元左右。

一个不劳而获的人,收入居然远高于勤劳工作的劳动者,这简直是天理难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一目了然,比如乞丐的真实身份也经常被曝光,原来他们大多是职业乞丐,每月收入可达上万元,这让许多劳动者感到强烈的不公平,因为他们的收入远不及此。

据报道,在我国乞丐群体中,真正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沦落街头的只占20%。剩下80%的人,将乞讨视为一条捷径,纯属自愿加入乞丐行列,这些人明明有工作能力,却宁愿选择不劳而获。

乞丐们为博取同情,常使用各种卑鄙手段。

有的人会假借“生病的母亲”之名乞讨,实则是与一个换了两个“母亲”的男子勾结,两人再瓜分所得。

更遭人唾弃的是,还有人为制造残疾儿童乞讨,而对儿童进行各种暴力相向,这种行为简直令人发指。

其实真正需要帮助的乞丐只占少数,大多数乞丐将乞讨作为谋生手段,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谋取利益,这些乞丐的存在扰乱了社会秩序,也让无数善良市民对帮助他人产生了怀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

一些老人因为患病无法工作,一些残疾人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也很难找到工作,这些人如果没有子女的赡养和社会的帮助,生活将会很艰难。

然而职业乞丐的存在,让许多人产生了怀疑的心理,担心自己的善意会被滥用。

于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失去了应有的关爱。

另外,还有一些人选择乞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收入太低,无法维持生计,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并不愿意乞讨,但是为了生存别无选择。

可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明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他们宁愿选择伪装身份,在街头歌颂同情,来达到自己不劳而获的目的。

这种现象如果不给予遏制,不仅会导致社会道德滑坡,也会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有报道显示,一些团伙化的职业乞丐,每天都有人接送,住着高档小区,开着豪车,但白天还要继续在大街上卖惨,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与其说是在乞讨同情,不如说是在明目张胆的欺骗。

正因如此,所以大家的警惕心也都提高了起来,而这也使得那些职业乞丐们没有生存的余地。

久而久之,乞丐这个群体的数量就减少了。

疫情的出现

疫情的出现,让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往常。

在这非常时期,乞丐群体也经历了生存方式的改变。

过去,大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职业乞丐,他们常年出现在人流量大的地铁站口、商业步行街,不时向路人讨要钱财。

虽然他们行乞的方式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但也构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乞丐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郊,他们乘坐火车或汽车进入城市,租住便宜的棚户区或廉价旅社,每天出门在固定地点乞讨。

有些乞丐甚至组建了乞讨团伙,分工合作,有组织地行乞谋利,行乞成了他们的谋生手段。

然而,自从2020年初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各国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限制人员聚集。

在我国,通过健康码、行程卡等手段进行人员管控,大大减少了人们外出活动,街头再也不见往日的热闹非凡,商业街行人寥寥,地铁出入口空空荡荡,这些乞丐习惯出没的场所冷清异常。

这对以街头乞讨为生的群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因为街头没有行人,他们失去了讨要对象,再加上在各地严格的管控措施下,他们的活动受到限制,不能自由进出城市,甚至无法在原定地点乞讨。

所以说疫情期间,乞丐群体被迫改变了生存方式,有的不再整日在街头游荡,而是缩短乞讨时间,仅在人流较多的几个小时出现,有的干脆回到家乡,选择在熟悉的乡土上渡过这段异乎寻常的日子,还有的改在深夜翻垃圾桶觅食,不再明目张胆地行乞。

当然了,也有极少数仍在冒险,在警察巡逻时隐藏起来,时机一到又出来乞讨。

但是大多数乞丐选择暂时放弃街头乞讨,转而寻找其他谋生手段,以躲避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与风险。

国家扶贫政策减少乞丐现象的作用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地区脱贫,中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发西部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开始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

在识别贫困对象方面,政府采取了“一户一册”的方式,建立贫困户信息库,摸清家底,使扶贫对象精准到户。

在这些扶贫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原本生活极为艰苦的贫困群众通过务工就业、发展种植养殖等方式脱贫致富,稳定增收,他们摆脱了衣食无着的贫苦状态,不再需要在街头乞讨度日。

不仅如此,国家还增加了对城市特困人员的保障,对完全丧失劳动力的重度残疾人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提供基本生活费。

各级民政部门与残疾人福利机构为部分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帮助他们获得一定劳动收入,这些措施帮助特困人员改善生活,也是乞丐数量降低的一个因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丐帮   乞丐   疫情   残疾人   真相   群体   街头   收入   原因   方式   时间   职业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