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他从皇宫搬走一堆文书档案,成为巨富,却被顺治抄家

前言

嘉庆十年,京城有一位姓潘的老人家,他已近百岁高龄,但神志依旧敏锐,经常闲坐在自家花园的石凳上闭目养神。

他那累累白发下,隐藏着当年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关乎明朝覆灭与清朝建立之间。当他偶尔向邻里孙儿轻描淡写地讲起自己年轻时的所见所闻,总能引来一片竖起耳朵的围观。


姓潘的老人,名叫潘续,祖上世代为明朝官宦。潘家在明代中期的时候就已小有名气,曾祖父潘仲素当过刑部郎中,祖父潘之范官至南京吏部侍郎,父亲潘鼎则一直服勤于明朝吏部,专管选拔任用文官的事务。

潘续自幼聪慧过人,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让人感觉他深谙人事。5岁开始,他就被安排在家塾读书识字。

每天清晨,他都要跟着父亲到崇文门外的家塾学习,先背诵了四书五经,然后练习硬笔书法,最后学习古文和词曲。


潘续极其用功,书法已经可以娟秀飘逸。10岁那年,他就能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能对古文词曲进行赏析。

15岁那年,他放眼四海,渴望在科举中一展宏图。但父亲潘鼎告诫儿子,切不可急于一时,必须饮水思源,只有内外兼修,才可成大器。于是,潘续又在父亲监督下苦读了两年,终于在17岁时通过明朝的县试,一鸣惊人,成为诸生。

那一年,正是万历四十八年,天下已经风雨欲来。李自成在山西起事,农民军如滔滔洪水,席卷大半北方。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潘鼎也担心起儿子的前途来。


他原本期待潘续可以顺利中举,然后进京任职六部衙门,沿袭家族的官宦传统。但眼下局势难料,明朝已经岌岌可危,他也不知儿子该何去何从。

在父亲焦虑时,潘续的心中却已经有了自己的盘算。他凭着聪明过人的头脑,早已看出明朝的覆亡已经注定。满清铁骑很快就会攻破山海关,夺取天子之位。所以他决定不再参加科举,也不随其他官宦子弟南迁,而要留在北京这座故都。


他认为,新朝要立国,必须依靠明朝留下的人才和官僚机器。到时候,他凭借家学渊源和聪明才智,必将可以在新朝混得如鱼得水。当然,为了在清朝站稳脚跟,他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筹码。

果然,万历四十七年冬,李自成率大军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自此灭亡。潘续立刻行动起来,他凭借对吏部事务的了解,在战火纷飞中几次出入吏部衙门,往家中运去了大批吏部的宝贵典籍、档案和奏疏。

这其中包括人事任免档案,章奏行政案例,户部钱粮案牍,礼部典册,吏部选派记录,兵部战例,刑部狱讯档案等等。


这些文书详细记录了明政府几百年来处理国家大事的先例和细节,对新朝建立官僚体系必定大有裨益,日后也将成为潘续在新朝立足的强大资本。

运送这些文书并非易事。李自成军队对明朝官宦进行了大规模洗劫,很多吏部官吏要么逃离北京,要么已遇害。

而运送文书又需要人力物力。但是凭借家学渊源,潘续在吏部也结交了一批好友。在这一批好友的帮助下,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用大车将这些文书悉数运回了自家,等待新朝来临。


这个举动,奠定了潘续在清初数十年的兴衰成败。也许在他看来,这只是聪明人为自己谋利的手段,但历史的车轮却远非人力可以预料。时运蹇蹇,悔之不及啊!

不出潘续所料,俄尔多尔衮很快攻占北京,年仅6岁的福临被立为清朝皇帝。满清定都燕京,改名北京,建立八旗制度,逐步吸收明朝降臣进入新政权,架构清朝的统治体系。

起初,很多满人武将根本不谙中文官制,处理政务十分困难。举个例子,某位满将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本职工作是管理全国水利工程。但他完全不识汉字,也不明白工部的职责。每日面对一堆奏章文书,他都是一头雾水。


工部下属的汉官们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与这位满人尚书相处。明朝的旧制度已废,新制度又未定,政事陷入混乱之中。而明朝旧臣也无所适从,很多典章制度都需要重新建立。

此时此刻,掌握明朝档案的潘续就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他将手中的明朝文书图册有偿提供给这些手足无措的清朝官员,让他们可以参考明朝的案例,顺利处理政务。

很快,这个小小主事的名声就传遍了六部。需要政务指导的官员蜂拥而至,都前来请教掌握明朝典籍的潘续。什么礼部仪仗,户部钱粮,吏部选官,战部用兵,刑部狱讯,无一不在明朝档案的涵盖之列。


凭借这份独特优势,潘续也积累了巨大财富。他将明朝典籍作为营生之本,每解答一个政务问题,都要求这些求助于他的官员支付相应的费用。

起初,这些官员对于购买明朝典籍还有些犹豫。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些典籍对处理政事的重要性。于是,各路官员就争先恐后地向潘续购买典籍,以至于供不应求。

在这些六部大员的支撑下,潘续也渐渐富甲一方。他先在京城的繁华地段置办了一处宅第,这座宅第占地广阔,高墙深院,分为东西两路,典雅壮观。


接着,他又花重金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两位园林设计师,在宅第后方规划建造了一处巨大的私家园林。这座园林日久经营,终于形成了一个占地数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流水相映成趣的景观。

但最精妙的是,这座私家园林的布局,竟然仿照了明朝的六部衙门格式。正中是正殿,左右两侧对称地建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厅院。

这就是潘续接待官员的场所。各部官员来访时,先在相应的厅院登记,向潘续表示来意,交纳订金。待潘续准备好之后,再请他们移步到正殿中商谈明朝典籍之事。


如此布局,让前来求助的官员更有仪式感。他们也确实把这里当成一个小小的六部衙门,对潘续敬畏和依赖。渐渐地,姓潘的权势越发滋长,已经成为无人敢惹的京城大人物。

此时的潘续已是京城有名的权贵,他那富丽堂皇的宅园更像王府。而他在六部中的影响力,也让很多大学士和六部尚书都对他毕恭毕敬。

因为谁要是得罪了潘续,他就可以用手中的明朝典籍,揭发这些大员的过错罪状。没有人能搞清楚潘续究竟掌握了多少犯罪证据,所以大家都选择唯唯诺诺,不敢触犯这个新的朝中掌权者。


据说,曾有一个刚任职户部尚书的汉官得罪了潘续,不肯满足后者某项无理要求。结果三日后,这位户部尚书就因“贪污罪”被皇上点名革职。户部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绝对是潘续在背后搞的鬼。

但没有人敢说破,因为潘续手中明朝典籍的力量太大了。这些典籍如同是他手中的兵器,足以让朝中百官唯命是从。渐渐地,潘续不再满足于敛财,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胀。

不仅在家中铸了朝中各部的印章,以便在文书上盖印;他还暗中收买了一批心腹和江湖中人,训练成为他的心腹和手下。这批人马甚至包括许多武艺高强的江湖术士和遣散军人。


有了这批暗桩,潘续就可以更加肆无忌惮了。任何在朝中公开反对他的大官,都有可能在某个夜晚遭遇暗杀。有几位对抗过潘续的尚书之死,便被传为与此有关。

民间甚至有传言,潘续已掌控了一个遍布京城的地下势力网,这让朝野上下无人不惧。为了自保,大臣们也只能对潘续装聋作哑,任由他的野心膨胀,生怕触犯了这位新生力量的掌控者。

一时间,潘续弄权纵横,已经严重影响到清廷的政务运转。这种乱象终于在顺治继位之后传入皇帝的耳中。年仅15岁的顺治帝刚刚听政一年,还不敢轻举妄动。


但有关潘续的流言越传越烈,终于,顺治帝忍无可忍,亲自传召大学士陈名夏询问详情。陈名夏也深知潘续势力巨大,一时难以对抗。所以在奏报时,他对潘续的问题遮遮掩掩,不敢说明实情。

这激起了顺治帝的怒火,一个15岁的皇帝哪能容忍臣子对自己隐瞒真相。当即,他下旨命步军统领亲自带兵捉拿潘续,并对其进行严刑逼供,务必查出其中的内情。

果然,在严刑之下,潘续很快招认自己大量罪行。他私自收买暗桩,意图谋反的罪名尤其令顺治大惊。于是顺治立即下令将潘续和同党严惩不贷,并进行全面抄家。


两大车从潘续宅第运出的典籍文书全数呈上皇宫,其中不仅有明朝旧档,还包括潘续多年与朝中官员的来往信函,这些信件记载了许多权贵们的勾当。

长久以来,正是倚仗这些不可告人的罪证,潘续才能肆无忌惮地控制朝局。如今这些把柄尽入皇帝之手,足以在朝堂上掀起滔天巨浪,将数十位权贵斩于惊涛骇浪之中。


结语

年轻的顺治帝也感受到,自己似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旦将这些罪证公之于众,势必掀起朝野的腥风血雨。但是,他还是坚决地下定决心,将这些卷宗尽数焚毁,不再深究其中罪证。

然而,这件事还是让顺治认识到,官场已经腐朽到何等地步。若任由这样下去,朝纲必定难以挽救。他自己作为这个帝国的新主人,也必须警醒起来,否则很快就会被这些旧势力玩弄于股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明朝   文书   宅第   京城   刑部   吏部   户部   巨富   顺治   典籍   尚书   皇宫   官员   档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